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各方势力围绕着武汉、太原得失暗自调整、埋头发展的时候,从遥远的欧洲传来一个消息,像一股寒流,瞬间让所有关注国际局势的人心头一紧。
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在柏林正式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消息是通过短波电台和秘密渠道传回太行山的。柯明义拿到电文译文时,正在查看发动机产能的周报。他放下手里的数据表,拿起那张薄薄的纸,反复看了两遍,眉头渐渐锁紧。
“老板,这事儿,影响有多大?”左玉波在一旁问道,他注意到柯明义的脸色比刚才看发动机报告时还要凝重。
柯明义把电文递给他,走到墙上的世界地图前,手指点在德国,然后划过漫长的距离,落在日本。
“影响?短期看,是政治姿态大于军事实质。这协定明面上是反对共产国际,针对的是苏联。但它的真正险恶之处在于,这是两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正式勾搭到一起的信号。”
他转过身,语气沉静地分析给左玉波听:“德国在欧洲折腾,日本在亚洲扩张。他们各干各的,咱们还能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周旋。现在他们公开抱团,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更难形成合力。英美那些国家,对希特勒搞绥靖,对日本侵华也睁只眼闭只眼,指望着祸水东引。
现在德日这么一联手,他们内部主张绥靖的声音可能会更大,觉得可以怂恿德国和日本一起去对付苏联。”
左玉波倒吸一口凉气:“那咱们的压力不是更大了?鬼子会不会因此更加嚣张?”
“嚣张是肯定的。”柯明义点头,“这个协定给日本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亚洲的行动有了更强大的盟友背书,在国际上更孤立了。接下来,鬼子在对华政策上可能会更加强硬,甚至加速其南下掠夺东南亚资源的步伐。”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起来:“不过,福祸相依。这也等于逼着苏联更加警惕。为了应对东西两线的威胁,斯大林很可能会加大对华援助的力度,尤其是对能有效牵制日军的力量。这对我们,对延安,甚至对老蒋,都可能是个机会。”
“那咱们……”
“以不变应万变。”柯明义打断他,“外部环境再变,核心一条不变:加快我们自身实力的积累。
发动机要造,飞机要飞,部队要练!德日勾结,只能说明鬼子快忍不住了,所以才要急着找盟友。我们越强大,将来在可能的国际变局中,说话才越有分量!”
他看了一眼桌上的发动机报告,对左玉波说:“把这条消息的简要分析和我们的判断,同步给延安和重庆方面我们信得过的渠道。
提醒他们,未来一段时间,鬼子可能会有新的动向,要么是进攻以配合其盟友的声势,要么是加速掠夺以备大战。让大家做好准备。”
“明白!”左玉波领命而去。
柯明义独自站在地图前,目光再次扫过柏林和东京。这两个遥远的城市,因为一纸协定被连接起来,仿佛在世界地图上划下了一道不祥的轴线。
“轴心国……开始了么。”他低声自语,感受到一种历史车轮加速滚动的沉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