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亚文明交流活动的展厅出来,林沪宁看了一眼手表,语气变得有些急促:“何大哥,快!下一个活动要开始了,就在附近,我们得抓紧时间。”
何明远还没完全从异域风情和宏大地缘讨论中抽离出来,便被林沪宁拉上车。车子七拐八绕,驶入一个极其安静、没有悬挂任何门牌的大院。院内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散布着几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两三层高小楼房,与外界的繁华喧嚣仿佛是两个世界。
车辆在其中一栋看似普通的小楼前停下。林沪宁带着何明远快步走入一楼。门口一位穿着普通白衬衫、身材精干、目光锐利且带着天然警惕性的年轻小伙拦住了他们。林沪宁从容地从包里取出一个深蓝色的证件递过去,小伙仔细查验后,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侧身示意他们可以进入。
穿过这栋安静得有些异常的小楼,后面竟还藏着一个更小的后院,院中另有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林沪宁停下脚步,转过身,对何明远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眼神认真。何明远立刻会意,迅速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连振动都关闭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好奇与郑重。
越是靠近那栋小楼,越是能听到里面传出并不响亮却异常热烈的讨论声,语速很快,观点交锋清晰可辨。林沪宁轻轻推开后门,两人像潜入者一样,悄无声息地溜了进去,在靠近门口的最后排找了两个空着的木质椅子坐下。
会议室的简朴程度超出了何明远的想象。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豪华装修,白墙甚至有些微微发黄,地板是老旧但擦得很干净的水磨石。围在中间长条会议桌旁的,以及后排坐着的人,都穿着朴素。然而,当何明远的目光适应了室内的光线,逐一扫过会议桌旁那些发言者和倾听者的面孔时,他的心脏猛地一跳,呼吸几乎为之一滞!
那张面孔……不是在新闻里常出现的央行货币政策司的负责人吗?那位正在发言的长者,似乎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顶尖的宏观经济专家!还有那位……是财政部的要员?还有几位是国内顶尖高校的经济学院院长和公认的市场派金融大佬……
何明远感到一阵眩晕,他极力克制住才没有失态。这些人,平日里只能在财经新闻和政策解读中看到的名字和身影,此刻竟然近在咫尺,正在进行着一场看似随意却无疑分量极重的闭门讨论!
林沪宁似乎察觉到了他的震惊,悄悄凑近他耳边,用气声低语,语气却带着一种见过世面的平静:“前排的都是现在掌舵和问策的人……后排这些年轻的,也别小看,很多都是政策研究室的笔杆子,或者顶尖机构的首席,未来不得了。”
何明远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全部注意力投入到现场的讨论中。他很快就被讨论的内容深深吸引,进入了忘我的倾听状态。
讨论的议题极其前沿和务实。他们正在分析当前各区域经济运行的最新微观数据,提到了“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放缓但结构优化”、“中西部新能源产业链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但配套仍存短板”。
一位专家提到了新业态:“现在消费复苏呈现‘K型分化’,高端消费和性价比消费两头热,但传统中端品牌承压。线上直播带货开始卷向内容价值和供应链深度,单纯流量模式难以为继了。”
另一位部委官员接着话茬,谈到技术影响:“AI大模型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是肯定的,但现在各地一窝蜂上算力中心,重复建设苗头已经出现,需要宏观引导,避免资源错配。更重要的是数据要素的确权和流通规则要加快落地,否则数字经济就是空中楼阁。”
话题又转到地方困局:“一些传统重工业地区,转型压力还是大。光靠转移支付不是长久之计,关键是要帮他们找到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生态位’,比如能不能依托老工业基地的制造底蕴,发展高端装备的细分市场?”
政策建议环节更是精彩纷呈。有人谨慎提出:“目前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还有空间,可以更精准滴灌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领域,但大水漫灌绝不可取,要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 立刻有人补充:“财政政策需要更注重效能,专项债项目要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不能‘钱等项目’,更要防止‘项目等钱’后的浪费。”
一位学者打了个生动的比方:“经济恢复就像大病初愈的人,既需要补充营养(适度政策支持),更需要自身机能恢复(内生增长动力)。现在关键是疏通经络(优化营商环境、打破壁垒),让气血自己运行起来,而不是一味靠外部进补。”
这些讨论,高屋建瓴却又紧密联系实际,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于具备扎实经济金融知识、尤其熟悉大宗商品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何明远而言,这简直是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许多他平时模糊感知到的趋势和困惑,在这里被一语言中,分析得透彻淋漓。
他听得如痴如醉,全身心都沉浸其中,情绪完全被讨论的节奏所牵引。听到精妙处,或是对某个困扰已久的问题豁然开朗时,他会激动得难以自持,下意识地、忘我地伸出手,紧紧握住坐在身旁的林沪宁的手,仿佛要通过这个动作来宣泄内心的澎湃和找到知音的兴奋。
林沪宁先是微微一怔,随即感受到他掌心传来的温度和那份毫无掩饰的激动,她的脸颊微微泛红,却没有抽回手,反而轻轻地回握了一下,用一种同样专注和理解的眼神回应他,仿佛在说:“我明白,我也觉得非常精彩!”
在这个朴素甚至有些简陋的会议室里,在共和国最顶尖的经济金融大佬们的思想碰撞声中,两人通过这无声的握手,共享着一种超越言语的、对知识与智慧的强烈共鸣和激动。何明远全然忘了身边女孩的特殊身份,忘了环境的特殊,此刻,他只是一个被思想深深吸引和震撼的求知者。而林沪宁,则在这意外的接触中,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京城圈子里浮华的真挚与深度,心跳也不自觉地加速起来。
散会之后,天色已然渐黑。院内更加静谧,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两人轻微的脚步声。走出那扇不起眼的大门,仿佛从一个充满智慧激荡的思想密室,重新回到了人间烟火。
何明远依然沉浸在刚才会议的震撼与兴奋中,一路上忍不住对听到的精辟见解和前沿分析津津乐道,语气中充满了钦佩和收获感。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刚才那位老师打的比方太形象了,经济恢复确实像调理身体,不能光靠补药……” “还有关于数据要素确权的讨论,一下子就点醒了我之前项目里遇到的一些模糊地带……” “没想到他们对基层的具体困境也了解得这么透彻,提出的‘生态位’想法很有启发性……”
他滔滔不绝地说着,眼睛在暮色中闪着光。林沪宁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看着他难得流露出的、如同发现了宝藏大男孩般的兴奋神情,嘴角也不自觉地弯起温柔的弧度。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却清晰的“咕噜咕噜”声打断了何明远的侃侃而谈。
何明远一愣,停下话头,疑惑地寻找声源。
林沪宁的脸“唰”地一下红了,下意识地捂住了自己的肚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何明远立刻明白过来,顿时感到十分歉疚:“哎呀!实在对不起!沪宁,你看我,光顾着自己说个没完,都忘了时间,让你饿肚子了!”他语气真诚,带着十足的懊恼,“我请你吃饭!必须我请!你想吃什么?咱们赶紧去。”
看到何明远那副手忙脚乱、真心实意感到抱歉的样子,林沪宁那点小尴尬立刻烟消云散,反而觉得有点可爱。她抬起头,眼睛弯成了月牙:“好啊!不过……你想吃什么?还是我带你去找吧,京城我熟!”
何明远连忙摆手,态度很是贴心:“我请你,当然是你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况且京城这么大,好吃的藏在哪儿我可真不知道,还得你这位‘地头蛇’拿主意才行。你决定,我跟着,保证不挑食!”
听他这么说,林沪宁心里甜丝丝的。她歪头想了想,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问道:“那……附近有一家很地道的北京卤煮,老字号,味道特别正!就是……可能有点重口味,不知道你吃不吃得惯?要不要试试?”
她有点担心何明远会嫌弃这种市井小吃。
谁知何明远一听,非但没犹豫,反而露出了极大的兴趣:“卤煮?好啊!早就听说过北京卤煮火烧大名,一直没机会尝试!地道的最好!就吃这个!”
见他答应得这么痛快,林沪宁立刻高兴起来:“好!那咱们就走过去,不远!”
于是,两人沿着黄昏的街道并肩而行。一个依然沉浸在思想的余韵中,不时抒发着感慨;一个则兴高采烈地介绍着那家卤煮店的历史和特色。刚才在智库会议里的激荡心潮,化为了此刻轻松愉快的交流。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从宏观经济居然也能聊到市井美食,气氛融洽而自然。
路灯渐次亮起,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何明远暂时忘却了工作的压力和身份的束缚,林沪宁也放下了家世的背景,此刻,就像两个刚刚一起经历了奇妙冒险、分享着共同秘密的伙伴,走向一顿充满烟火气的平凡晚餐。这看似普通的晚餐邀约,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两人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