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及此,应山道:“是不是她知道了我们家生意都是小妹在背后指点。”他压低声音,正堂里,一片寂静,落针可闻,应瑾瑜刚还被家人们感动的眼睛酸涩,此刻这话一出,瞬间呆住。
其他人也彼此看看。
三个小的,缩了缩脖子,正好被应山看到,他眯起眼睛:“你们三个心虚干什么?从实招来,否则家法伺候。”
他们家的家法是一把戒尺,犯错就打手心。
应开诚,应开心,应开远吓得噗通跪下,应开心:“我们只是在付卓远经过的地方说,我们小姑姑有多聪明,家里的生意多亏小姑姑,让他们家看看谁才是福星,让他们后悔不要小姑姑。”
“是是,我们就是为小姑姑打抱不平。”应开诚接着说。
应开远也不甘示弱:“对,让他们后悔,悔得肠子都断了也无济于事。”
只是没想到安国公夫人会直接找上门来要小姑姑。
三人知道此刻自己好心办坏事,让坏人扰了小姑姑清净,很是后悔。
跪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
应瑾瑜看三个人可怜兮兮的跪着,实在没忍住直接笑出声,
“又不是什么大事,罚他们干什么,他们说的对,让那老夫人知道自己错的有多离谱,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
笑着将地上三人扶起来,对大家道。
见她神态自若,没有丝毫勉强,大家也将心放到肚子里。
应瑾瑜是真的不在意,三个孩子的话他们也能当真,证明安国公府当真不是什么好去处。
安国公夫人之前对自己也只是暗地里接近,后来被自己呛声后,就歇了心思,可见对自己并无多少真心。
现在又起了心思,还不是因为侄子们的话,觉得认下她有利可图。
且看她会如何做吧。
她不知道的是,安国公府内,在得知安国公老夫人已经找到可以证明应瑾瑜就是他们家孩子的人时,各个都高兴的不行,本想直接将她接回府中,却得知母亲已经去过应家,还被应瑾瑜赶出来后,更加难过。
好消息:“他们有娇娇软软的妹妹\/漂亮的姐姐了。”
坏消息:“被他们娘直接吓跑了。”
三人原本的好心情一扫而空。
虽然知道娘的心思,可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做才能让应瑾瑜回来。
之前他们送她不少好东西,她都不为所动,现在觉得更加棘手。
离开安国公老夫人的院子,三人便让人将跟着他们娘一起的丫鬟叫了过来。
让她说了去应家之后老夫人都说了什么话,应家人都是什么反应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听完,他们觉得这次更加无望了。
但他们也不想放弃。
某日让他们终于找到机会和出门在外玩耍的应瑾瑜说上了话。
三人满脸真诚。
应瑾瑜面无表情。
冷淡的看着他们:“你们还想干什么?”
付恒:“妹妹,我们是真心想让你回家享福的,我们想要弥补这些年对你的亏欠。”
付宏:“是啊,妹妹。娘做了什么,跟我们没关系。”
付卓远可怜兮兮的看着她,好似被她抛弃的小狗,眼泪汪汪的:“姐姐,就算你不想认母亲也无所谓,但不能不认我们啊,我们对你是真心的。你不知道大哥,二哥知道他们的妹妹是你后,有多激动,差点抱着我亲了。”
想想那个画面,他就一阵胆寒,打了个哆嗦。
应瑾瑜始终面无表情:“咱们只当陌生人就好,以后不要来找我,我就感谢你们八辈祖宗。”
三人浑身一震,原本还存着希冀的目光瞬间黯淡下去。
应瑾瑜走了,没回头看他们一眼,走的干脆,甚至一路小跑回了家。
好似他们是什么猛兽,让她避之不及。
之后的日子里,安国公府的人没再来找过她,应瑾瑜的日子平静下来。
安心准备科举。
应家的铺子生意如日中天,铺子从一家变成了三家,还是依旧门庭若市。
而儿他们家对面安国公府的铺子也改了生意,不再卖胭脂水粉,而是换成了杂货铺。
应瑾瑜因为刻苦读书,还坚持锻炼,身体逐渐瘦了下来。
已经变成身材苗条的姑娘,虽然脸蛋还很是圆润,却挡不住她的美貌。
几个侄子依旧坚定的保护自家小姑姑。
不让她被人欺负,当然,应瑾瑜也不会被人欺负,她现在的功夫可是不得了,进步神速,就连天冬都佩服的不行。
要是谁敢惹应瑾瑜,那纯粹是找死。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件大事,那就是前任安国公得病不治身亡。
虽然他们家的破事,大家都对他们家很是不喜,但安国公府还在,况且付恒将付家打理的很是不错,安国公府也在他的带领下,比先前更加昌盛。
付宏也在科举中崭露头角,获得榜眼。只是他喜武不愿待在朝中做文臣,皇上便让他去军中历练。
安国公老夫人也淡出了贵人们的视野里,听说在府中安心礼佛,为儿子们祈福。
转眼间,应瑾瑜已经到了及笄之年,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应开霁和应开运他们都已经从小少年长成高大英俊的成年男子,一个个身强体壮。两人也在应瑾瑜的指导下在一年前考中了进士。被皇上外派到地方任职。
曹妄和元景洲也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和应开霁他们是同一批进士,元景洲还成为了状元,曹妄成了探花。
应瑾瑜因为年龄还小,只让她在家看书,不想她过早的就开始劳累。
她也有此意,在家中安心做自己的研究。
和她一样的想法的还有远在西巷镇的崔环和陶念念,三人一直有书信往来,知道她的打算,两人也决定和她一起。
这几年应家也在京城权贵中混了脸熟。
不说应成杰是驸马这一身份,就他在朝中的功绩,就让人不得不佩服,短短八年时间从吏部调任到了户部,在应瑾瑜的帮助下,在户部大展拳脚,一步步的改良农作物,发展农业,让百姓们能吃饱饭,穿暖衣。
不仅有了高产作物,更是让百姓们种植棉花。
得到皇上重用,一路高升,现已成为户部二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