翌日上午,阳光洒满山谷。
考察团的队伍沿着太行山基地内部四通八达、平整坚实的水泥路开始游览。
道路依山势而建,蜿蜒起伏,却异常平坦,即使是马车和汽车也能顺畅通行。
路旁甚至设有排水沟和简易的路灯杆。
“了不得啊,”
一位负责过边区建设的干部忍不住蹲下身,用手敲了敲路面,
“这水泥的标号不低,工艺也扎实。
有了这条路网,部队机动、物资调配的效率,能提升好几倍!
这哪里是路,这是血管啊!”
车队行进间,他们看到了路旁整齐的梯田、规划有序的村落,以及隐藏在山坳里的工厂房舍。
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充满活力。
下午,考察团的首要目的地是东山综合学校。
校舍并非孤零零的一栋,而是一个由多座二层或三层楼房组成的建筑群,
同样采用了简洁实用的现代风格,窗户宽大,确保采光。
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中心飘扬的旗帜和一块镌刻着校训的巨大青石:
“求真知,砺匠心,担国运”。
众人首先被引往小学部。
低年级的教室里,孩子们正跟着老师用标准的“东山普通话”朗读课文,
他们穿着统一的、虽不华丽但干净整洁的校服,小脸红润。
教室后面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
内容不仅有花草动物,还有飞机、大炮和工厂的烟囱,
充满了对这个基地的直观认知和奇妙的幻想。
随后是中学部和职业技术学校。
在这里,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物理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简易设备验证电路原理;
化学实验室里,飘散着淡淡的试剂味道,学生们记录着反应现象。
而最让考察团震撼的,是实习工厂。
里面并非想象中的小打小闹,而是摆放着真正的( 可能是退役或简化版的)车床、铣床和钳工台。
十几岁的少年少女们,穿着工装,戴着护目镜,
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正专注地加工着简单的金属零件,空气中弥漫着切削液和金属的味道。
“他们……这么小就开始学这个?”
一位来自延安的干部家属,看着一个女孩熟练地操作着小型车床,惊讶地问。
陪同的学校负责人,一位戴着眼镜、原北平大学的教授,自豪地解释道:
“是的,柯先生认为,国家的未来在下一代的手中,这双手不仅要能执笔,更要能创造。
我们不仅要培养科学家,更要培养千千万万有知识、懂技术的工程师和劳动者。
在这里,文化课与技能课同等重要。”
朱老总看着眼前的一幕,重重地点了点头:
“好!这才是强国的根基!
我们以前打仗,缴获了炮都不会用,吃了多少亏!
现在好了,我们的娃娃从小就在学造东西、用机器!”
离开学校,考察团来到了由欣曦月主要负责的基地医院。
与学校的活泼氛围不同,医院里弥漫着一种安静、洁净、甚至略带消毒水气味的严谨气息。
建筑同样是现代化的设计,通风和采光极佳。
一进门,严格的洗手和换鞋程序就让考察团成员感受到了不同。
地面是光洁无缝的水磨石,墙壁雪白。
诊疗室里的器械摆放整齐,许多是他们从未见过的、由东山机械厂自制的“山寨”或改良版医疗设备。
欣曦月亲自担任讲解。
她带领大家参观了内科、外科,甚至还有隔离病房和手术室。
“我们尽可能做到了无菌操作,”
欣曦月指着手木室里用高温蒸汽消毒的器械包说道,
“我们建立了基础的血库,培训了合格的护士,重伤员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
在药剂科,他们看到了玻璃罐里分装的各种药材,以及几个特殊的冷藏柜,里面存放着基地实验室初步提取的青霉素。
“这是我们的‘救命药’,”欣曦月轻声说,“虽然产量还很低,但关键时刻能顶大用。”
最让人动容的是产科和儿科。
干净的婴儿房里,几个新生婴儿在温暖的襁褓中安睡。
墙壁上画着可爱的卡通图案。
一位考察团的夫人忍不住红了眼眶,低声道:“在这样的世道里,能看到孩子们能在这里平安降生,好好长大……真好。”
毛委员一直默默地观察着,从教室到车间,再从手术室到婴儿房。
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要将这一切刻入脑海。
离开医院时,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橘红。
他站在医院门口,望着那在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白色建筑,对身边的周副主席和朱老总,也像是对自己说道:
“昨天,我们看到了‘生活’;今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保障’。”
“有了能造机器、懂科学的后代,有了能守护健康、挽救生命的医院,我们的事业,才是真正有根基、有未来的。”
“东山之地,可不仅仅是个基地喽。”
这短短一天的参观,比任何长篇报告都更具说服力。
延安的客人们真正理解了,柯明义所构建的,是一个从教育到医疗,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的、完整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微型社会模型。
它所展现出的力量,远非单纯的军事优势所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