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云层,工地东侧的围栏已重新焊牢,铁皮上残留的切割痕迹还泛着银白。陆轩站在地基边缘,手里握着卷尺,混凝土的棱角在指尖划过,冷硬而真实。他弯腰俯身,将尺子贴在新浇筑的基座边缘,一寸一寸测量,动作沉稳,不急不缓。
身后施工队陆续进场,脚步声踏在碎石上,节奏比昨日清晰了许多。没有人高声呼喝,也没有人迟疑不前。李刚带着安保组巡查一圈后走来,低声汇报:“围栏加固完成,监控全部重启,夜间无异常。”陆轩点头,将测量数据记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翻页时,一行小字掠过视线——“李建国,焊工岗,培训第三天”。
他合上本子,递给技术员:“按标准执行,不赶工,不偷工。这一锤定音的地基,不能有半点虚浮。”
技术组立即展开校验,仪器声滴滴作响。张涛蹲在管网沟槽旁,眉头紧锁。地质探头反馈的波形图异常,土层密度不均,若按原设计铺设刚性管道,后期沉降必然导致破裂。他调出青山口电站的施工档案,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终于停在一段标注为“断层缓冲区”的记录上。
“柔性接头方案。”他站起身,声音不大,却让身旁的工程师抬头,“当年他们用分段缓冲加弹性密封,扛住了三次地震余波。我们也能。”
当晚,张涛带着团队在模拟舱内进行压力测试。液压泵缓缓加压,管道接口处的传感器数值跳动。第一次,接头破裂;第二次,密封圈老化失效。凌晨三点,第三次测试启动。水压升至1.8兆帕,持续十分钟,读数稳定。张涛摘下耳机,对施工负责人说:“方案可行,明天就改。”
陆轩在指挥车里听完汇报,只问了一句:“材料能按时到位?”
“已经协调三家供应商,明日中午前全部进场。”
他点头,未再多言。真正的战斗不在风口浪尖,而在无人注视的细节里。一寸接缝,一道焊口,都是大厦将立的根基。
三天后,地下管网首段顺利贯通。验收组用内窥镜检查管道内部,画面清晰,无一丝裂纹。张涛在报告末尾添上一句:“建议纳入樊星阁《绿色工程标准化手册》第3.2版。”笔尖顿了顿,又补上日期与签名。这不是一次应急修补,而是一次经验沉淀。未来千百公里的管线,都将以此为尺。
与此同时,孙明坐在财务室,面前摊开七日支出明细表。屏幕上的曲线图从陡峭下滑转为平稳上升。停工期间的设备重购曾让预算亮起红灯,但复工后材料损耗率下降了12%,人工效率逐日回升。他调出林娜提供的就业登记数据,对比用工成本,发现村民培训上岗后返工率几乎为零,远低于外包队伍。
晨会开始,他站在投影前,手指点向最后一栏:“当前总支出控制在预算96.7%,若维持现有节奏,最终可压至98%以内。”
会议室里一片静默。过去他们常为资金周转焦头烂额,如今竟能提前预警盈余。
“不是省出来的。”孙明看着陆轩,“是稳出来的。”
陆轩起身,走到窗前。工地上的塔吊缓缓转动,吊臂下,混凝土罐车正将原料倒入搅拌机。远处,李建国戴着安全帽,站在焊接平台旁,手持焊枪,弧光闪动。第一道焊缝成型,平整如线。
赵宇组织的上岗仪式没有彩带,没有致辞。他只是拍下这一幕,发到内部通讯群,附言:“今天,我们不只是建电站,是建一种可能。”
消息发出三分钟后,群里陆续跳出回复。
“第二批培训名单报上来了。”
“后勤组申请增设临时食堂。”
“监理组建议设立日进度公示牌。”
陆轩看着屏幕,没有回复。他打开对讲机,声音平静:“通知施工组,明日开始,每日八点整发布工程进度简报,全员可见。”
第二天清晨,一块崭新的公示牌立在工地入口。白底黑字,清晰列出昨日完成量、今日计划、责任人姓名。工人路过时停下脚步,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有人指着某一行低声讨论。一名老电工拍了拍年轻学徒的肩:“看见没?你负责的电缆沟,排在第三项。”
效率在无声中回升。吊装、浇筑、焊接,各环节衔接顺畅。监理不再反复叫停,安全员巡查时脸上多了几分松弛。胡军站在高处观察一整天,傍晚向陆轩报告:“今日无返工,无安全事故,进度超计划2%。”
陆轩站在指挥车外,望着西沉的太阳。晚风卷起尘土,吹过尚未封顶的框架结构,发出低沉的呼啸。他抬手看了看表,七点四十分。
“通知后勤,今晚加餐。”
“所有人?”
“所有人。”
食堂灯火通明,饭菜香气弥漫。李建国坐在角落,端着一碗热汤面,汤面上浮着几片青菜和一块卤肉。他低头吃着,忽然听见旁边有人问:“老李,你儿子学校的事,真解决了?”
他点头:“手续全办妥了,下周就能继续上课。”
“那……我也让我闺女报个保洁岗?”
“报啊,林姐说了,优先本地人,工资按时发,还有保险。”
饭桌上的话题渐渐从担忧转为规划。有人问培训多久能上岗,有人打听家属能不能来工地探望。赵宇坐在另一桌,听着这些琐碎对话,嘴角微扬。信任不是靠一场演讲建立的,而是从一碗饭、一句话、一个岗位开始积累的。
深夜,陆轩回到办公室。桌面上堆着几份文件,最上面是孙明送来的成本分析补充报告。他翻开最后一页,角落一行小字引起注意:“数据来源:林娜就业登记系统”。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提笔在旁边画了个圈。
这不是简单的财务核对,而是一种新的运转逻辑正在成型——文职系统与工程数据开始联动,人事安排与成本控制形成闭环。未来的樊星阁,不能只靠热血与胆识,更要靠体系与制度。
他合上文件,起身走到窗前。工地依旧亮着灯,几台挖掘机还在清理余土。远处,新立的公示牌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上面写着:“明日计划:完成A区地梁浇筑,责任人:王强。”
就在这时,对讲机响起。
“陆哥,东侧材料区发现异常。”
是胡军的声音,冷静但带着一丝警觉。
“什么情况?”
“三辆运输车刚卸完水泥,司机没走,围在一起抽烟。车牌遮挡,人员身份不明,车上GpS信号被屏蔽。”
陆轩眼神一凝,拿起外套就往外走。
“通知张涛,调取最近三小时进出记录。”
“马亮那边呢?”
“先别惊动,我亲自过去。”
他穿过施工通道,脚步沉稳。夜风扑面,带着水泥与铁锈的气息。材料区灯光昏黄,三辆车并排停着,车头朝外,像是随时准备撤离。几名男子站在车旁,低头交谈,烟头在黑暗中忽明忽暗。
陆轩站在十米外停下,没有靠近。
他盯着其中一辆车的轮胎,蹲下身,用手电照向轮毂内侧。
一道新鲜的刮痕,边缘还沾着半凝固的泥浆,泥色偏红,与本地黄土明显不同。
他伸手抹了一点,指尖搓了搓。
这不是工地的土。
胡军走近,压低声音:“要不要现在查证件?”
陆轩没答,只盯着那辆车的货箱。篷布边缘有一道撕裂口,用粗线缝合,针脚歪斜,像是临时修补。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三人背影。
“再等等。”
“等什么?”
“等他们自己露出破绽。”
他转身往回走,步伐未乱。
可就在他迈出第三步时,身后传来金属摩擦声。
一辆车的货箱门,正被缓缓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