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名来自东大的援建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被暂时安置在京郊大营旁一座经过紧急修缮、条件大为改善的旧军营内。营区配备的厨师是由皇宫所抽调,而庞大的后勤保障与严密的安全警卫工作,则由蒋瓛亲自指挥的锦衣卫负责。
直到此刻,当专家们走出营房,亲眼看到远处那没有一丝现代工业痕迹、唯有旌旗招展的南京古城墙,看到身边往来穿梭、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军士,呼吸着这个时代全然不同的空气,他们才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自己真的踏上了六百年前大明王朝的土地。一种混合着震撼、使命感与些许忐忑的情绪在人群中弥漫开来。
将专家团队初步安顿妥当后,谭局长与王卓随同朱元璋,秘密返回皇宫,在一间守卫森严的偏殿内进行最高级别的会谈。
没有过多的寒暄,谭局长直接铺开了一份宏伟的蓝图。“陛下,”他指向一幅根据明代舆图修正过的战略规划图,“根据我们共同制定的第一期工业援建计划,我们将分步实施,核心是打好基础,兼顾民生与国防。”
他详细阐述道:
“首先,是交通与物流脉络。我们将立即在南京和北平两地,选址修建可供大型飞机起降的现代化机场,作为跨时空物资投送的核心枢纽。同时,在松江府(上海)和直沽寨(天津) 选址兴建现代化深水码头,并同步培训大明的远洋航运人才。这两港将是未来大明开发海外资源、进行大宗物资转运的生命线。”
“其次,是工业骨架。我们计划在金陵周边选址,建立初步的军工体系,包括枪械制造、小型火炮生产及配套的弹药工厂。在湖广地区,依托可能的资源条件,建设化工厂,首要解决化肥、基础化工原料的生产。在北直隶(河北)建设一座大型的现代化钢铁厂,这是一切工业的基础。”
“我们的原则是,工业化过程必须优先满足两个基本点:一是强军,确保国防安全;二是富民,首要解决老百姓的穿衣吃饭问题。化肥厂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将是重中之重。”
“至于能源,我们建议避免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初期对环境的压力。可在全国范围内,结合治理水患、兴修水利,配套建设水力发电站,并选择适宜地区大规模铺设光伏发电设备。目标是逐步形成一张清洁、可持续的能源网络,在满足工业需求的同时,尽力保护这片绿水青山。”
朱元璋凝神静听,目光随着谭局长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那些“工厂”、“码头”、“光伏”对他而言是陌生的,但“兴修水利”、“强军富民”他再熟悉不过。当他听到要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能源设施时,即便以他开国君主的魄力,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其中的投入,在他想来,简直是倾尽大明国力也难以支撑的天文数字。
他沉吟良久,眉头紧锁,缓缓开口,道出了最现实的担忧:“谭局长此规划,气魄宏大,泽被万民。然……如此众多工程齐头并进,恐我大明现今之国力,难以支撑。朕虽有心,亦恐透支民力,重蹈隋炀帝之覆辙。”
“陛下所虑极是,因此规划更需详实可行。我们的建设并非盲目铺开,而是有重点、分阶段、讲策略的。”
一、 分阶段实施,明确优先级:
“第一期(未来5年),为核心奠基期。集中力量完成金陵、北平两座机场,以及松江、直沽两处示范性码头的建设,确保物资人员通道畅通,并筹建第一批海外矿产勘探队。同时,北直隶钢铁厂和南京兵工厂必须投产,这是工业和国防的‘骨骼’与‘牙齿’。湖广的化肥厂亦需同步建设,关乎天下粮仓。此阶段,不求多,但求成。”
“第二期(5-10年),为体系拓展期。依托第一期基础,逐步将电力网络、道路硬化(先主要官道)向核心区域延伸。开始系统性勘探国内矿产资源,化工厂产品从基础化肥向更多民生化工品(如纯碱、肥皂)拓展。”
“第三期(10-20年),为全面深化期。实现主要行省府城通电、通改良道路,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工’字形(沿海+长江+运河)工业走廊。海外资源实现稳定输入,国内工业体系具备自我升级能力。”
二、 注重技术适配与人才培养:
“我们带来的技术,并非一味求‘高精尖’,而是充分考虑大明的现实接受能力。例如,钢铁厂会采用相对成熟、易于维护的小型高炉和转炉技术,而非最先进的巨无霸。电力方面,会大力推广结构简单、易于就地生产维护的小型水轮发电机和光伏板,先在工厂、矿区应用,再逐步联网。”
“最关键的是‘授人以渔’。每一个项目,都采用‘东大专家带队,大明工匠、军户、民夫参与’的模式。我们将立即在南京和北平设立两所初级工业技术学堂,从识图、测量、基础算学教起,确保技术能真正落地生根,为大明培养第一代本土的产业工人和工程师。这将是最重要的‘活的投资’。”
三、 解决具体瓶颈问题:
· 材料: 初期建设所需的大量水泥、钢材,前期主要靠输入,但会同步在矿区附近建设简易水泥立窑和轧钢厂,尽快实现基础建材的本土化,降低运输成本。
· 运输: 在铁路难以短期建成前,将优先帮助大明改造现有漕运船只,并设计建造一批适合沿海、长江航运的小型蒸汽明轮船,大幅提升内河与近海运输效率。
· 能源: 严格遵循“水光互补”策略。在黄河、长江支流等合适地点,优先建设径流式小水电站,对生态影响最小。光伏设备将重点部署在西北、华北等光照充足的地区,为当地的矿业、农业提供动力。
四、 重视民生与社会稳定:
“所有工矿、基建项目,将参照东大标准,支付合理的工钱或粮饷,并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和医疗支持,使参与建设的百姓能真正获益,而非服苦役。这不仅能调动积极性,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石。工业化带来的首批实惠,如廉价的布匹、铁器、农具、食盐(通过化工厂提纯),将尽快投放市场,让普通百姓直观感受到好处。”
谭局长最后总结道:“陛下,此规划的核心,是‘以点带面,基础先行,人才为本,民生为要’。我们并非要瞬间变出个新世界,而是像种树一样,先培育好工业的根苗,让它沿着交通线和资源点,自然而然地生长、蔓延。二十年,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见证一片森林的成形。”
听完这番极其详尽、深思熟虑且完全站在大明立场考虑的补充阐述,朱元璋眼中的疑虑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坚定和憧憬。他站起身,目光灼灼:
“谭局长思虑之周详,谋划之深远,朕心甚慰!如此步步为营,方是江山永固之道!好!朕便与东大立下这二十年之约,即使咱等不到这一天,也有后继之君帮咱完成!倾大明之力,共襄此盛举!”
这份充实了血肉与灵魂的工业蓝图,终于获得了大明最高决策者的全力支持,即将开始它波澜壮阔的实践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