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明义五金厂,核心会议室。
柯明义坐在主位,手指敲着桌面,听着左玉波和何振军的汇报。
“老板,消息放出去,反应很大。”何振军递过一叠情报汇总,“阎老西那边的人,想看我们的底牌。桂系的人,警惕性很高,怕我们抢饭碗。
南京方面,官面文章是反对,但兵工署和资源委员会里,有个别人私下递话,表示‘兴趣’。日本人那边,特务活动明显频繁了,估计要搞破坏。”
左玉波补充道:“最关键的是名分。我们一个民营厂,牵头定行业标准,确实名不正言不顺。南京方面完全可以一纸公文,给我们扣个‘扰乱工矿管理秩序’的帽子,到时候我们很被动。”
柯明义没说话,拿起另一份文件。那是张泽远整理的目前国内军工生产乱象的报告:同一种零件,不同厂出来的尺寸差一大截;子弹卡壳、炸膛事故频发;资源浪费极其严重。
他放下报告,眼神冷静:“我们的目的,不是出风头,也不是真要立刻统一全国的标准。那不现实。
我们的目的有三个:第一,把‘标准化’这个概念,像钉子一样砸进所有人的脑子里。
第二,搭建一个平台,摸清各方虚实,尤其是技术层面和态度层面。
第三,展示我们的肌肉和专业性,吸引真正的人才和潜在合作者。”
他顿了顿,做出决断:“所以,不能以明义五金厂的名义干。目标太大,政治风险我们目前还扛不住。要‘借壳上市’。”
“借谁的壳?”左玉波问。
“最有技术威望,又相对中立的壳。”柯明义拿起一份名单,“中国工程师学会、北平研究院、清华大学工学院。
请他们出面,共同发起召开一个‘华北工业生产力促进研讨会’。议题可以设得广泛一些,讨论‘如何提升战时生产效能与质量’,把‘标准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议题来探讨。”
何振军眼睛一亮:“妙!这样就从‘民营厂子想立规矩’,变成了‘学术机构探讨救国技术’。面子给了那些学术泰斗,里子的议题是我们定的。南京那边也不好直接打压这种学术活动。”
“没错。”柯明义点头,“玉波,你以明义五金厂老板的身份,负责出面和这些学术机构联络,以‘赞助’和‘提供会议场地、实物案例’为名,支持他们举办这次会议。姿态要低,要充分尊重这些学者。”
“振军,你的任务更重。第一,确保会议绝对安全。厂区警戒级别提到最高,厂卫队要内紧外松,所有参会人员背景必须仔细筛查。
(厂卫队,五千武装到牙齿的部队,全半自动步枪,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山炮、防空机枪,能塞多少塞多少,火力不足恐惧症严重)
日本特务和南京方面别有用心的,能拦在门外就拦在门外,拦不住的就严密监控,绝不能让他们在会上闹事或者会后暗杀重要学者。
第二,利用这次机会,增加我们的技术人才库,哪些人是真才实学又有爱国心的,重点标记,后续想办法接触。”
“泽远,你带队准备技术展示。就拿出我们最低调但又能体现差距的东西:一套精准的量具,几份不同钢厂钢材的性能对比数据,我们自产子弹和市面上流通子弹的剖面对比。只摆事实,不讲大道理。用专业碾压他们。”
命令下达,整个机器高效运转起来。
左玉波亲自拜访了清华大学工学院的一位老教授,这位教授曾在汉阳厂工作过,深知国内工业弊端,对“标准化”极为认同。由他出面牵线,与中国工程师学会北平分会的负责人接上了头。
事情比预想的顺利。这些学术机构的有识之士,同样对国内工业的混乱和低效痛心疾首,对于能提供一个平台探讨实际技术问题非常积极。
明义五金厂愿意出钱出场地出实物案例,他们出名义和专家,双方一拍即合。
很快,由“中国工程师学会北平分会、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工学院”三家联合发起,“明义五金厂赞助并提供会务支持”的“华北工业生产力促进研讨会”的正式邀请函发了出去。
这一次,收到邀请函的人,感觉完全不同了。
看着落款处那几个响当当的学术机构名字,分量立刻不一样了。这不再是某个暴发户厂子的异想天开,而是一次正经的、高水平的学术技术交流会。哪怕南京方面,明面上也挑不出什么刺,甚至还得派几个技术官员来参会,以示对“学术”的尊重。
阎锡山和李宗仁那边,指令也变了从“去看看他们想搞什么鬼”,变成了“派几个真懂行的工程师去,好好学学,顺便看看那几家学术机构有什么新成果”。
会议当天,明义五金厂依旧戒备森严,但气氛截然不同。
会场布置得更像一个学术报告厅,墙上挂着图表和数据。主席台上坐着的,是几位头发花白、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和学会负责人。左玉波和张泽远只是坐在台下前排。
研讨会有序进行。学者们先做报告,分析目前工业生产的瓶颈,痛陈缺乏标准带来的危害。然后由张泽远上台,他没有过多介绍明义厂,而是纯粹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展示了带来的实物和数据对比。
当那份不同钢厂钢材的强度-韧性曲线图挂出来时,台下响起了低低的惊呼。当看到剖开的子弹内部结构差异如此之大时,许多老师傅的脸色变得无比严肃。那套精致的量具被传看时,不少人眼里放光。
讨论环节异常热烈,大家围绕具体的技术参数争论不休,但目标是一致的: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南京来的技术官员,原本带着挑刺的任务,此刻也不得不沉浸到技术讨论中,甚至偶尔还会点头。
何振军的人混在人群中,安静地观察、记录。几个形迹可疑、试图引导政治话题或者搞破坏的人,很快就被“请”出去喝茶了。
会议开了两天,最终形成了一份《研讨会技术共识纪要》,主要记录了大家在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方面的一些共同认识和建议,并倡议成立一个非官方的“技术标准研究小组”,由与会的几家学术机构牵头,继续跟进。
没有强制力,但播下了种子。
会后,柯明义在办公室里听取最终汇报。
“效果比预想的好。”左玉波说,“学术圈那边,我们建立了良好关系。几家大学和研究所表示希望后续能开展合作。”
何振军递过名单:“这是初步筛选出的二十七人名单,技术过硬,背景可靠,有强烈的报国之心。可以尝试接触。”
张泽远总结:“技术上的优越性,我们展示了。很多人私下找我打听那些量具和钢材是怎么做出来的。”
柯明义点点头:“目的达到了。我们躲在了幕后,避免了直接冲击政治格局,却把想传递的信息精准地传递给了真正需要听到的人。接下来,低调地跟进那几个重点人才,和学术机构保持联系。水已经搅动,等着看吧,鱼会自己游过来的。”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厂区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但这一次,一条隐形的、坚韧的线,已经从明义五金厂发出,链向了那些能决定中国工业未来走向的力量。
这场战争,不仅是前线的拼杀,更是后方的较量,而现在,他布下了一颗深远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