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明义在西北戈壁上搞出的动静太大了,想瞒都瞒不住。
报纸上虽然语焉不详,但“东山实业重金招贤”、“西北建设日新月异”这类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全国。
更别提各方势力还有自己的情报渠道,那边厂房一天天拔高、机器轰隆作响的照片,早就摆上了大佬们的案头。
这下可把不少人给急红了眼!
尤其是那些靠着沿海口岸吃饭的军阀,像桂系的李宗仁、云南的龙云,以前还能偷偷通过海路搞点洋货、卖点土产。
现在倒好,小鬼子的联合舰队把海面锁得跟铁桶似的,外面的东西进不来,里面的东西出不去,眼看着财路就要断了。
现在瞅着柯明义在西北那个“安全区”里大搞建设,又是炼油又是炼钢,听说连造飞机的厂子都规划上了,他们心里能得劲吗?
但要说行动最快、决心最大的,还得是延安。
陕北窑洞里,几位领导人看着最新传来的西北建设照片,心情激动。
“机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位领导人指着照片上高耸的炼油塔骨架,“柯明义同志这是给我们打了个样,指明了方向!在相对安全的大后方建立我们自己的工业体系,这条路走得通,而且必须走!”
毛委员用力地点燃一支烟,目光坚定:“不能再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仅要派人去支援建设,更要把他们的技术、他们的管理方法,统统学过来!这是我们实现‘自力更生’最关键的一步!”
命令一下,延安这台高效的机器立刻全速运转起来。
一批批精挑细选的干部、知识分子、有文化的战士,甚至还有不少心灵手巧的农村青年,被迅速组织起来。
这一批批经过严格筛选的延安人员,以“支援建设”、“技术合作”或“劳务输出”的名义,成建制、有组织地越过边界,进入那片热火朝天的“东山”工地。
这些人去了可不是光卖力气。他们有任务:学习!学技术、学管理、学那套高效运转的体系。
在炼钢炉旁,延安来的小伙子盯着“东山”老师傅怎么控制火候、怎么添加合金,手里的小本子记得密密麻麻。
在机床车间,来自延安的女学生不怕油污,跟着女技工学习操作车床,加工零件,力求每一个尺寸都分毫不差。
在建筑工地,延安的干部仔细观察“东山”如何调度人员、管理物料、控制工程进度,把那种标准化、高效率的作业流程默默记在心里。
他们像一块块贪婪的海绵,拼命吸收着一切现代化的工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与此同时,在延安自己的控制区内,一场模仿“东山”模式的工业化启蒙也在悄然加速,利用之前交换来的设备图纸和正在学习的技术,一座座小型机械厂、火药作坊、被服厂在隐蔽的山沟里建立起来。
各个根据地都办起了扫盲班和技术夜校,教材直接就是《东山理工教材体系》的简化版。课堂上,老师讲的不再是之乎者也,而是怎么看机械图纸、怎么计算配比、怎么安全操作机器。
用最短的时间,培养出属于延安自己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和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