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研发中心三楼的灯光却亮得刺破寂静。走廊尽头的会议室门虚掩着,透出一束冷白的光,映在刚擦过的地砖上,像一道未干的刀痕。陆轩推门而入时,风带起他西装一角,扫过门边立着的工程进度板——那上面,“绿色能源模块架构设计”几个字被红笔圈出,旁边已密密麻麻贴满便签。
会议桌前,赵宇正低头翻看数据手册,孙明在笔记本上快速演算资金流,李刚则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像是在模拟某种节奏。胡军站在窗边,目光扫过楼下仍亮着灯的实验室,那里,几台服务器指示灯正规律闪烁,如同沉睡巨兽的呼吸。
陆轩没有坐下,而是走到投影幕前,轻点遥控器。画面切换,不再是昨日的建筑蓝图,而是一张动态能源网络模型,线条交错,数据流动如河。
“昨晚的校准结果出来了。”他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抬起了头,“三维扫描仪偏差已修正,误差控制在0.02度以内。从今天起,我们的系统,不允许存在‘差不多’三个字。”
赵宇合上手册:“技术组已经准备好初始架构草案,等会儿可以逐项讨论。”
“但架构不能只靠硬件堆出来。”孙明抬头,“我们得想清楚,这套系统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更快?更省?还是,彻底换一条路?”
李刚咧嘴一笑:“当然是全都要。樊星阁做事,什么时候只图一半?”
陆轩目光微动,扫过众人:“那就别只谈执行。今天这会,不设边界。谁有想法,哪怕听着离谱,也给我甩上来。”
话音落下,会议室短暂安静。有人低头思索,有人交换眼神。片刻后,角落传来一声轻咳。
张涛抬起头,手里捏着一支笔,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
“我有个想法。”他说,“或许……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嵌进新能源管理的核心。”
空气仿佛凝了一瞬。
“AI?”一名工程师皱眉,“那是算法的事,咱们搞的是实体建造系统,搭得上吗?”
“搭不上,是因为我们还没开始想。”张涛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你们看,现在的能源调度,靠的是预设参数和人工干预。可工地环境瞬息万变——天气、设备负载、施工节奏,哪一项都能让能耗曲线跳脱预期。如果我们有一套能‘学习’的系统呢?”
他迅速画出一个闭环结构:“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AI模型动态分析,预测下一阶段的能源需求,自动调整供能方案。比如,混凝土浇筑高峰期,系统提前启动备用电源;夜间低负载时,自动转入节能模式。不只是省电,更是让整个施工流程‘活’起来。”
会议室陷入沉思。
赵宇缓缓点头:“理论上可行。医疗行业已经有AI辅助诊断系统,能从海量病例中提炼规律。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施工数据里,提炼出最优能耗模型?”
“问题在于算力和数据积累。”另一名技术员开口,“我们没现成的训练样本,模型从零开始,周期太长。”
“周期长,不代表不能做。”张涛目光坚定,“我们可以先做小场景试点——比如,只针对一台泵车的能耗优化。采集它三个月的运行数据,喂给轻量级神经网络。只要验证有效,就能逐步扩展。”
陆轩一直未语,只是盯着白板上的结构图,眼神渐深。
“你收集过相关资料?”他忽然问。
张涛一顿,随即点头:“去年我就在关注AI在智能电网的应用。德国一家公司已经实现区域电网的AI负荷预测,误差低于3%。我整理了一份案例集,会后可以发给大家。”
陆轩嘴角微扬。
“那就不是空想。”
他转身,拿起另一支笔,在白板上重重写下一行字:“智能自适应能源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立项。”
“这个方向,值得赌一把。”他声音沉稳,“我们定的长期目标是‘全自主绿色施工体系’,而自主的核心,就是决策能力。如果机器只会执行命令,那再快也是奴仆。但如果它能思考、能预判、能优化——那才是真正的自主。”
李刚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我来带这个项目!谁有意见?”
没人反对。
孙明却皱眉:“人力和资源呢?目前研发组已经满负荷运转,再抽调人手,其他模块会不会拖后?”
陆轩早有决断:“其他项目按原计划推进,但这个方向,优先级最高。我亲自协调,从后备梯队调五名数据工程师,设备预算单独列支,今晚就批。”
他顿了顿,看向李刚:“你牵头,组建专项小组。张涛提供技术框架,赵宇配合数据建模,孙明负责资源调度。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第一份可行性报告。”
李刚咧嘴,眼中燃起战意:“保证完成任务。”
“别光嘴上说。”陆轩淡淡道,“AI不是打架,靠的是耐心和细节。你得学会看数据,而不是看拳头。”
李刚挠头一笑:“那我先去恶补几天机器学习。”
众人轻笑,紧绷的气氛悄然松动。
赵宇翻开平板:“我建议先从数据采集端入手。现有的传感器网络需要升级,增加对电压波动、设备温升、负载变化的高频采样能力。”
“我联系供应商。”孙明迅速记录,“但新型传感器成本高,单点投入是原来的两倍。”
“值得。”陆轩斩钉截铁,“我们不是在修路,是在铺轨道。高铁和马车的区别,就在于底层标准。宁可前期多烧钱,也不能留下技术债。”
张涛忽然开口:“还有一个问题——算法归属。”
所有人一静。
“如果我们真做出AI模型,是樊星阁独有,还是和启明共享?”
这问题如石落深潭。
赵宇皱眉:“启明一直卡核心技术,现在我们好不容易找到突破口,难道要分他们一杯羹?”
“但合作还在继续。”孙明冷静道,“如果我们单方面推进AI系统,后期对接时,他们没有适配能力,反而会成为瓶颈。”
陆轩沉默片刻,走到窗前。
楼下,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一名技术员正蹲在设备柜前,接线、测试、记录,动作一丝不苟。墙上的电子屏滚动着实时能耗数据,数字跳动如心跳。
“共享,不等于交出控制权。”他缓缓开口,“我们可以开放接口,但核心算法闭源。就像发动机可以装在不同车上,但图纸永远在我们手里。”
他转身,目光如炬:“告诉启明,我们在做一项‘智能施工中枢’的预研项目,邀请他们参与数据验证环节。如果他们有兴趣,可以派工程师来观摩——但仅限外围。”
赵宇笑了:“这招高。既显得开放,又守住底线。”
“这才是真正的博弈。”陆轩淡淡道,“不是靠蛮力压人,而是用格局设局。让他们看到机会,又抓不住核心。”
李刚搓着手:“那我明天就发通知,召集人手开会。”
“不。”陆轩摇头,“今晚。”
他拿起对讲机,声音沉稳:“林娜,通知研发组全体成员,十分钟后,三楼大会议室,召开紧急技术动员会。主题——智能自适应能源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启动。”
“收到。”对讲机里传来清脆回应。
放下对讲机,陆轩走到白板前,将“可行性研究立项”圈出,又在旁边加了一个箭头,指向尚未填写的空白区域。
“张涛。”他忽然开口。
“在。”
“你负责拟定第一阶段研究大纲。重点明确三点:数据采集标准、模型训练路径、风险评估清单。”
“明白。”
“还有——”陆轩目光深邃,“如果这个项目走通,后续我们不排除引入外部AI专家合作。但现在,所有基础,必须由我们自己打下。”
张涛重重点头。
会议结束,众人陆续离开。李刚一边走一边掏出手机,翻出“机器学习入门”的搜索页面,嘴里嘀咕:“神经网络……这玩意儿真比打架难懂。”
赵宇和孙明并肩而行,低声讨论预算分配细节。胡军依旧沉默,但脚步比往常快了几分,仿佛已被某种无形的火点燃。
陆轩最后走出会议室。
走廊灯光洒在他肩头,西装笔挺,背影如刃。他没有回头,只是抬手,轻轻抚过白板边缘——那里,还留着张涛写下的AI结构图,线条清晰,如一张正在展开的网。
他走向电梯。
电梯门开启,映出他沉静的面容。就在门即将闭合的瞬间,一名技术员匆匆跑来,手里抱着一台刚调试完的边缘计算终端。
“陆总!第一组传感器数据已经上传,AI训练环境初步搭建完成,随时可以导入样本!”
陆轩点头,声音平静却如雷贯耳:“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