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五天,仓库旁的临时基地成为了王卓和蒋瓛临时的“军校”和“研究院”。
但王卓的培训进行得并不轻松。他虽然拥有现代人的知识背景,但面对浩如烟海的明史细节、错综复杂的洪武朝堂人事关系、以及需要深刻理解的古代社会运行逻辑,他显得有些吃力。几位明史专家虽然倾囊相授,将靖难之役的伏笔、淮西勋贵与浙东集团的矛盾、朱元璋的统治心术等核心要点反复剖析,但王卓终究只是个资质普通的年轻人,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消化吸收,只能死记硬背下一些关键事件、人物和年份。
谭局长在听取专家汇报后,无奈地笑了笑,调整了策略:“罢了,强求不得。那就重点确保他掌握洪武二十五年前后的基本大势、朝廷核心人物图谱以及绝对不能触碰的朱元璋的逆鳞。至于更复杂的权谋机变,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让他牢记一点:有事随时回来咨询!我们就是他的智库。”
与王卓的“填鸭式”学习不同,蒋瓛的表现则震惊了所有负责培训的军事教官和技术人员。
这位锦衣卫指挥使仿佛是一块干涸了太久的海绵,以惊人的速度吸收着一切关于现代武器的知识。从56冲、半自动步枪到班用机枪、火箭筒,他不仅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分解结合、保养维护,更能精准地说出其有效射程、杀伤效能和战术定位。他甚至能举一反三,就如何利用这些武器的最佳射程和火力持续性,针对蒙古骑兵或南方山地步兵提出极具洞察力的战术设想,其狠辣老练的军事眼光让教官们都暗自心惊。
对于“大八一”电台,他更是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兴趣和理解力。密码本的使用、频道切换、天线架设、简易加密通讯,他学得一丝不苟。他立刻就意识到,这东西对掌控遍布全国的锦衣卫系统和边疆军情传递意味着什么——那是绝对的信息碾压!
短短五天,蒋瓛不仅熟练掌握了这些装备,甚至还能模仿学习一些基本的现代战术动作和小组配合要领。其学习能力、专注度和举一反三的悟性,让所有接触他的人都不得不感叹:能做到锦衣卫头子的人,果然都是万里挑一的人中龙凤,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顶尖的人物。
培训结束后,王卓特意向谭局长申请了两天假期,带着蒋瓛离开了仓库基地,回到了邢州市区。他决定让这位来自六百年前的古人,用更长一点的时间,真切地体验一下现代普通人的生活。
这两天的经历,对蒋瓛造成的观念冲击,甚至远远超过了那些杀人利器和神奇电台。
他从清晨街边摊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琳琅满目到令人目眩的超级市场、呼啸而过的钢铁车流开始体验;流连于中午人头攒动、汇聚天下商品的购物中心,品尝了各式各样他从未想象过的美食;经历了下午公园里普通人的悠闲与电影院颠覆认知的光影魔术;最终沉浸于夜晚灯火璀璨如白昼的城市夜景和普通家庭里那份安宁温馨的晚餐。
王卓带着他乘坐公交、演示手机支付、在快餐店自助点餐、和街坊邻居随意聊天。蒋瓛沉默地观察着一切,以惊人的适应力努力理解着这个新世界。他学着使用简单的现代餐具,尝试理解电视里播放的新闻舆图,甚至还在王卓的鼓励下,用生硬却清晰的语调和一个便利店老板聊了几句物价天气。
他看到了寻常百姓餐桌上每日可见的丰盛肉食和雪白米饭;看到了街上的女子可以坦然出行、谈笑风生、甚至担任吏员;看到了几乎所有孩童都能背着书包快乐地去往叫做“学校”的地方接受教化;看到了老人无需劳作便可悠闲度日……这一切与他所熟悉的那个等级森严、多数人终生为温饱挣扎、信息闭塞的明朝社会,形成了天翻地覆的对比。
在这两天里,蒋瓛以其强大的观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快速地捕捉着现代社会运行的表面规则。他甚至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找王卓要来了纸笔,以极其精炼客观的笔触,开始撰写一份准备呈送给朱元璋的密奏。
在这份名为 《恭陈异世见闻利弊疏》 的密奏中,他没有掺杂个人情感,完全仿照以往向皇帝密报的格式,分门别类,条陈清晰:
一曰:军备武械,实乃天壤之别,足可定鼎天下
此节,他详细描述了五日所学:
“彼邦之火器,名曰‘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其速如连环霹雳,射程远超强弓硬弩,破甲摧坚,寻常铁胄纸帛耳。一卒持之,可敌百人结阵。”
“更有‘班用机枪’,激射不绝,弹幕如雨,专克骑兵冲阵、步卒密集之所,实乃野战利器。”
“另有‘火箭筒’,声若惊雷,一击可破砖石坚城、摧垮楼橹,攻坚拔寨,无往不利。”
“其通讯之器,名曰‘电台’,千里传音,瞬息可达,音语清晰如同面晤。边疆虏情、国内动向,旦夕可陈于御前,再无六百里加急之迟滞,庙堂于万里之外如臂使指。”
最后总结:“得此诸器,辅以相应战法(附臣所学战法要领一册),练精兵一旅,足可扫荡漠北、平定南洋、威服四夷,创万世未有之武功。”
二曰:民生富庶,物产之丰盈,远超历代盛世遐想
此节,他冷静记录了两日所见:
“黎庶所食,一日三餐,米麦管够,肉食禽蛋常见于市井之家,非年节亦可尝荤腥。盐糖之品,洁白如雪,堆积如山,价极廉。”
“衣着之料,非止棉麻,多有异料(化纤),色泽鲜艳,耐磨耐脏,价亦平民。”
“出行有‘汽车’、‘公交’代步,日行千里非虚言。楼宇高耸,窗明几净,寻常人家亦多以‘玻璃’为窗,通明透亮。”
“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教,医馆(医院)遍布,设备精奇,人均寿数恐远超我朝。”
三曰:礼法观念、信息流转,与我朝迥异,利弊兼有
此节,他带着审视的目光:
“此世似无明确尊卑纲常,女子地位颇高,可操持各业,与男子同工同酬,抛头露面视为平常。此或利于人力之用,然恐生牝鸡司晨之乱。”
“信息流转极速,一地之事,须臾间举国皆知。有名为‘互联网’之物,包罗万象,然亦难辨真伪,易惑民心,于维稳大有隐患。”
“其民看似安居乐业,然似少了一份我朝百姓之恭谨顺从,多了一份自我之心。”
在奏疏的最后,蒋瓛写下了核心结论:
“陛下,此世之强,根源于其深不可测之‘工巧’(科技)与‘物产’(工业能力)。其所展现之军力、民生,皆基于此。与之交,风险巨大,其观念如洪流,恐冲击我朝纲常伦理。然其所能提供之助力,亦是无与伦比。若能量其力而用之,取其精华(技术、物资),去其糟粕(观念),严控往来,则我大明国运必能借此东风,直上青云,开创远迈汉唐之极盛之世!然其中分寸拿捏,安危转换,皆系于陛下圣心独断。臣瓛,谨以所见所闻,据实奏陈,伏乞圣鉴。”
这份密奏,既是一份观察报告,也是一份沉甸甸的风险评估和战略建议书。蒋瓛以其特有的冷静和忠诚,为他效忠的皇帝,勾勒出了一个既充满无限诱惑、又遍布无形陷阱的未来图景。
两日的市井体验结束,蒋瓛那份字字千钧的密奏也已草就并小心收好。王卓采购的所有物资,包括那台75寸大电视、电脑平板、光伏设备、电路灯具,以及那座足以改变一个时代军事格局的“军火库”和通讯设备,都已由谭局长派人分门别类、妥善装到集装箱里,并运送至仓库内指定的穿越区域。
临行前,谭局长再次与王卓和蒋瓛握手:“一切小心。记住,安全第一,遇事不决,随时返回。”
王卓心里不由得一暖,开玩笑似的说道:“果然找到组织就是不一样,规范多了,我以前就想不到用集装箱,怎么不考虑给我一个编制啊,这样岂不是更正规?”谭局长不由笑骂道:“像你这种跳出三界之外,不在无形之中的人物,还需要给你编制吗?再说了,你体制外的身份更适合做两个时空的桥梁。”
王卓重重点头,深吸一口气,走到那个填满物资的标准化集装箱前 。
蒋瓛站在他身侧,手按刀柄,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周围,这是他最后一次审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随即也将一只手搭在集装箱。
熟悉的强烈白光再次涌现,瞬间吞没了两人以及他们周围大量的物资。现代仓库再次变得空荡了许多。
……
明朝,西郊校场。
把守此地的锦衣卫精锐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神异”,但当那刺目的白光再次亮起,并且伴随着白光出现的还有一个巨大的箱子。
王卓和蒋瓛的身影在白光散尽后清晰起来。
“大人!” “指挥使大人!” 守卫的千户立刻带人上前行礼。
蒋瓛第一时间检查自身和周围环境,确认已安全返回,立刻恢复了那副冷峻的锦衣卫指挥使气场,他对千户下令:“即刻加派人手,将此地区域彻底封锁,未有陛下手谕或本指挥使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此地百步之内!所有器物,严禁触碰,违令者,格杀勿论!”
“是!”千户心头一凛,立刻领命而去,更多的锦衣卫缇骑如同幽灵般从四周涌现,将这片区域围得铁桶一般。
“蒋指挥使,”王卓开口道,“我们需立刻进宫,面见陛下。”
蒋瓛点头,目光扫过那些军火箱,眼神复杂而坚定:“理当如此。此番所见所闻,所携之物,须得立刻面呈圣上。”他怀中那份密奏,此刻仿佛有千斤重。
两人稍作整理,便在一队锦衣卫的严密护卫下,离开校场,朝着皇城方向疾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