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眼神没什么变化,只是淡淡道:“说。”
朱棣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户部尚书杨靖身上,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刚才杨尚书痛陈时弊,说要体恤民力,让百姓休养生息,这话说得非常对,儿臣完全赞同,这是老成谋国的话,也是稳定我大明江山的根本。”
他先肯定了对方,随即话锋一转,变得锐利起来:“但是,杨尚书也知道,我们大明现在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名目太多了!田赋、丁银、盐税、丝绢、徭役、各种杂税、损耗……林林总总加起来有好几十种!”
他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剖析问题的力度:“这种税制,不仅让普通百姓负担极其沉重,往往一年辛苦到头,收成还不够交税服役的,逼得人卖儿卖女,逃离家乡;而且收税的过程太繁琐,给了地方上的小吏层层盘剥、贪污舞弊的机会!有钱有势的豪强地主,常常利用制度漏洞,勾结官吏,隐瞒田地和人口,把税赋和徭役都转嫁到贫苦百姓身上!这种情况,绝不是个别例子,长期下去,民力不但得不到休息,反而会越来越弱,国库的收入也在这个过程中偷偷流失了,这实在是对国家、对百姓都有害的顽疾!”
这番话像沉重的石头砸进水里,激起层层波澜。许多大臣的脸色都变了。朱棣说的,句句都是实情,是官场上大家心照不宣却又不敢轻易点破的事实。
不等大家仔细琢磨和反驳,朱棣清晰而有力地抛出了他的解决方案:“所以,儿臣在协助处理政务的时候,参考了历代税制的得失,也体察了民间的真实困难,想到了一个化繁为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它的核心,可以总结成八个字,两项措施——”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让那份紧迫感在空气中弥漫,然后一字一句,如同惊雷般在奉天殿炸开:
“第一,叫做 ‘一条鞭法’ !”
这四个字一出,一些懂经济、熟悉地方政务的大臣立刻倒吸了一口凉气!
“就是把各州各县的田赋、徭役,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摊派,全部合并起来,统一折算成银元宝钞,按土地亩数来征收!”朱棣的声音斩钉截铁,“从今以后,百姓只需要根据自家田地的多少,缴纳核定好的银钱,就可以免除大部分需要亲自去服的劳役!而官府呢,就用收上来的银子,根据需要去雇佣人手来搞工程办事。这样既能省掉征发民夫、长途运输的巨大花费和扰民问题,又能从根子上大大减少小吏们从中贪污盘剥的机会!”
还没等大家从“一条鞭法”带来的冲击中缓过神,朱棣又抛出了第二个,更具颠覆性的政策:
“第二,为了让税赋更公平,避免穷人受拖累,儿臣认为,应该推行 ‘摊丁入亩’ !”
“摊丁入亩!”这四个字像有魔力一样,让整个朝堂瞬间陷入了死寂,连呼吸声都听得见!
“就是逐步把按人头收的税(丁银),核算清楚之后,摊到田亩里面,和田赋一起征收!”朱棣的目光锐利,扫过那些拥有大量田产的勋贵和官员,“从此以后,有田地的人,按你田地多少来交税;没地或者地少的百姓,就能减轻甚至免除沉重的人头税!这是用有余补不足的办法,能让税负更加公平合理,让穷苦百姓能喘口气,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藏富于民,百姓富了,国家才能强盛,这才是稳固国家的根本!”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这八个字,不再是简单的政策名称,它们像两道惊天霹雳,狠狠地劈在了奉天殿的金銮宝殿上,也劈在了满朝文武的心上!
如果说“铁道兵”是太子在旧制度堡垒旁边巧妙地挖了条隧道,那么这“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就是他对这座堡垒发起的正面总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动摇根基,直接指向千百年来封建王朝统治的核心——土地制度和人头税!它动的是天下所有地主、士绅、官僚,甚至皇亲国戚最根本的利益!其大胆和激进的程度,比王卓那个“雇佣民夫”的想法,厉害了不知道多少倍!
“嗡——!”
短暂的死寂之后,朝堂上像炸开了锅!惊呼声、抽气声、激烈的反对声、难以置信的议论声混成一片。刚才还在为保住“徭役”制度而暗自庆幸的杨靖、黄子澄等人,此刻脸色惨白,手指微微发抖,指着朱棣,嘴唇动着,却因为极度的震惊和愤怒,一时说不出有条理的话来。他们终于彻底明白了,这位太子殿下的野心和魄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要动的,是整个天下权贵阶层的奶酪!
王卓也愣住了,心里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原本因为“铁道兵”算是妥协方案而有点失望,现在却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淹没了。
他看着身边这位目光坚定、敢于向最强大的利益集团亮剑的太子,忽然明白了,朱棣不是不知道变革艰难,他选择的,是一条更讲究政治策略,也更显魄力的路:先用迂回的办法站稳脚跟(修铁路),再抓住时机,发出改革的最强音!
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瞬间失控、乱成一团的场面,他脸上的肌肉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那双能看透人心的眼睛深处,光芒急剧闪动,像风暴来临前的大海。震惊、权衡、欣赏、警惕……种种复杂的情绪在他心里翻滚。他沉默着,这沉默比任何怒吼都更有压迫感。
最后,等到喧哗声稍微小了一点,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他身上,等待最终裁决时,朱元璋才缓缓抬手,轻轻一挥,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压住了所有嘈杂:
“这件事……关系重大,牵扯到国家根本,不是一下子能决定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朱棣,又扫过群臣:
“容后再议。退朝!”
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反对。但这故意的拖延和“容后再议”四个字,就像在已经烧起来的柴火堆上又浇了一瓢油,预示着这场由太子提议引发的政治风暴,绝不会就这么过去,反而会随着时间推移,卷向更广的地方,酝酿着更激烈的碰撞。
退朝的时候,王卓和朱棣、朱高炽父子一起走出奉天殿。外面的阳光很刺眼,照在汉白玉的台阶上,反着光,也照着官员们神色各异、心事重重的脸。
朱高炽凑近王卓,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小声说:“姑父,路得一步一步走,饭得一口一口吃。先让铁轨实实在在地跑起来,让所有人都看见它的好处。有些东西,只要方向对了,开了头,总有办法,一点一点把它扭过来。”
王卓看着前面朱棣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沉稳坚定的背影,又看看身边这个年纪虽小却已经懂得策略的侄子,深深吸了一口带着凉意的空气。是的,他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在这片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土地上,想推动任何一点触及根本的进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高超的政治智慧,还有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制度的改变,从来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猛冲,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需要不断寻找机会和支点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