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基地还沉浸在“太行星-3”发动机突破的喜悦里,另一股沉闷而强大的力量,也在深山车间中孕育成型。
太行山深处,一号重型机械厂,这里戒备森严,甚至超过飞机厂,巨大的山洞车间被掏空、加固,顶部悬挂着粗壮的电力线路和轨道。
车间中央,两台钢铁巨兽正进行着最后的调试。一台是五千吨水压机,代号“泰山”;另一台是一千五百吨油压机,代号“开山”,它们是柯明义布局重工业的又一枚关键棋子。
总工程师姓雷,是个跟钢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资格,此刻正带着徒弟和“东山”派来的技术骨干,做试生产前的最后检查。
“师父,‘泰山’的主缸密封又渗油了!”一个满身油污的年轻技工跑来报告,脸上带着焦急。
雷工眉头紧锁,走到那如同房屋般巨大的水压机主缸下,仰头看着那细微的油渍。
“妈的,德国佬的密封圈还是不行,扛不住咱们这长时间满负荷测试。”
他啐了一口,“用咱们自己搞的石墨盘根,再缠紧点,这玩意儿不怕压,就怕磨!”
另一边,“开山”油压机的控制台前,几个技术员正在争论。
“油路响应还是慢半拍,锻造精度达不到要求!”
“是不是比例阀的问题?咱们仿制的这个,跟原版的精度差了点意思。”
“不能老是想着原版!”一个“东山”体系的年轻工程师打断道,他指着图纸,“我看过柯老板带来的,呃,一些海外资料,我们可以改一下油路结构,在这里加个蓄能器,补偿压力波动!试试看!”
雷工走过来,听着年轻人的建议,又看了看复杂的油路图,一拍大腿:“有道理,死磕零件不如优化整体,就按你说的改!立刻动手!”
车间里再次忙碌起来,没有人抱怨,只有解决问题的专注,这就是“东山”体系的特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是大爷。
几天后,改造完成,试生产的时刻到了。
柯明义和左玉波亲自来到了车间,没有仪式,没有讲话,只有沉重的呼吸和机器冷却液的刺鼻气味。
“开始吧。”柯明义平静地下令。
巨大的电机率先轰鸣,带动高压水泵和油泵,低沉的声音在山洞里回荡,震得人心脏发麻。
烧得通红的大型钢锭,被巨大的机械手夹持着,精准地送入“泰山”水压机的锻压平台之下。
雷工亲自站在控制台前,深吸一口气,推动操纵杆。
“嗡——!”
伴随着高压水流冲击的闷响,数千吨的力量通过巨大的活塞,无声无息却又无可抗拒地施加在通红的钢锭上。
那坚硬的钢锭,如同被巨人揉捏的面团,肉眼可见地变形、延展,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嘎”声,火星四溅。
一次,两次……每一次锻压,地面都传来轻微的震动,很快,一个重型火炮炮管的大型毛坯雏形,便在巨力下初步成型!
“尺寸达标!内部晶粒度初步检测良好!”检测员大声报告。
车间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但试生产还没结束。
炮管毛坯被迅速转移到旁边的“开山”油压机下,这一次,需要的是更精细、更稳定的压力,进行精密锻压和校正。
改造后的油路系统发挥了作用,压力输出平稳而精准,巨大的压头缓缓落下,对炮管的关键部位进行着最后的塑形,确保壁厚均匀,应力分布合理。
当最终成型的炮管毛坯被取出,经过初步检测,各项数据均达到甚至超过了设计指标时,雷工这个硬汉子,眼眶也湿润了。
他走到柯明义面前,声音哽咽:“老板,咱们,咱们真的能自己造重炮的炮管了,不用再眼巴巴指望进口,或者拆老掉牙的库存了!”
柯明义抚摸着那还带着余温的巨型钢坯,感受着那粗糙而坚实的触感,点了点头。
他看向左玉波:“‘泰山’和‘开山’的成功,意味着我们解决了大型重锻件的自主生产问题,不仅仅是炮管,未来大型舰艇的曲轴、坦克的装甲钢、水轮机的主轴,都有了可能。”
左玉波兴奋地推着眼镜:“没错!老板,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有了它们,我们很多被卡脖子的重型装备研发,都能提速了!”
“立刻总结工艺,编制操作规程。”柯明义下令,“将这边的经验,尽快复制到西北基地去,我们要让这样的‘铁拳’,在更多的地方握紧!”
消息传出,虽然没有对外宣传,但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和高级将领都明白其分量。
这意味着,中国抗战的脊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坚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