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风波甫定,一场来自法律层面的降维打击悄然而至。一家名为“普罗米修斯资本”的机构,通过复杂的离岸控股,收购了数家拥有大量基础材料专利的“专利流氓”公司。随即,“新生科技”及其多家重要客户,在全球多个司法管辖区收到了厚厚的专利侵权诉讼状。
这些专利覆盖范围极广,涉及材料制备的通用工艺、常见添加剂,甚至是一些基础的科学原理应用。对方目的明确:不追求胜诉,而是利用不同国家法律程序的差异,通过漫长的诉讼周期和高昂的律师费,拖垮“新生科技”的海外扩张步伐。
“这是专利地雷阵,”法务总监面色凝重,“很多专利本身质量低下,但一个个去无效化,需要时间和金钱,我们耗不起。”
林枫意识到,单打独斗无法应对这种体系化的专利攻击。他迅速联合了国内其他几家同样深受其害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中国产业专利防御基金”。该基金集合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聘请顶尖的专利法律团队,专门应对此类恶意诉讼,并主动发起专利无效申请。
同时,他通过官方渠道,呼吁建立更公平合理的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反对滥用知识产权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防御基金运作卓有成效,连续在几起关键诉讼中成功无效掉对方的核心专利。然而,“普罗米修斯资本”很快变换策略,不再直接起诉,转而向使用“新生科技”产品的海外客户施加压力,威胁将其列为共同被告。这导致部分海外客户因畏惧诉讼风险而暂停下单。
供应链和客户群成为了新的攻击目标。
面对客户端的压力,林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宣布,“新生科技”将对其部分核心材料专利,在特定国家和地区,采取“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原则下的开源授权模式。任何企业,包括竞争对手,都可以在支付合理费用后,使用这些专利技术。
此举一出,业界震惊。这相当于主动放弃了部分专利的排他性权利。
“我们是要自断臂膀吗?”张浩十分不解。
“不,”林枫摇头,“我们是要打破他们用专利构筑的隔离墙。当围墙不再存在,他们的地雷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且,通过授权,我们能更快地推动技术标准成为行业事实标准。”
“新生科技”的开源策略,迅速获得了大量海外中小企业和部分寻求供应链多元化的跨国公司的欢迎。他们无需再担心专利诉讼风险,纷纷与“新生科技”签订授权协议。技术的快速普及,极大地挤压了那些依靠专利壁垒维持高价的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
“普罗米修斯资本”试图构筑的专利壁垒,反而加速了“新生科技”技术的全球化布局和事实标准地位的确立。
专利战的硝烟逐渐散去,林枫却并未感到轻松。他站在专利地图前,看着上面密密麻麻、交织复杂的各色线条,对团队说:
“我们打赢了这场防御战,但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依然由别人主导。下一次,他们可能会在标准必要专利(SEp)上做文章,也可能利用数据隐私、出口管制等新的法律工具。”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逆袭,不能总是被动应对。我们必须更深入地参与甚至引领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演变。通知法务和战略部,成立‘国际规则与知识产权研究室’,我们要有自己的规则话语权。”
新的研究室悄然成立,标志着“新生科技”的战略视野再次提升。林枫知道,从技术追随者到技术引领者,再到规则参与者的蜕变,注定充满艰难。但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全球竞争的深水区,为中国企业闯出一条不受制于人的康庄大道。
逆袭的征程,已从商战擂台,延伸至更宏大的国际规则制定舞台。林枫整理了一下衣领,准备迎接这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的新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