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工地入口急刹停下时,苏晚几乎是立刻推开车门冲了下去。核心筒的地基刚浇筑完一天,混凝土表面还覆盖着保湿膜,阳光下泛着潮湿的光泽,可在她眼里,这平整的表面下仿佛藏着一颗定时炸弹——林浩埋下的“东西”,若真在关键受力区,轻则导致墙体开裂,重则需要凿开重筑,至少耽误一个月工期。
“苏工!顾总!”监理工程师王工举着超声波检测仪跑过来,仪器屏幕还亮着,“我们已经按核心筒的轴线,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标了20个检测点,现在就能开始测!”
顾沉舟点头,目光扫过围过来的施工人员:“所有人退到检测区外,无关人员不准靠近——检测过程中保持安静,避免干扰数据。”
苏晚蹲下身,小心掀开一处保湿膜,露出青灰色的混凝土表面。王工拿着探头,在标记好的“1号检测点”上涂抹耦合剂,将探头紧紧贴在混凝土上:“超声波检测仪能穿透5米深的混凝土,要是里面有异物,屏幕上会出现‘反射波异常’的峰值。”
仪器发出轻微的“嗡”声,屏幕上的波形曲线平稳跳动。苏晚盯着屏幕,指尖无意识地攥紧——前五个检测点的波形都很规则,没有任何异常。直到第6号检测点,也就是核心筒西侧的框架柱下方,曲线突然出现一个尖锐的峰值,像一把尖刀划破了平稳的线条。
“有异常!”王工立刻停下,调整探头角度重新检测,“反射波的强度很高,异物应该是金属或硬质塑料,直径大概在10厘米左右,深度1.2米。”
苏晚的心猛地一沉——1.2米正是框架柱的箍筋层位置,若异物卡在钢筋之间,会影响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长期受力后可能出现裂缝。她立刻拿出核心筒的地基配筋图,在6号检测点对应的位置画圈:“这里是hRb400E直径20mm的箍筋,间距150mm,异物很可能卡在两根箍筋之间,必须确认是什么东西。”
顾沉舟立刻安排:“王工,用钻芯取样机在6号点旁钻一个小孔,取芯查看——注意控制钻孔直径,别破坏钢筋。”
钻芯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工地的宁静。苏晚站在旁边,看着钻头缓慢钻进混凝土,每一秒都像在煎熬。十分钟后,一根圆柱形的混凝土芯样被取了出来——芯样中间果然嵌着一段暗黄色的管道,表面已经开始发黑,不是项目使用的任何一种建材。
“是劣质pVc管!”苏晚用手摸了摸管道表面,一刮就掉渣,“这种管的抗压强度只有0.6mpa,根本不符合建筑用管标准,埋在地基里会慢慢老化碎裂,导致局部混凝土空鼓。”
就在这时,周明带着审讯记录跑过来,脸色凝重:“顾总,苏工,那个男人招了!他叫张强,是林浩的远房侄子,上个月跟着孙凯的施工队混进工地,趁夜间浇筑地基时,把20根这种pVc管埋在了核心筒的西侧和北侧,每根长1米,里面还灌满了沙子,就是为了让混凝土内部形成‘空洞隐患’。”
“20根?”顾沉舟立刻拿过审讯记录,“他有没有说具体位置?”
“只记得西侧5根,北侧15根,但具体坐标记不清了,只说‘跟着箍筋走’。”周明指着地基北侧,“我们得扩大检测范围,把北侧的30个点都测一遍,确保没有遗漏。”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检测范围从20个点扩大到50个点。太阳渐渐升到头顶,苏晚的额头上渗满汗水,却没顾上擦——她跟着王工逐个检测,每出现一个异常峰值,就立刻标记、取样。最终排查出18根pVc管,其中12根在北侧的非关键受力区,6根在西侧的框架柱附近,万幸没有埋在核心筒的桩基础位置。
“非关键区的pVc管可以用‘压力注浆’处理,把水泥浆压进管道和周围的缝隙,填满空鼓;框架柱附近的6根,需要先凿开表层混凝土,取出pVc管,再用高一标号的微膨胀混凝土修补。”苏晚拿出平板,快速画出处理方案,“我现在联系设计院,出正式的加固图纸,第三方检测机构也要到场见证,确保处理合格。”
顾沉舟看着她专注的侧脸,递过一瓶冰水:“先歇会儿,加固方案可以慢慢出,不差这半小时——你从早上到现在还没吃午饭,再撑下去该低血糖了。”
苏晚接过水,喝了一口,才发现肚子确实在叫。她看着远处正在整理检测设备的工人,忽然笑了:“幸好发现得早,要是等混凝土完全凝固,处理起来更麻烦。”
“也是好事,”顾沉舟帮她擦掉脸颊的汗水,语气温柔,“至少林浩的最后一个后手被我们找到了,以后不用再提心吊胆。”
两人坐在工地的临时休息区,吃着简单的盒饭。顾沉舟的手机突然响了,是李科长打来的,语气轻快:“顾总,告诉你们个好消息!绿色建筑补贴的审批通过了,下周就能拨款到账,金额比申请的还多了5%,因为你们的光伏幕墙测试数据超标,被评为‘优秀示范项目’!”
苏晚手里的筷子顿了一下,惊喜地看向顾沉舟——补贴顺利到账,不仅能缓解项目的资金压力,还能证明项目的绿色建筑资质,后续的招商和宣传都会更顺利。
“太谢谢李科长了!”顾沉舟笑着说,“等项目完工,一定请您来参加竣工仪式。”
挂了电话,顾沉舟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周明和王工,工地里顿时响起一阵欢呼。施工队的张队跑过来,兴奋地说:“顾总,苏工,有了这笔补贴,我们就能提前采购后续的建材,不用再担心资金周转了!”
苏晚点头,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她拿出平板,开始草拟加固方案的要点:“王工,明天早上让施工队先清理西侧框架柱的表层混凝土,设计院的图纸中午就能到,下午开始修补;北侧的压力注浆安排在后天,必须用p.o42.5级别的水泥,水灰比控制在0.45,确保注浆密实。”
“放心,苏工,我都记下来了!”王工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
下午三点,设计院的加固图纸准时送达。苏晚和顾沉舟一起核对图纸,确认修补范围、混凝土标号和注浆参数都没问题后,签字交给王工。就在这时,周明拿着一份文件匆匆走来,脸色又沉了下去:“顾总,苏工,张强还有个情况没交代——他说林浩还联系了负责项目后期绿化工程的供应商,叫‘绿景园艺’,给了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在‘土壤改良’上动手脚。”
“绿化工程?”苏晚皱起眉,“绿化虽然不是结构安全类项目,但如果用了未经改良的盐碱土,或者有毒的植被,会影响后期的环保验收,甚至对大楼里的人造成健康隐患。”
顾沉舟接过周明递来的“绿景园艺”资料:“这家公司去年因为用劣质土壤被环保部门处罚过,我之前就不同意选他们,是采购部觉得价格低才报上来的——看来林浩早就和他们串通好了。”
苏晚立刻拿出项目的绿化设计方案:“我们的绿化工程需要用‘有机质含量≥3%’的改良土,植被选的是本地的乡土树种,比如国槐、白蜡,都是抗污染、易存活的。要是绿景园艺用了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生土,或者外来的入侵物种,不仅达不到绿色建筑的‘生态指标’,还会被要求全部更换,至少耽误两周。”
“必须提前排查!”顾沉舟立刻安排,“周明,你现在去绿景园艺的苗圃基地,查看他们准备的土壤和植被,取样送第三方机构检测;苏晚,你整理绿化工程的技术要求,我们明天去苗圃基地现场核对,确保没有问题。”
周明立刻出发,苏晚则留在工地整理资料。她翻出绿化工程的技术规范,在“土壤有机质含量”“植被检疫证明”“病虫害防治措施”这几页用红笔标注,又联系市农业局的土壤检测中心,预约明天的加急检测——只有拿到权威的检测报告,才能确认土壤和植被是否合格。
傍晚时分,周明发来消息:“绿景园艺的苗圃里,确实有一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很低,而且部分国槐树苗没有检疫证明,我已经取样了,明天早上就能出检测结果。”
苏晚把消息转给顾沉舟,心里清楚——虽然地基的隐患解决了,但绿化工程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林浩的同伙像附骨之疽,总能找到项目的薄弱环节下手。不过这一次,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和准备,不会再让阴谋得逞。
顾沉舟把苏晚送回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他看着苏晚下车,叮嘱道:“明天去苗圃基地,不用太着急,我们慢慢核对,检测报告没出来前,不让绿景园艺送任何材料到工地——安全第一。”
“知道了。”苏晚笑着点头,“你也早点休息,别太累了。”
顾沉舟看着她走进单元楼,才开车离开。苏晚回到家,洗了个热水澡,却没立刻睡觉——她拿出绿化工程的图纸,反复核对植被的种植位置和土壤的铺设厚度,生怕有任何遗漏。比如核心筒周围的草坪,需要铺设30厘米厚的改良土,若绿景园艺偷工减料到20厘米,草坪很容易枯黄;办公楼前的国槐,胸径必须达到10厘米,若用了8厘米的小苗,会影响景观效果和生态指标。
凌晨一点,苏晚终于把资料整理完毕。她躺在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从竞标会到现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和顾沉舟一起解决了供应商刁难、设计被篡改、质检被卡、地基隐患等无数问题,每一次危机都让他们的配合更默契,感情也更深厚。她想起顾沉舟在档案馆挡在她身前的样子,在工地帮她擦汗的瞬间,心里泛起一股暖流。
第二天早上七点,顾沉舟准时在楼下等她。车子朝着绿景园艺的苗圃基地驶去,路上,周明发来检测报告:“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0.8%,远低于3%的标准;国槐树苗没有检疫证明,还检测出有‘槐蚜’病虫害——绿景园艺果然在动手脚!”
苏晚看着报告上的数据,脸色沉了下来:“他们不仅用劣质土壤,还用带病的树苗,这是想让我们的绿化工程完全不合格!”
顾沉舟握紧方向盘,眼神锐利:“到了苗圃基地,我们直接拿出检测报告,让他们终止合作——同时联系其他合格的绿化供应商,明天就送样品过来,不能耽误绿化工程的进度。”
车子驶进苗圃基地时,绿景园艺的负责人张经理正带着工人整理树苗,看到他们过来,立刻堆起笑容:“顾总,苏工,你们怎么来了?我们的土壤和树苗都准备好了,下周就能送工地。”
苏晚直接拿出检测报告,递到张经理面前:“张经理,别装了——你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0.8%,树苗有病虫害,还没有检疫证明,这些都不符合合同要求,我们要求立刻终止合作,并追究你们的违约责任。”
张经理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拿起报告看了一眼,脸色变得惨白:“这、这是误会!可能是检测错了,我们再重新取样……”
“不用重新取样了。”顾沉舟拿出手机,调出周明在苗圃拍摄的视频,“我们已经拍了你们用劣质土壤的证据,还联系了环保部门,他们马上就到——你们不仅要赔偿我们的损失,还要接受环保部门的处罚。”
张经理瘫坐在地上,再也没了之前的嚣张。没过多久,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赶到,对苗圃的土壤和树苗进行查封,还带走了张经理配合调查。
苏晚和顾沉舟走出苗圃基地,周明拿着新的绿化供应商名单跑过来:“已经联系了三家合格的供应商,他们都有绿色建筑的合作经验,明天就能送土壤和树苗样品过来。”
“很好。”顾沉舟点头,“我们现在回工地,看看地基加固的情况——别让绿化工程的问题影响了地基处理的进度。”
车子朝着工地驶去,苏晚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心里却没有放松——虽然绿景园艺的问题解决了,但她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没结束。果然,周明的手机突然响了,是警方打来的,语气严肃:“周先生,林浩在看守所里突发急症,正在医院抢救,你们最好过来一趟——他说有重要的事情要交代,只肯见顾沉舟和苏晚。”
苏晚和顾沉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林浩在这个时候突发急症,还要见他们,难道还有什么没交代的秘密?
“立刻去医院!”顾沉舟立刻调转车头,朝着市第一医院的方向驶去。车子在马路上疾驰,苏晚的心里充满了疑问——林浩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交代?是还有没暴露的同伙,还是项目还有其他没发现的隐患?一场关于林浩最终秘密的对话,即将在医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