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倾注资源大办航校、扩建炮校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也迅速传到了北方那个庞大的红色邻国。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握着他的烟斗,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深邃地凝视着中国的位置。来自共产国际和苏军情报部门的报告就放在一旁的桌上。
“蒋介石……他在试图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军队,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力量。”
斯大林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身旁的伏罗希洛夫(国防人民委员)和莫洛托夫(外交人民委员)说话。
“是的,斯大林同志。”伏罗希洛夫接口道,“根据我们的分析,这主要是日军施加的巨大压力所致。蒋介石感受到了生存威胁,不得不做出反应。”
“这对世界反法西斯事业是有利的。”莫洛托夫从外交角度补充,“一个能有效抵抗日本的中国,将在东方极大地牵制日本的军力,使其无法北上进攻苏联,或南下与英美的冲突中投入全部力量。这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
斯大林缓缓点头,吐出一口烟圈:“但是,同志们,我们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蒋介石的本质,依然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是反动派。
他增强实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一旦他缓过气来,他手中的飞机大炮,第一个要对付的,很可能不是日本人,而是南方的中国共产党人。”
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
这是苏联领导人一直以来的担忧:如何平衡“支持中国抗日(符合苏联战略利益)”与“支持世界革命(意识形态要求)”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能允许蒋介石轻易地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斯大林最终做出了决断,
“那会使我们在东方失去重要的盟友和未来的可能性。但直接大规模援助红军,在当前形势下,风险过高,可能会彻底激化与蒋介石的矛盾,甚至将他推向日本。”
“那么,斯大林同志,您的意思是?”伏罗希洛夫询问。
“采取一种……隐蔽的、有限度的、但又关键的支持。”斯大林划定了原则,“让共产国际的渠道动起来。我们需要确保南方的同志们能够生存下去,并且,他们不能完全被蒋介石即将获得的新技术时代所抛下。”
“具体来说:”
1. 经费与物资援助: 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共控制区提供一笔紧急外汇(通常是美元或黄金),以及一批无法自产的急需物资,
如无线电设备电池、高级西药(百浪多息等)、精密手术器械、特种钢材样本、少量炸药精炼原料等。这些物资将帮助红军维持最低限度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2. 技术资料转移: 这是关键。苏联方面会整理一批非最尖端、但远超中国国内水平的军事技术资料。
内容包括:
· 基础防空知识: 高射机枪的阵地选择、伪装技巧、对空射击诸元简易计算法、如何用普通机枪改装对空射击架。
· 炮兵技术: 简易测距法、间接射击的入门教程、炮弹保养与故障排除。
· 军工生产: 小型硫酸\/硝酸制备的简化工艺流程、火药稳定剂的配方、简易引信的制作方法、金属热处理的基础要点。
· 可能还包括一些关于飞机识别、应对空袭疏散的科普性小册子。 这些资料将通过极其隐秘的交通线,送往中央苏区。
3. 人员培训: 邀请一小批经过严格审查的、忠诚可靠的中共军事和技术骨干,以各种伪装身份,秘密进入苏联或在苏联控制的远东地区,接受短期的、针对性的培训。
内容可能包括无线电通讯、工兵爆破、基础机械维修等。但像飞行、高级炮术这类敏感项目,短期内可能性极低。
斯大林的算盘打得很精:既给了红军活下去的“营养”,又不给太多“利器”,避免其过早壮大刺激蒋介石,也避免技术过早扩散。
核心是“维持存在”和“播撒种子”,而不是“武装到牙齿”。
与此同时,在江西的中央苏区。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同样在密切关注着外面的风云变幻。
“老蒋这次是下了血本啊。”朱德总司令看着简陋地图,语气沉重,“飞机、大炮、防空……这些东西一旦形成战斗力,我们未来面临的‘围剿’压力会空前巨大。”
周恩来点了点头:“是的。我们必须有所准备。一方面,要加紧筹款筹粮,扩大红军;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了解甚至获取这些新技术。不能因为敌人强大我们就闭目塞听。”
正在这时,负责与共产国际联络的同志带来了好消息。
“苏联方面同意提供一批紧急援助!包括经费、药品,还有……一批技术资料!”
这个消息让指挥部的人们精神一振。
“技术资料?什么内容?”毛泽东敏锐地抓住了重点。
“主要是关于如何应对飞机轰炸、简易防空、还有一些基础的火炮和炸药知识。”
“太好了!”朱德一拍大腿,“这正是我们急需的!马上组织人翻译、学习!特别是防空知识,要尽快下发到各部队!蒋光头的飞机没来,日本人的飞机可是炸过我们根据地的!”
很快,一批用俄文写就的宝贵资料,通过秘密交通员历尽千辛万苦,送到了苏区。被服厂、印刷厂隐蔽的角落里,懂俄文的同志连夜翻译誊写。
这些资料虽然无法让红军立刻造出飞机高射炮,但却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供了应对空中威胁的具体方法,并在军工生产的一些关键环节上提供了思路,减少了自行摸索的时间和不必要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