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第四天,“长乐界”的人气非但没有衰减,反而因为前几天的口碑发酵,迎来了新一轮客流高峰。
园区里人头攒动,各个项目前都排着长队。
而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挑战者众多的“黄杨迷魂阵”,终于迎来了首位通关者!
通关者并非什么武林高手或玄门奇人,而是南都市建筑科技大学一位老教授,姓郭。
据说,这位老先生没用手机地图,也没看网上那些半真半假的攻略,而是拿着一个古朴的罗盘,在里面整整转了两个小时又三十五分钟,最后才精疲力尽、脚步虚浮地从出口踉跄着走了出来。
虽然距离园区设置的“一小时通关大奖”标准相差甚远,但这毕竟是首个凭借“传统技艺”成功破阵的案例,彻底打破了“此阵无人能破”的网络传言。
现场的工作人员立刻上前搀扶,并按照流程进行采访。
老教授满头大汗,脸色发白,喘着气对着镜头只说了两句:
“奇阵!真是巧夺天工!变化之繁复,远超想象……如果、如果再来一次,老夫怕是真走不出来了……” 这话立刻坐实了迷魂阵千变万化、绝非侥幸能破的传言。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教授缓过气后,不是要奖品,也不是要休息,反而紧紧抓住工作人员的手臂,情绪激动地非要见一见设计这座迷魂阵的大师。
问及原因,他眼神灼灼,吐出两个字:“拜师!”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信口开河,他还颤巍巍地掏出自己的工作证和名片,上面一连串的头衔和成就,看得工作人员一愣一愣的。
问题很快被反映到了王丹那里。
王丹做事向来严谨,立刻在网上查询了这位郭旭教授的资料。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这位郭教授竟然是国内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泰斗级人物,着作等身,门生故旧遍布全国古建界,是真正的大拿级学者。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提出要“拜师”,王丹不敢怠慢,立刻来找我定夺。
(筹建处,临时办公室)
在我的临时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位郭旭教授。他大约七十岁年纪,头发银白,但精神矍铄,只是脸上还带着破阵后的疲惫与难以抑制的兴奋。
他进门后没什么寒暄,学术人的直接风格展露无遗,直奔主题:
“赵总是吧?冒昧打扰!请问,设计贵园那座黄杨迷魂阵的大师何在?老夫郭旭,恳请一见!”
我正要开口请他坐下慢慢说,却见他的目光像被磁石吸住一样,猛地定在了我办公室角落那个巨大的沙盘上——那是周不通和徐大膀的得意之作,一个根据传统风水秘法制作的、能微缩反映园区乃至周边山川地气流转的“活”沙盘。
沙盘上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并非静止,而是有微光流转,甚至能模拟出云气聚散、水流方向,玄妙非常。
郭教授几步就跨到了沙盘前,俯下身,眼镜几乎要贴到那些微缩景观上。
他先是仔细查看那些建筑的榫卯结构(虽然是微缩的,但细节一丝不苟),然后又盯着沙盘上模拟地气流转的微弱光华,手指在空中虚划,嘴里喃喃自语:
““这……这水流走向暗合‘水龙经’……这建筑布局,天呐!这微缩的斗拱结构,难道是失传的‘南宋《营造法式》孤本里提到的‘莲花托月拱’和‘螭吻含珠脊’’?!这怎么可能……这沙盘……它、它怎么好像有‘气’在流动?!””
他越看越激动,脸涨得通红,嘴里念念有词,手指在空中比划着复杂的几何图形。突然,他猛地直起身,像被抽掉了骨头一样,“咕咚”一声瘫进旁边的椅子,眼神发直,喃喃道:
“研究了一辈子……本以为站在了山顶,今天才发现,我原来一直在山脚下转悠啊……这里哪是游乐园,这分明是个活的、会呼吸的古建筑百科全书!”
他猛地又站起来,声音都劈了叉:“赵总!我必须见到这位大师!必须见!在能做出这东西的高人面前,我那点学问,就跟幼儿园小朋友搭的积木一样幼稚!老祖宗的东西,我们丢得太多太多了!”
我看着这位业界泰斗激动得像个追星成功的粉丝,心里又是好笑又有点小得意。
我赶紧让小姚给老爷子泡了杯压惊的茶:“郭教授,您先顺顺气,喝口茶。天塌下来也得等您心跳低于一百二再说。”
几口热茶下肚,郭教授总算找回了理智和学者风度,为自己刚才的失态连声道歉,然后做了自我介绍。
语气那叫一个诚恳谦卑,简直像小学生见了校长。
他坦言,迷魂阵和沙盘给了他学术生涯最沉重也最宝贵的一击,让他明白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表面上稳如老狗,心里早已锣鼓喧天:好家伙!周不通和徐大膀这俩宝贝疙瘩,平时不声不响,一出手直接给国内顶尖大佬干破防了!这哪是工匠,这是俩国宝级“扫地僧”啊!
等他说完,我点了点头:“郭教授,您的诚意我感受到了。设计迷魂阵和这沙盘的,是我们园区的两位老师傅。我可以安排你们见面。不过,这两位师傅脾气有些……嗯,比较专注于手艺,不太习惯应酬。至于拜师什么的,还得看您和他们的缘分。”
随即,我吩咐小姚去请周不通和徐大膀。
当两位大匠跟着小姚走进办公室时,画面产生了极强的反差萌。
郭教授是标准的学者形象,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整洁的中山装。
而周不通和徐大膀,刚从工地上过来,周不通还沾着点木屑,徐大膀更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工装,脸上还带着点汗渍,活脱脱就是两位老农民工(古代版)。
我简单为双方做了介绍:“周师傅,徐师傅,这位是郭旭教授,是国内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对二位的技艺非常钦佩,想跟二位交流交流。”
郭教授丝毫不敢怠慢,立刻起身,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后学郭旭,见过二位大师!”
周不通和徐大膀哪见过这阵仗,被一位阳世的大学者称为“大师”,顿时有些手足无措,连忙摆手:“不敢当不敢当,俺们就是干糙活儿的……”
我笑着把他们请进了旁边的小会议室,让他们自己聊去吧。
这一聊,可就收不住了。
从中午一直到深夜,会议室里时而传来激烈的讨论声,时而爆发出郭教授恍然大悟的惊叹,时而又陷入长时间的寂静。
连晚上的《鬼工传奇》演出结束了,他们还没出来。
最后,还是郭教授怕影响我们休息,才恋恋不舍地告辞,临走时还一步三回头,跟周、徐二人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