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燕王府的书房里静悄悄的。
朱棣坐在书桌后,世子朱高炽侍立在旁,朱棣脸上带着些许倦容,但眼神却比往常更加深沉。他刚处理完几件紧急军务,就听侍卫报告王卓和蒋瓛一同前来求见。
“请他们进来。”朱棣的声音听起来还算平稳。
两人走进书房。蒋瓛一身戎装,带着刚从军营赶来的风尘气息。王卓跟在他身后,态度一如既往的恭敬。
“参见王爷。”
“不必多礼了。”朱棣摆了摆手,目光先落在蒋瓛身上,“蒋指挥使,新军训练得怎么样了?那些新式武器,将士们用得还顺手吗?”
蒋瓛上前一步,抱拳回话,语气带着明显的兴奋和一丝担忧:“回王爷,新军将士由擅使火器的精锐组成,上手很快。将士们都很用心,基本操作都已经学会了。”
他话头一转,脸色认真起来:“不过,这好武器也有个问题,就是太费弹药了。平常训练,子弹炮弹消耗得像流水一样。东大第一批送来的数量看着不少,可照这个练法,恐怕无法支撑后期战事的。弹药补充是眼下最要紧的事,请王爷尽快决断。”
朱棣听了,微微皱眉,看向王卓:“王郎中,这弹药,我们什么时候自己能造?总不能一直靠东大供给。”
王卓早有准备,从容应答:“回王爷,此事需分两步看。若只是小规模组装,关键部件如无缝钢管、发射药、底火乃至精密机床皆从东大采购,我等仅负责部分铸壳、组装,招募工匠,建立作坊,年前或可初步成型。”
“然,”他话锋一转,神色凝重,“若欲不受制于人,真正掌握其根本,则需建立全套军工体系。涉及优质特种钢铁冶炼、精密机器制造、化学工业(发射药、炸药、酸、碱)、乃至电力支持……此非一城一地之功,乃举国之力之系统工程。微臣保守估计,即便倾注大量资源,欲建立初步具备自主生产能力的体系,至少需三年,且前期产品质量、成本皆无法与东大成熟产品相比。”
他看了一眼朱棣的神色,补充了最关键的经济账:“再者,即便小规模来料加工,因规模所限,分摊下来,每发子弹、炮弹的成本,恐怕会比直接向东大采购其库存军品高出数倍乃至十数倍。东大此类装备正值更新换代,旧型号库存极丰,我等若大批采购,价格还可协商,反较自产更为划算。”
朱棣是个务实的人,沉吟片刻,指节轻轻敲击桌面。很快便有了决定:“既如此,在我们自家军工体系建成之前,便以向东大采购为主。蒋瓛,训练不可松懈,弹药消耗之事,交于本王解决。”
“臣明白!”蒋瓛郑重应下。
朱棣又对王卓说:“但是,自力更生的路子也不能丢。与东大洽谈时,除采购成品外,相关机器、技术、乃至延请工匠教习之事,亦要同步进行。核心技术掌握于己手,我们才能踏实。”
“王爷考虑得是,微臣记下了。”王卓点头答应。
朱棣想了想,又问了一个实际问题:“东大虽然答应给我们信用额度,但贸易总要有来有往才能长久。你觉得,眼下我们大明有什么东西,可以尽快卖给东大,换回我们需要银钱和物资?”
王卓显然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流畅地回答:“王爷,古董字画、珍贵药材这些东西虽然值钱,但市场容量有限,做不了大宗的长期买卖。开采能源又需要时间,远水救不了近火。微臣觉得,眼下最快能见效的,反而是江河湖海里的那些珍贵水产。”
“水产?这些在东大很值钱?”朱棣有些意外,蒋瓛也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正是。”王卓肯定地说,“王爷,蒋指挥使,您二位可能不知道。东大那边因为早年工业污染和过度捕捞,很多美味的野生鱼都快绝种了,价格贵得吓人还买不到。比如有名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还有野生大黄鱼。”
“品质好的野生大黄鱼,在东大能卖到相当于十几两银子一斤!而刀鱼、河豚早就禁止捕捞了,鲥鱼更是绝迹了很多年,真正是有价无市。”
“十几两银子一斤?”蒋瓛忍不住低声惊呼,显然被这个价格震惊了。朱棣眼中也闪过惊讶,随即陷入深思。
王卓趁势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说到鲥鱼绝种,我想起来,在东大那边,已经灭绝的生物远不止这些。比如长江里的白鱀豚、中华白鲟,陆地上的中国犀牛、华南虎等等。东大政府和民间对这些珍稀动物的保护非常重视,愿意花大价钱进行研究甚至尝试重新引进。”
他看向蒋瓛:“能否请您通过军方的渠道,招募沿江可靠的渔民,在长江中下游、鄱阳湖、洞庭湖这些人迹罕至的水域,悄悄寻找并尝试活捉白鱀豚和中华白鲟?”
他又补充道:“另外再派人去云南、贵州的深山老林里,打听中国犀牛的消息,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件事要记住三点:第一,行动要快,要保密;第二,一定要抓活的,而且要完好无损;第三,数量越多越好。一旦有所收获,立刻用最稳妥最快的办法秘密送到京城来。下官就可以马上联系东大那边,把这些‘重现人间’的活化石送过去。东大的人看到这些他们以为早已灭绝的神奇动物,愿意出的价钱……恐怕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面对这种几乎惠而不费的事,朱棣很快做了决定。
“蒋瓛!”
“臣在!”
“就按王郎中说的办。立刻通过可靠渠道,悬赏招募有经验的老渔民和老猎人,秘密寻找和捕捉!首要保证是活的,并且不能受伤!需要多少钱物,一律优先调拨。有任何进展,立刻向我报告!”
“末将遵命!”蒋瓛不再多问,抱拳领命,转身快步离去安排这项特别任务。
书房里只剩下朱棣和王卓。
朱棣走到窗边,望着庭院,缓缓说道:“王卓,希望这水里的宝贝,真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王卓恭敬地回答:“王爷,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法。这件事如果办成了,不仅能解决眼前的贸易问题,说不定还能开辟一条新的路子。而且,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生物,对自然,对后代,也是一件积德的好事。”
朱棣没有再说话,只是背着手,望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