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基地,地下核心实验场。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盯在试验台中央那个金属造物上,银灰色,结构紧凑,散发着工业时代独有的力量感。
这就是集合了苏联样品技术、欧美专家智慧和“东山”自身无数心血,熬了无数个日夜,摔了无数个跟头,才终于诞生的“太行星-3”航空发动机原型机!
总工程师老周,眼圈黑得跟熊猫似的,胡子拉碴。
他亲自拿着检查单,带着几个核心骨干,围着这台宝贝疙瘩转了最后一圈,每一个螺栓,每一根线路都确认无误。
他走到柯明义和左玉波面前,声音因为紧张和激动有些沙哑:“老板,左先生,检查完毕,可以开始测试了。”
柯明义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但他负在身后的手,却是紧紧地握成拳头,左玉波更是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喉结滚动了一下。
没人比他们更清楚这台机器意味着什么,之前的“太行星-1”和“太行星-2”,解决了有无问题,让“风啸”和“山魈”得以飞上天空。
但性能,尤其是稳定性和寿命,始终被鬼子的“零式”和其他先进机型压着一头,“太行星-3”,是真正追赶甚至超越的希望!
“开始!”老周深吸一口气,转身,对着控制台重重挥下手。
操作员猛地推上了主电源闸刀!
“嗡……”
低沉的电鸣声响起,测试台周围的指示灯逐一亮起,紧接着,燃料开始注入。
“启动!”
随着命令,启动电机发出刺耳的尖啸,带动发动机内部的叶片开始缓缓旋转。
起初很慢,像是从沉睡中苏醒,发出沉闷的喘息,转速表上的指针艰难地爬升。
一百转……五百转……一千转……
发动机的轰鸣声逐渐加大,从喘息变成了低吼,试验台开始传来清晰的震动,通过脚底传来。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之前好几次测试,都在这个阶段因为各种问题,叶片震动、油路不畅、点火失败,而戛然而止,甚至炸过一台宝贵的原型机。
老周紧握着拳头,指甲几乎掐进肉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各项仪表数据。
转速还在稳步提升!一千五……两千……两千五!
发动机的吼声已经变得浑厚而连续,巨大的气流从尾喷口喷涌而出,在测试间里卷起一阵狂风,吹得人衣袂翻飞。
“接近额定功率!”操作员大声报告,声音带着颤抖。
“推到最大持续功率!”老周嘶哑着嗓子下令。
油门被缓缓推到底!
“轰——!!!”
一声更加狂暴、更加震撼人心的咆哮猛地炸响!
整个地下试验场都在为之震颤!坚固的水泥地面传来共鸣,墙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强大的气流几乎让人站立不稳。
发动机尾部喷出的热浪扭曲了空气,发出刺耳的尖啸!
数据记录员死死盯着仪表,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转速两千六百!功率一千一百五十匹马力!输出稳定!”
短暂的寂静后,整个试验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总工程师老周,没有像旁人那样激动跳跃,他只是缓缓摘下眼镜,用力擦了擦眼角,他走到柯明义面前,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坚实:
“老板,成了,一千一百五十匹,比原设计目标只低了五十匹,关键是,它一次点火成功,运行平稳,轴承温度和油压全都正常! 我们用自己的工艺,把图纸上的东西,实实在在地造出来了!”
柯明义看着老周通红的眼眶,他用力握住老周粗糙的手:“这就够了,老周!这就够了!一个能稳定生产的一千匹,胜过纸上谈兵的两千匹!我们迈过最难的坎儿了!”
左玉波在一旁,脸上也笑开了花:“一千一百五十马力! 这比鬼子‘零式’用的‘荣’发动机(约1000马力)高了足足一成半!
咱们的‘风啸’换上这颗心,速度和爬升就能稳压它一头,更重要的是,生产线是现成的,材料供应我们也摸透了,下个月就能开始小批量下线!”
柯明义抚摸着这台刚刚诞生的“中国心”,它的轰鸣声在他听来,比任何音乐都悦耳。
“传令下去,”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所有参与项目的工程师、工人,记特等功!‘太行星-3’生产线,命名为‘先锋线’!”
老周这个平时严肃刻板的老头,此刻像个孩子一样,一把抱住身边的柯明义,声音哽咽:“老板!成了!真的成了!数据……数据完全达标,甚至部分超过了预期!这是国际上都算先进的水平啊!”
柯明义紧绷的身体终于放松下来,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发自内心的笑容,他拍了拍老周的后背:“辛苦了!老周,还有大家,都辛苦了!”
左玉波长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后背都被汗水湿透了,他看着那台还在持续咆哮、稳定输出着澎湃动力的发动机,喃喃道:“这下,我们的‘风啸’,才算真正插上了锋利的翅膀。”
测试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发动机始终稳定工作,各项数据完美得令人难以置信。
当最终关闭动力,那震耳欲聋的咆哮声渐渐平息,只剩下耳边嗡嗡的回响时,所有人都还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我们,真的造出来了?
柯明义走到缓缓停止转动的“太行星-3”前,伸手触摸那还带着余温的金属外壳,感受着那灼热的温度,仿佛能触摸到其中蕴含的、足以撕裂长空的力量。
柯明义看着成功的“太行星-3”,对左玉波和飞机总设计师说:“真是个好消息!不过,直接装到现在的‘风啸-36’上肯定不行。”
飞机总设计师笑着接话:“老板,我们早就考虑到了。
当初设计‘风啸-36’的机身时,我们就预留了加强型发动机舱接口和可调式发动机支架,它的机头结构本来就是按承受最高1300马力的负载来设计的。”
老周也汇报道:“老板,这次的‘太行星-3’虽然是新产品,但我们尽量保持了与‘太行星-2’的主要安装点一致和外部尺寸相近。
重量只增加了不到8%,直径大了5厘米,这样,现有的飞机只需要对发动机舱进行最小幅度的修改和加强,就能直接换装!”
左玉波补充道:“这就叫未雨绸缪!这样一来,我们不是重新研发一款新飞机,而是推出一个‘风啸-37’ ,换心不换壳,既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又省下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非常好!”
他转过身,对沉浸在狂喜中的众人说道:“高兴一个晚上就够了,明天开始,全力攻关量产工艺,我要在三个月内,看到第一批装上新心脏的‘风啸’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