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冬,太行山深处,“老君洞”基地核心工业区内气氛凝重。巨大的地下洞窟被数十盏大功率电灯照得雪亮,空气中弥漫着冷却油和金属的冰冷气味。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洞窟中央那座钢铁巨兽,中国首台自主建造的五百吨级油压机上。
这台油压机并非仿制产品,而是“东山”体系技术支队历时数年,啃下了材料学、结构力学、精密加工和液压控制等多块硬骨头后的成果。
主体采用基地自炼的优质合金钢整体铸造,经过多次退火消除内应力,四根主立柱粗壮得需两人合抱。
核心的液压系统由张泽远带队攻关,参考了能找到的所有外文资料,自行设计了双泵联动系统和安全溢流阀,密封件用了基地化工实验室搞出来的特种耐油橡胶。
虽然比不上柯明义记忆里那些千吨级、万吨级的怪物,但在这片土地上,它已是工业力量的象征。
验收总指挥是技术支队的负责人朱建平。他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手里拿着厚厚的验收手册,声音在空旷的洞窟里回荡:“各单元最后确认!液压系统压力读数?”
“一级泵站稳定!二级增压正常!压力峰值五百二十吨,维持稳定!”操作员盯着仪表盘大声回应。
“活动横梁行程精度?”
“千分表校准完毕!全程偏差小于零点零五毫米!”测量组组长喊道。
“安全联锁装置?”
“全部就位!紧急制动测试三次,响应无误!”
柯明义、左玉波、张泽远等人站在稍远处的观察台上,沉默地看着。没有人说话,只有机器低沉的嗡鸣和人员短促的报告声。
基地为了这台机器,投入了难以计数的资源,甚至推迟了两个步兵团的换装计划。成败在此一举。
“开始最终测试!安装第一号试件,大型迫击炮座钣锻坯!”朱建平下令。
巨大的烧红烧透的钢坯被龙门吊稳稳地放在下砧座上。操作员推动操纵杆,活动横梁带着上砧座缓缓下降,巨大的压力让钢坯如同柔软的面团般开始变形。
没有刺耳的噪音,只有金属被巨大力量挤压时发出的沉闷呻吟。几分钟后,一块符合设计要求的厚重炮座钣锻造成型,尺寸精准,表面光滑。
“更换模具!第二号试件,火箭炮闭锁闩体模锻!”
这是更精密的部件。模具安装完毕,另一块特种钢坯送入。油压机再次工作,压力被精确控制,复杂的曲面和咬合结构在一次锻压中成型,省去了大量后续机械加工的时间。
“第三号测试,连续高强度作业考核!”
机器没有停歇,一块接一块的试件被送入、锻压、取出。洞窟内的温度升高,但机器运行平稳,液压系统没有出现泄漏,精度始终保持在要求范围内。
整整四个小时后,所有预定测试项目完成。
朱建平抹了一把额头的汗,走到观察台下,仰头看向柯明义,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报告!五百吨油压机,所有验收项目合格!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短暂的寂静后,现场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工程师、技术员、工人们互相捶打着肩膀,许多人激动得流下眼泪。
这台机器意味着他们不仅能更高效地生产迫击炮座钣、炮弹壳这样的部件,更具备了锻造高性能炮钢、发动机曲轴、大型模具等关键重部件的能力,这是质的变化。
柯明义缓缓吐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他走下观察台,拍了拍冰冷的机身:“给它起个名字吧。”
张泽远想了想:“它是我们在这山坳里自己憋出来的第一台重器,就叫‘太行一号’。”
“太行一号…好。”柯明义点点头,“通知下去,参与此项目的所有人,记特等功。从今天起,基地所有需要大型锻件的生产任务,优先由‘太行一号’承担。下一步,千五百吨级的预研可以启动了。”
他没有多说褒奖的话,这台机器不仅仅是台设备,更是一个信号: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这片土地也能依靠自身的智慧与力量,一点点铸就迈向强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