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企业签约落地的消息刚传开,陆云就把主管教育的副省长郑敏叫到了办公室。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上的“汉东产业规划图”上投下斑驳光影,陆云指着图上的“科技产业区”说:“企业要发展,得有技术和人才支撑,光靠政府不够,得让高校跟企业拧成一股绳。”
郑敏刚坐下,就接过陆云递来的笔记本,上面写着“校企联动”的初步想法:“您是想让省内理工高校跟企业合作,搞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陆云点头:“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去企业实习,专家去企业解决难题,企业也给高校投研发资金,双向受益。你跟教育厅牵头,下周就开个校企对接会。”
当天下午,郑敏就召集省教育厅、人社厅和省内五所理工高校的负责人开会。“陆书记的意思很明确,不是搞形式主义,是要让校企合作真正落地。”郑敏拿着会议提纲说,“第一,各高校要梳理专业,跟企业的岗位需求对口,比如电子信息专业对接京州的电子厂,食品加工专业对接岩台的罐头厂;第二,半年内要组织第一批实习生上岗,每个专业至少对接3家企业。”
汉东理工大学校长王涛立刻响应:“我们学校的电子工程专业,之前就跟京州赵刚的电子厂有合作,现在可以扩大规模,让大三学生去实习,大四直接参与企业项目,毕业就能上岗,不用再磨合。”旁边的汉东农业大学负责人也说:“我们的食品科学专业,可以帮岩台王磊的罐头厂解决产品保鲜问题,还能培养懂技术的技术员。”
会议结束后,教育厅很快拿出了《汉东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三个一”目标:每所理工高校至少对接10家企业,每个专业至少有1个实习基地,每位企业技术骨干至少带1名高校实习生。方案还规定,企业给实习生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补贴,高校则派老师跟踪指导,确保实习有效果。
与此同时,陆云让小陈联系了京州的赵刚和岩台的王磊,了解他们的技术需求。赵刚反馈:“我们现在想升级芯片测试技术,但是缺专业人才,要是高校能派专家来指导,再让学生来实习帮忙,就能加快进度。”王磊则说:“想研发桃子深加工产品,比如桃汁、桃脯,需要农业大学的专家给技术支持。”
一周后,汉东校企对接会在省委会议中心召开。省内20多所高校的负责人和50多家企业代表坐满了会场。陆云在会上说:“校企合作不是‘单向帮扶’,是‘双向共赢’。高校有人才和技术,企业有实践平台和资金,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有地方实践,又能帮企业解决难题,还能推动汉东产业升级,这是一举三得的事。”
会上,赵刚的电子厂跟汉东理工大学当场签约,约定每年接收50名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实习,企业出资200万元设立“研发基金”,支持高校开展芯片测试技术研究;王磊的罐头厂则跟汉东农业大学签约,由农业大学派3名食品科学专家驻厂指导,帮助研发新产品,企业则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和课题研究经费。
签约仪式后,汉东理工大学的学生李哲格外兴奋。他学的是电子信息专业,一直想进赵刚的电子厂实习:“以前实习要自己找关系,现在学校跟企业直接对接,不仅能去实习,还能参与真实项目,毕业说不定还能直接留下来,太幸运了!”旁边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要抓住这个机会,把课堂上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
半个月后,第一批实习生陆续上岗。在京州电子厂的芯片测试车间,李哲跟着企业技术骨干张工学习操作设备。“以前在学校只见过课本上的原理图,现在亲手操作设备,才知道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这么多细节问题。”李哲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张工每天都会给我讲技术要点,还让我试着独立完成简单的测试任务,进步特别快。”
张工也对实习生赞不绝口:“这些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提出新想法。上次我们遇到一个测试难题,李哲结合课本上学的算法,提出了一个优化方案,试了之后效率提高了10%,真是帮了赵总大忙。”
在岩台罐头厂,汉东农业大学的陈教授正带着学生研究桃汁的保鲜技术。“之前王总的罐头厂,桃汁保质期只有3个月,运输到外地很容易变质。”陈教授拿着检测报告说,“我们通过调整杀菌温度和配方,现在保质期能延长到6个月,还不影响口感,马上就能批量生产了。”
王磊看着新研发的桃汁样品,笑得合不拢嘴:“有了高校的支持,我们不仅能解决技术难题,还能开发新产品。这款桃汁要是上市,预计能让产值再增加20%,还能带动更多农户种桃树,真是太好了!”
校企合作的效果很快显现。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批500多名实习生中,80%得到了企业的认可,30%像李哲这样提前拿到了录用通知;高校跟企业合作开展的23个研发项目中,有12个已经投入使用,帮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创造了经济效益。
陆云在一次调研中,特意去京州电子厂看望实习生。看到李哲熟练地操作测试设备,跟企业员工一起讨论技术问题,陆云笑着说:“这就是校企合作的意义,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让赵总这样的企业能获得人才,让汉东的产业能有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