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屿离开后的云城,仿佛被抽走了一部分鲜活的气流,连秋日高爽的天空,也似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不易察觉的灰翳。苏晚意按部就班地打理着书店和工作室,一切看似与往常无异,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份因他不在而生的空落,如同悄无声息漫上河岸的潮水,在每一个独处的间隙,悄然浸润着她。
她让自己保持忙碌。白天在工作室处理事务,与志愿者们商讨“古籍里的云城”专题活动的细节;晚上回到书店,则继续整理资料,或是阅读那些从石室典籍中衍生出的研究论文。她用充实的工作填满时间,试图忽略那份萦绕在心头的、细微的牵挂。
然而,北城的风雨,似乎并不甘心被隔绝在千里之外。
顾屿离开后的第四天,苏晚意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对方自称是北城某家财经媒体的记者,语气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探究,询问她关于“墨香记忆”工作室与顾氏集团“晨曦计划”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资源输送”或“利益关联”,并旁敲侧击地提及顾屿长期滞留云城是否与顾氏家族内部的权力变动有关。
问题尖锐而精准,直指他们关系中最敏感的部分。苏晚意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但声音依旧保持了镇定:“‘墨香记忆’是独立运营的非营利性文化工作室,所有资金来源和合作都有公开记录可查,与顾氏集团及其‘晨曦计划’不存在任何您所暗示的关联。至于顾先生的行程安排,属于他的个人隐私,我不便透露,建议您直接联系他本人或其公司。”
她回答得滴水不漏,语气平和却带着疏离的壁垒。挂断电话后,后背却惊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这绝非一次普通的媒体询问,其背后的指向,不言而喻。
她立刻将这件事通过加密信息告诉了顾屿,没有添加任何情绪化的猜测,只是客观陈述。
顾屿的回复很快,同样简洁:「收到。不必理会,一切有我。」
他的镇定像一块磐石,暂时稳住了她有些摇晃的心神。但那种被无形之手窥探、被恶意揣测的感觉,如同附骨之疽,让她感到一阵寒意。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二天,秋雨毫无征兆地降临,不再是夏日那种酣畅淋漓的暴雨,而是绵密、阴冷、无休无止的细雨,将天地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汽之中。气温骤降,湿冷的寒意仿佛能穿透墙壁,渗入骨髓。
傍晚,苏晚意提前关了书店,室内只留下一盏临窗书桌的台灯。昏黄的光晕在雨声中显得格外孤寂,只能照亮小小的一隅,四周是无边的黑暗与潮湿的寒意。她坐在灯下,本想继续看书,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窗外被雨幕模糊的街景上。
雨点敲打着玻璃,发出单调而持续的声响,像是在反复叩问着某种没有答案的问题。孤独感在这一刻被放大到极致。她想起顾屿在身边时,即使各自忙碌,也能感受到那份沉稳的陪伴所带来的温暖与安心。而现在,只有她一个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雨和远方的暗流。
她拿起手机,点开与顾屿的聊天界面,输入框里的字打了又删,最终还是没有发出任何信息。她不想让他分心,更不愿流露出自己的脆弱。
视线落在桌角那块沉黯的“金石”砚盖上。冰凉的触感透过指尖传来,却奇异地带来一丝镇定。她想起顾屿送它时说的话——“唯有你内心的坚守,如同这‘金石’,才是真正不可摧折的根基。”
是啊,坚守。无论外界风雨如何,她必须守好“墨香”,守好工作室,守好他们共同选择的这片天地。这不仅是责任,更是她对抗一切不确定性的力量源泉。
她重新拿起书,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台灯的光晕下,她的侧影显得单薄却坚定。秋雨依旧,孤灯如豆,但她心中的那点因寒意和压力而摇曳的火苗,却在“金石”的无声砥砺下,重新变得稳定而明亮。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北城的博弈远未结束,林明慧的手段也绝不会仅限于此。但她不再感到恐慌。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早已做好了迎接风雨的准备。顾屿在北城奋战,而她,便是这云城大本营里,最不容有失的守城人。
雨,不知疲倦地下着。长夜漫漫,孤灯只影。但苏晚意知道,只要心中的灯火不灭,便能照亮前路,也能温暖这秋雨之夜的无边清寒。她在等待,等待雨歇,等待天明,也等待那个与她并肩作战的人,穿越风雨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