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柯明义的房间里,四个人围着桌子坐下。
柯明义直接把一沓沓用皮筋扎好的票子,堆在桌上。
“各位,咱们的启动资金就这些,三千大洋!”
张泽远一愣,他没想到这个救了自己的年轻人,一开始手笔就这么大!
左玉波和何振军也是吸了口凉气,知道柯明义有钱,没想到这么有钱!
“柯兄,你这……”何振军。
“别问哪来的,问就是捡的。”
柯明义摆摆手,直接进入正题。
“张老板,你是行家,你说,咱们第一步,干啥厂子最稳、来钱最快,还能有点技术含量?”
“现在市面上,最紧俏的是五金件!螺丝、螺母、铁钉、合页、门锁,还有军用水壶、铁饭盒!”
“这些东西技术门槛不高,我的设备大部分都能用上,原料也好搞,销路更是不愁!只要做出来,绝对抢手!”
“好!就干这个!”
“左老师,你负责找地方、办手续、招人管理。要偏,但要通骡马车,地方够大,租金便宜!”
左玉波立刻点头:“没问题!南城往外有不少废弃的仓库和院子,我明天就去跑,保证找到合适的!”
“何兄,你人脉广,帮张老板联系他原来的老师傅,还有可靠的工人!工资开高点,不怕没人来。原料渠道也打听清楚,别让人卡了脖子。”
“包在我身上!”何振军拍着胸脯保证。
“张老板,设备清单你拉出来,能搬的都搬走,搬不走的,想想办法也不能留给小鬼子!技术,尤其是老师傅,一个都不能少!”
“柯老板放心!那些设备跟了我十几年,都是我亲手调试的,拆了搬走没问题!老师傅们也都是跟我十几年的老伙计,信得过!”
“那就这么定了!”
“左老师找地方,何兄找人找料,张老板搞设备和技术。钱,从左老师这里支,每一笔都记清楚。咱们要快!趁小鬼子还没反应过来,把厂子弄好!”
“另外,安保问题,你们也费点心,招些靠谱有能力的。”
四个人又说了半天细节。
一整天下来,总算商议完了。
要不是有张泽远这么个熟门熟路的人带着,别说一天,一星期都不一定能行。
左玉波第二天一早就出门了,揣着柯明义给的活动经费,在南城外转悠了一天,嘴皮子都快磨破了。
天黑前他赶回小院,一脸喜色。
“找到了!离城十里地有个废弃的砖窑厂,院子够大,房子虽然破点但能修,关键是地方偏,租金便宜!”
“一年只要八十大洋!就是得自己收拾,通不了电,用水得自己打井。”
“通电暂时不想,用水打井没问题!”
柯明义很满意。
“偏点好,安全!左老师,这事办得漂亮!明天就去签租约!”
另一边,何振军也没闲着。
他通过报社的关系,很快就找到了张泽远厂里那几个老师傅。
一听张老板要重起炉灶,还是干老本行,工钱还给得高,几个老师傅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还表示能拉来几个靠谱的徒弟。
张泽远更是没日没夜地泡在自己那快要保不住的厂里。
带着两个心腹徒弟,偷偷把最重要的几台小型机床、冲压设备、还有一箱子图纸和工具,一点点拆解开来。
“老板,这…这么大件,怎么运出去啊?门口可有日本人盯梢呢!”徒弟小声问。
张泽远咬咬牙:“拆!拆成零件!用麻袋装,就说是废铁运出去卖!”
他们这边紧锣密鼓,柯明义那边也没闲着。
几天后,废弃砖窑厂正式签了下来。
左玉波雇了十几个短工,开始清理场地,修补房屋,打井。
何振军联系的车队,趁着夜色,把张泽远拆好的“废铁”和设备零件,一车车拉到了新厂址。
张泽远和先到的几个老师傅,看着堆满半个院子的零件,眼睛都湿了。
“老伙计们,家伙事儿都在!咱们又能干起来了!”
“对!跟着张老板和柯老板干!”
老师傅们干劲十足,立刻开始动手组装设备。
柯明义看着渐渐有了模样的厂院,把左玉波和张泽远叫到一边。
“左老师,管理规章、工人守则、账目,这些你尽快弄出来,无规矩不成方圆。”
“张老板,设备尽快装好,咱们先挑最简单、最来钱的做,比如铁钉、螺丝,尽快出第一批货,回笼资金!”
“明白!”两人齐声应道。
这就是新生的“明义五金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