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城东零碳项目工地,薄雾裹着泥土的湿气掠过围挡,苏晚蹲在西北角的管线探测点旁,手里捏着地质勘察报告,指尖在“无地下管线”的标注上反复摩挲——昨晚刚发现的废弃燃气管线像颗定时炸弹,燃气公司刚才回复“常规拆除需3天”,可周三的开工仪式已箭在弦上,地源热泵井的施工若延迟,整个项目工期都会后移。
“苏工,别蹲太久,地上凉。”顾沉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递过一个折叠小马扎,另一只手拎着的保温袋还冒着热气,“阿姨早上煮的南瓜粥,放了点红枣,你昨晚盯管线探测到半夜,先垫垫。”
苏晚接过粥,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他应该是一早先去了燃气公司,工装外套上还沾着点霜气。“燃气公司说3天才能拆,咱们周三就要开工,地源热泵井的施工肯定赶不上。”她喝了口粥,语气里带着焦虑,“要是调整井位,得重新做地质勘测,至少要1天,还得核算新的成本和能耗数据,怕来不及。”
顾沉舟蹲下身,拿出手机调出项目总平面图,手指在备选井位区域划过:“我让陈特助联系了地质勘察公司,他们派了应急勘测队,1小时内到,重点测这三个备选点位的土壤情况,争取中午前出数据。另外,我跟燃气公司的总经理谈好了,他们派应急拆除队,用机械配合人工,把拆除时间压缩到2天,今天上午就能进场,明天下午就能清场,不耽误周三开工。”
他顿了顿,调出能耗模拟软件:“我让技术部算了,要是调整到备选点位2,地源热泵井的间距从15米缩到14米,虽然会增加2%的施工成本,但通过优化井深(从100米加到105米),导热系数能保持1.8 w\/(m·K),不影响节能效果。”
苏晚看着屏幕上清晰的模拟数据,心里的石头渐渐落地。她想起最初应对张涛刁难时,顾沉舟也是这样“双线并行”解决问题——一边协调资源,一边准备技术预案,从不让她陷入“两难选择”。这种默契,早已从项目合作的“参数共鸣”,变成了彼此依赖的“心意相通”。
上午十点,地质勘察队准时抵达。苏晚和勘察工程师一起在备选点位2钻孔取样,土壤样本呈浅褐色,质地均匀,没有杂质。“这是黏性土壤,导热系数预计1.78 w\/(m·K),比原点位略低0.02 w\/(m·K),但增加5米井深就能补回来,没问题。”工程师把样本装进检测盒,“中午12点前给你出正式报告。”
燃气拆除队也同步进场,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挖开地表,露出锈迹斑斑的燃气管线。队长走过来,手里拿着拆除方案:“苏小姐,顾总,管线直径150mm,长度20米,没有连接其他管线,我们先切断两端,再分段拆除,明天下午5点前保证清场,还会做土壤修复,不影响后续施工。”
顾沉舟点点头,拿出手机给陈特助发消息:“让施工队提前准备地源热泵井的钻井设备,明天清场后立刻进场放线,争取周三开工仪式后就能钻井。”
中午十二点,地质勘察报告准时送达,备选点位2的各项参数均符合要求。苏晚和团队一起调整施工计划,林晓雅快速更新开工仪式的流程表:“苏工,我把‘地源热泵井施工启动’加到仪式环节,让嘉宾能直观看到项目推进,德国团队的米勒总监还说要现场致辞,肯定咱们的效率。”
老周拿着新的成本核算表走来:“调整井位和增加井深,总共多花8万,在预算范围内,发改委那边好交代。而且钻井设备提前进场,还能节省2天工期,算下来是赚的。”
苏晚看着团队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动——从最初的小工作室,到现在能应对突发危机的专业团队,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彼此的支撑。而顾沉舟,始终是那个“幕后支撑者”,不抢功、不干涉,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托底。
周二晚上,燃气管道拆除顺利完成,土壤修复也同步结束。苏晚和顾沉舟一起在工地检查清场情况,月光洒在平整的地面上,远处的塔吊亮着警示灯,像守护项目的灯塔。“明天开工仪式,你爸妈也会来,我准备了伴手礼,是用顾氏总部项目的余料做的小摆件,上面刻着‘零碳同行’。”顾沉舟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是银色的金属摆件,图案是核心筒与光伏幕墙的结合。
苏晚接过摆件,指尖拂过细腻的纹路:“你连伴手礼都准备好了,太细心了。我爸妈还说,要跟你聊聊婚礼的细节,比如婚纱的款式,他们想帮我参考参考。”
顾沉舟笑了,伸手轻轻揉了揉她的头发:“婚纱的设计稿我已经让设计师发过来了,是你喜欢的简约款,裙摆上有手工绣的紫藤花图案,和婚礼场地的花架呼应。等开工仪式结束,咱们一起去试穿,顺便定下来。”
周三清晨六点,开工仪式的场地布置已基本完成。红色的拱门立在工地入口,背景板上“城东智慧零碳园区开工仪式”的字样格外醒目,旁边的展示区摆放着项目模型和零碳技术介绍板。苏晚穿着定制的浅灰色工装,领口别着顾沉舟送的纪念徽章,刚想检查展示区的模型,就看到林晓雅跑过来,脸色带着急意:“苏工,钻井设备的运输车队在高速上堵车了,预计要迟到半小时,仪式八点就要开始,这可怎么办?”
顾沉舟立刻拿出手机:“我让陈特助联系高速交警,走应急车道;同时让工地的备用设备先到位,虽然型号小一点,但能先做‘象征性钻井’,等主力设备到了再换,不影响仪式流程。”
七点半,备用钻井设备顺利进场,调试完毕。八点整,开工仪式准时开始。发改委的李科长、德国团队的米勒总监、苏晚的父母都坐在嘉宾席上,脸上带着期待。顾沉舟走上台,拿起话筒,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最后落在苏晚身上:“从顾氏总部项目到城东零碳项目,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地产融合’的标杆定位。这个项目能顺利开工,离不开苏晚团队的专业设计,离不开所有合作伙伴的支持,更离不开那个始终用数据说话、用匠心坚守的人——苏晚。”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苏晚走上台,接过话筒:“零碳项目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用细节堆砌的责任。从土壤热响应测试到管线拆除攻坚,从设备替代到井位调整,每一步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顾总的支撑。未来,我们会继续以专业为基,以匠心为笔,把这个项目打造成中德合作的零碳典范。”
米勒总监也上台致辞,手里拿着一份证书:“苏小姐,顾总,我代表德国团队,正式授予你们‘中德零碳合作示范项目’证书。你们的效率和专业,让我看到了中国零碳建筑的潜力,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合作。”
仪式的最后环节,顾沉舟和苏晚一起按下钻井设备的启动按钮,备用设备缓缓钻进土壤,现场响起欢呼声。苏晚的父母走过来,妈妈握住她的手:“晚晚,你和沉舟都太棒了!看到你们一起做这么有意义的项目,我们很放心。”
中午的庆功宴上,顾沉舟悄悄递给苏晚一个丝绒盒子:“这是用今天拆除的燃气管线金属做的纪念牌,上面刻着‘开工启航 2024.xx.xx’,还有咱们俩的名字缩写。算是给项目,也给咱们的爱情,留个特别的纪念。”
苏晚打开盒子,银色的纪念牌在灯光下泛着光,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个纪念牌不仅是项目启航的见证,更是他们“共渡难关”的爱情印记。
下午两点,庆功宴结束后,苏晚和顾沉舟回到工地。地质勘察工程师拿着一份新的检测报告走来,脸色带着几分凝重:“苏小姐,顾总,上午在备选点位2取的土壤样本,经过详细检测,发现局部区域的黏土含量比预期高15%,导热系数会降到1.7 w\/(m·K),虽然在合格范围内,但长期运行可能会影响地源热泵的效率。”
苏晚心里一沉,黏土含量高会导致热传导变慢,长期下来会增加机组的能耗,影响零碳目标的实现。顾沉舟接过报告,眉头微蹙:“有没有解决方案?比如增加钻井数量,或者调整井的排布方式?”
“增加2口井,间距缩到12米,能把平均导热系数提升到1.75 w\/(m·K),但会增加12万成本,还需要重新报备发改委。”工程师回答,“或者采用‘梅花形排布’,优化热交换路径,成本增加5万,工期延长3天。”
苏晚和顾沉舟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谨慎——这个问题虽然不大,但处理不好会影响项目的长期效果。“我们先核算两种方案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再跟发改委沟通,争取明天给你答复。”顾沉舟对工程师说,然后转向苏晚,“别担心,只是小调整,咱们一起想办法,不会影响项目推进。”
苏晚点点头,心里却清楚——这个土壤黏土含量的问题,虽然暂时能通过调整解决,但也为后续施工埋下了隐患,比如是否会影响其他区域的土壤参数,是否需要重新做全面的地质勘测。这也为下一章的“土壤参数优化与施工调整”埋下了伏笔,需要他们进一步用专业和协作,攻克这个新的技术难关。
傍晚,两人坐在工地的临时板房里,看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顾沉舟握住苏晚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无名指上的钻戒:“不管遇到什么小插曲,咱们都一起面对。就像之前的管线问题、设备问题,只要咱们齐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苏晚靠在他肩上,看着远处的城市灯火,心里满是坚定。她知道,第八十五章的“开工启航”,不仅是项目的新起点,也是他们爱情走向圆满的重要一步。而那个土壤黏土含量的隐忧,虽然是个小挑战,但也让他们更清楚——零碳项目的推进,需要始终保持“严谨”与“应变”,这既是对专业的坚守,也是对彼此承诺的守护。
窗外的月光透过板房的窗户,落在那份土壤检测报告上,照亮了“黏土含量18%”的字样。苏晚知道,下一章的“土壤参数优化”,将是他们开工后的第一个技术攻坚,也是对他们“专业协作”的又一次考验。而她和顾沉舟,早已做好了准备,用数据说话,用匠心破局,在零碳项目的道路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标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