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谢广福这个理事会会长的要求,招工也不是来个人就要。
每个来报名的人都得经过仔细盘问和观察,确认身子骨结实,没有咳嗽发热这些毛病,才敢往村子里招。
有意思的是,来干活的人里头,有不少还是当初同一批逃荒过来的熟面孔。
当这些人踏进如今规划整齐、屋舍俨然、道路平整的桃源村时,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俺的娘嘞!这……这真是当初那个谢家村的人弄出来的?”
一个黝黑的汉子张大了嘴,指着村口那气派的牛马车站牌坊和远处连片的青砖带院大瓦房。
“这才多久,他们的日子咋就……就变成这样了?”
旁边一个稍微年长些汉子的激动地说:
“错不了!你看那边,那不是谢里正那个老家伙吗?我的老天爷,当初咱们一起啃树皮逃荒,谁能想到谢家村能有今天这光景!”
“听说还不止呢!”另一个消息灵通的压低声音。
“隔壁那桃溪村,就是现在有名的‘荷塘美景’村,听说就是以前那个被偷两回逃荒粮的三洼地弄的!”
“啥?三洼地?他们和谢家村挨在一起了?”
众人更是哗然,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他们互相辨认着,激动地呼喊着曾经的村名:
“你是石桥铺的王老五?”
“哎呀!下九村的李麻子!你还活着!”
“高台村的!还有王家村的……唉,想起王扒皮那事,心里还堵得慌……”
“我是李家村的!这谢家村......哦,不,现在是桃源村,据说有不少妇人是从我们李家村嫁过来的呢,哎呀,真是好命啊,如今都住上青砖大瓦房了呀!”
人群中不断爆发出认出故人的惊呼和感慨。
当初一起北上逃荒在路上挣扎求生的一群人,如今竟在这样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地方重逢,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离奇捉弄。
谢长河把这些新招来的工人统一安置在新盖的、干净整洁的“安居房”内。
看着明亮的房间、结实的大炕,这些人更是啧啧称奇,都没想到,来这偏远的村里干活,还能住上这么像样的房子。
安顿下来后,谢长河召集所有人,详细讲解了各自负责的工作内容、放工时间和明确的待遇。
当他念出每日工钱数目和包吃住的条件时,底下响起了一片交头接耳的议论:
“这工钱……比县里扛大包还多五文哩!”
“还管两顿饭?住得也这么敞亮!真是来对了!”
“可得好好干,说啥也不能被赶出去!”
等大家议论稍平,谢长河脸色一正,尤其强调了桃源村外来人员必须要遵守的村规:
“各位乡亲,来了桃源村,就是一家人!但咱们这村里,头一条规矩就是,手脚干净,品行端正!”
“桃源村容不下偷鸡摸狗之辈,一经发现,立刻扭送府衙,并且终身不再录用!”
“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更是马虎不得!”
“决不允许在任何地方随意丢弃杂物,解决三急必须到指定的茅厕!每日都会有村中‘保安队’巡视,若发现违反规定,初犯警告,再犯直接开除,绝不容情!”
这些规矩立得清楚,执行起来也绝不手软。
新来的人们纷纷点头,互相提醒,都明白这是在别人的地盘,必须要听别人立下的规矩。
而桃源村的这些针对性村规也确保了未来桃源村不会因为人多而导致脏乱差。
而那些因为招满工而遗憾未能入选的外来劳力,则聚在村委楼外,脸上写满了失落:
“唉,还是来晚了一步!”
“这么好的活计,咋就招满了呢……”
“早知道俺跑快点了!”
然而,他们也没失望多久。
桃溪村的里正赵老七,真是个鬼灵精,早就盯上了这批“剩余资源”。
桃溪村那片待开发的缓坡面积太大,光靠桃溪村的人口去打理进度缓慢。
于是赵老七没事便天天蹲守在桃源村的村委楼门口,见有落选的外来工出来,就热情地迎上去游说:
“这位兄弟!别灰心啊!桃源村招满了,我们桃溪村正要人呢!”
“工钱和这边一样!一天管两顿饱饭!”
“住宿?放心!我们盖结实挡风的工棚,绝不比安居房差多少!”
“来来来,跟我去桃溪村看看!”
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一个接一个的把壮劳力“截胡”拉去了桃溪村上工,缓坡开发的进度也立刻提了上来。
两边村子,俨然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又互助共赢的奇妙局面。
另一边,李四璟的农业推广事业也迎来了新的高潮。
他带着自己成功实现“二催二收”的稻草菇,再次开设了新一轮的公开课。
这一次,他别出心裁,特意将亲手种出的鲜嫩蘑菇送到淮月楼,对着掌勺的张秀笑道:
“秀姑,劳烦您露一手,让乡亲们看看这稻草菇的潜力!”
张秀爽快应下,锅铲翻飞间,蘑菇炒肉片香气扑鼻,酥炸蘑菇外脆里嫩,蘑菇鲜汤滋味醇厚。
当然,张秀的厨艺如此“现代化”,全得益于李月兰前段时间手把手的教学。
李四璟将这些美味直接端到了村委楼阅览室的课堂之上。
他一边讲解稻草菇的栽培要点、管理技巧和“一本万利”的经济效益,一边让乡亲们现场品尝。
“嗯!真鲜啊!”一个婶子尝了口蘑菇汤,眼睛一亮。
“这炸蘑菇,比肉还香!”一个汉子嚼得嘎嘣脆,连连称赞。
“没想到这不起眼的稻草,真能种出这么好吃的玩意儿!四璟先生,您真是神农再世啊!”有人夸张道。
品尝过后,大家伙儿对这稻草菇的接受度和种植热情空前高涨。
围着李四璟,七嘴八舌地问着细节,纷纷表示下课回去就要严格按照公开课教的方法,重新规整,好好种植这“点草成金”的宝贝。
这桃源村要说忙碌,当然还是谢铁匠家最忙。
自从六月份开始,谢长河就来找他,要求他给村里打一批公共农具,专门用于之后牧场清理、绿化种树和村道硬化。
所以这段时间,谢铁匠除了给乡亲们打造家用的锄头、镰刀、锅铲等物,平日里带着几个徒弟,马不停蹄地赶制那些开荒镐,割草镰、大砍刀、石夯、锄头、铁锹等等。
好在这些农具虽然需求量巨大,但种类相对固定,基本都能量产了。
谢铁匠让徒弟们一人专门负责一两样……倒也算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铁制品流水线。
叮叮哐哐的声响中,炉火映照着谢铁匠满是汗水的脸,他大声和徒弟们交代:
“那把砍刀的刃口再磨利索点!”
“去看看张师傅那边的木柄做了多少了?甭管做好多少,都拿回来先用上。”
“都仔细着点,尽快交差,村里等着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