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了整夜,清晨的工作室弥漫着潮湿的木质香气。金珉周推开窗时,看见林砚蹲在楼下的梧桐树下,正用纸巾擦着琵琶的琴身——琴盒边缘凝着层水汽,像裹了层薄纱。
“南方的梅雨季,对弦乐器不太友好。”他抬头时,额前的碎发还滴着水,“刚才试弹了下《锋芒》的间奏,有根弦音准飘了。”
金珉周转身去储物间翻出防潮剂,回来时发现阿澈正对着电脑叹气。屏幕上的音轨图像条起伏的波浪,伽倻琴的延音里混进了细微的电流声。“昨天合练太吵,没听出来,”他敲着键盘,“得重新导一遍干声。”
敲门声在这时响起。郑艺琳撑着把褪色的蓝布伞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保温桶。“我妈熬的生姜汤,”她把桶往桌上一放,盖子掀开的瞬间,辛辣的暖意漫开来,“刚才路过祭典广场,看见工人在搭舞台架子了。”
“后天就要彩排?”金珉周愣了下。宣传图发出去才半天,后台已经堆了上百条留言,有人问能不能带孩子来,有人说要穿当年LUmI的应援服。
“主办方说,雨要是停了,傍晚就能试灯。”郑艺琳舀了碗姜汤递过来,“对了,小雅刚才发消息,说老成员里有人临时加班,可能要晚两小时到。”
话音刚落,混音台的显示屏突然暗了下去。阿澈“啊”了一声,拍了拍主机:“不会是跳闸了吧?”
整间屋子瞬间陷入寂静,只有窗外的雨声变得清晰。金珉周摸出手机开了手电筒,光柱扫过墙角的插座时,看见林砚正弯腰检查线路——他的琵琶放在调音台上,琴头的雕花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
“是插头松了。”他把插头按紧的瞬间,屏幕重新亮起,音轨图的波浪再次跳动起来。阿澈长舒口气,刚要说话,却被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断。
是小雅打来的,声音里带着哭腔:“珉周姐,我把老成员的清唱录音弄丢了……刚才整理文件时不小心删了,回收站里也找不到……”
保温桶里的姜汤还在冒热气,金珉周握着手机走到窗边。雨不知何时小了,远处的祭典广场传来金属碰撞声,大概是工人在调整舞台桁架。“别急,”她望着雨幕里渐渐清晰的红色舞台顶,“我们再录一遍就好。”
挂了电话,她转身时对上郑艺琳的目光。“当年录出道曲那天,你也是这么说的。”郑艺琳笑了笑,“那时候你把主歌部分唱劈了,蹲在录音棚角落哭,我说重录吧,你攥着歌词纸说‘可是大家等了好久’。”
金珉周忽然想起那个闷热的夏夜,空调坏了,所有人的t恤都湿透了,却还是一遍遍地唱。最后混音时,录音师说背景里有蝉鸣,郑艺琳却坚持要保留:“就当是夏天给我们的和声。”
“阿澈,”金珉周走到混音台前,“把昨天的备用音轨调出来。”她指着其中一段起伏平缓的波形,“这段里有郑前辈清唱的副歌,我们可以用这个当基准。”
林砚这时忽然拨动了琵琶弦。一串清脆的音符裹着雨声漫开来,恰好落在音轨的留白处。“我记得旋律,”他指尖在琴弦上滑动,“可以先录个琵琶版的和声,等她们来了再补人声。”
雨停的时候,第一遍彩排音总算导了出来。金珉周戴着耳机走到窗边,看见祭典广场的舞台已经搭好,红色的幕布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夹杂着卖炒年糕的摊贩的吆喝声。
“你看这个。”林砚忽然把手机递过来。屏幕上是条新留言,来自个没有头像的账号:“我是当年给你们修过麦克风的大叔,现在开了家乐器行,需要帮忙随时说。”
金珉周笑着回复了句“谢谢”,转头时看见郑艺琳正对着镜子比划动作。她的动作不如当年利落,转身时膝盖微微发僵,却在抬手的瞬间,眼里闪过熟悉的光。
“彩排时穿什么?”郑艺琳回头问。
“就穿韩服吧。”金珉周想起那张穿韩服踩运动鞋的比喻,“再配双舒服的运动鞋。”
阿澈突然欢呼一声:“小雅说找着备份了!在她奶奶的旧手机里,当年顺手存了一份。”
阳光这时穿透云层,斜斜地照进工作室。音轨在屏幕上跳动,琵琶的清亮、伽倻琴的温婉,还有老成员们带着生活气息的嗓音,在空气里交织成网。金珉周望着窗外的舞台,忽然觉得那些散落的时光碎片,正在慢慢拼凑成完整的模样。
傍晚试灯时,所有人都去了祭典广场。当追光灯扫过舞台中央的刹那,郑艺琳忽然拉起金珉周的手,像当年打歌舞台那样。“还记得吗?”她的声音混在风声里,“第一次登台,你也是这样攥着我的手,手心全是汗。”
金珉周点头时,看见林砚站在舞台侧方,正低头调试琵琶。夕阳的金辉落在他的琴身上,与远处渐次亮起的灯笼红光交叠,像给乐器镀了层温暖的膜。
“明天,该让它们正式见面了。”林砚抬头时,眼里的光与舞台的灯光撞在一起,亮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