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明义将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构想,
“战略性蛰伏,全力工业化”,
整理成一份绝密评估,通过各自绝密渠道,送达了重庆、延安以及各大主要地方势力的案头。
报告里没有虚言,直指核心:日军战略重心已实质性南移,其庞大陆军主力陷于中国,本质是为掠夺资源与锤炼新兵,以支撑其更宏大的南洋攻略。
只要我们不主动发起足以颠覆其统治根基、令其颜面尽失的战略性进攻,日军极大可能默许当前战线,以期用最小成本维持中国战场的“稳定”,从而将更多血液输往南方。
结论触目惊心:这是一次用时间与空间换取工业跃升的惊天赌局。
赌赢了,中国将首次获得建立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的发展窗口;赌输了,便是养虎为患,坐视敌寇根基深植,迅速发展。
黄山官邸,蒋介石捏着这份来自太行山的密报,反复看了三遍。
他内心激荡,难以平复。
柯明义所言,与他“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为激进和赤裸!
将国家的命运押注于敌人的“默许”之上,这简直……
“娘希匹!这个柯明义,胆子比天还大!”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一旁的陈诚、何应钦等人亦是神色凝重。
“委座,此计虽险,但……或许是唯一能让我等真正积蓄起反攻实力的机会。”
陈诚谨慎开口,“若真能换取一两年和平,我方便可全力消化苏联援助,整训军队,甚至……重建嫡系精锐。”
何应钦却持保留态度:“风险太大!谁能保证倭寇不会出尔反尔?
若我等放松警惕,其突然回师一击,则大局危矣!况且,此举近乎与敌默契,传将出去,于国际观瞻、国内民心,恐有大碍!”
蒋介石眼神闪烁。
他心动了,柯明义的蓝图描绘的,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强大中央”的前景。
但他更深的忧虑在于:“若依此策,各地方势力,尤其是延安和‘东山’本身,岂非获得了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彼等壮大,将来恐成心腹之患!”
最终,重庆的回复暧昧不明,既未明确反对,也未全力支持,只强调“谨慎研判,稳妥行事”,并暗中加紧了对苏联援助物资的掌控和对各方的监视。
陕北窑洞里,煤油灯下,几位领导人传阅着柯明义的分析。
“柯明义同志的眼光,很毒辣啊。”
一位领导人深吸一口烟,“鬼子这是吃了南洋的肥肉,不想动咱们这难啃的骨头了,他判断敌人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维持现状,我看,有七分道理。”
“风险确实存在。”
另一位领导人接口,“但相比于盲目反攻带来的消耗,这个机会更值得抓住,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工厂,需要让战士们换上更好的武器,让老百姓能喘口气。”
毛委员最终拍板:“机会稍纵即逝!告诉柯明义同志,我们原则上同意他的判断。
延安将利用此窗口期,全力发展生产,深化土改,扩大民兵,巩固根据地。同时,对外保持必要防御姿态,不主动挑起大规模冲突,避免刺激日军神经。”
延安的回复迅速而果断,带着一股抓住历史机遇的狠劲与务实。
广西,桂林。李宗仁与白崇禧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炽热。
“健生,看来,咱们的‘建设广西,复兴中国’口号,可以真正放手去干了!”李宗仁难掩兴奋。若能避开日军主力兵锋,凭借广西地形和现有基础,桂系实力必能再上一层楼。
白崇禧沉吟道:“德公,机会是好,但也不能全然不防,我看,主力部队保持战备,暗中则全力兴办实业,整军经武。
另外,与‘东山’的技术交换要加快,他们答应给的炼钢和小火炮技术,必须尽快到手!”
山西的阎锡山、云南的龙云等人,想法也大同小异,在确保自身地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捞取实惠,壮大实力,成了他们的共识。
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不甘心的人还是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