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锦的第一集团军在腾冲城墙内外与日军展开惨烈巷战,每日炮火震天、航空炸弹将古城化为焦土之际,位于腾冲以南约百余公里的龙陵,另一场关乎滇西反攻全局的重大战役,也于1944年6月5日,由宋希濂将军指挥的第十一集团军拉开了序幕。
与装备精良、补给充足、连战连捷的驻印军第一集团军相比,第十一集团军面临的境况,要严峻和复杂得多。
龙陵,地处滇缅公路要冲,四周群山环抱,地形虽不如松山、来凤山那般险峻到极致,但其丘陵起伏、雨林密布的环境,同样易守难攻。更关键的是,时值六月,滇西进入雨季。龙陵地区连日阴雨,道路泥泞不堪,空中经常乌云密布,极大地限制了盟军空军的支援效率和地面部队的机动、补给能力。
宋希濂将军的第十一集团军,下辖第71军(军长钟彬)、第2军(军长王凌云)等部。这些部队虽然也属于远征军序列,并得到了一定的美械补充,但其装备水平和训练程度,与完全美式化、经历了兰姆伽整训和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实战锤炼的李锦部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代差。他们缺乏足够数量的坦克、重型榴弹炮和高效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后勤补给线更长,且更易受恶劣天气影响。
日军在龙陵的守军,主要为第五十六师团之龙陵守备队(以步兵第146联队为基干),以及从松山、平戛等地溃退下来的部分残兵。尽管兵力不算特别雄厚,但他们利用龙陵周边的山头和村落,构筑了星罗棋布的防御工事,其核心阵地包括城郊的广林坡、老东坡、风吹坡等地。日军指挥官松井佑太少将(第146联队长)作战经验丰富,深知中国军队的优劣势,决心依托工事和天气,以拖待变,消耗远征军的锐气和兵力。
攻击命令下达前,宋希濂深知此战艰难。他制定的初期计划是:以第71军之87师、88师为主攻,向龙陵县城正面及东北方向发起攻击;以第2军部队向龙陵西南方向迂回,牵制日军。意图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拿下龙陵。然而,计划的完美与现实的残酷,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6月5日,拂晓,龙陵东北,阴雨。
天空低沉,冰冷的雨水持续洒落在滇西的红土地上。第十一集团军所能集结的所有火炮——包括老旧的沪造山炮、克式野炮以及各师属82毫米迫击炮,在黎明时分发出了怒吼,对龙陵外围的广林坡、老东坡日军阵地进行了火力准备。然而,阴沉的云层和持续的雨幕严重阻碍了观测,炮弹大多落在茫茫雨雾和山林中,爆炸声在潮湿的空气中显得沉闷,对日军坚固工事的破坏效果甚微。
炮火刚刚向纵深延伸,第71军87师的官兵们便从泥泞的出发阵地跃出,作为全军攻击的箭头,向龙陵东北最重要的屏障——广林坡,发起了决死冲锋。
士兵们穿着早已湿透、沉重不堪的军装,脚上的草鞋或布鞋深陷在泥泞里,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他们手中的武器,主要是中正式步枪、有限的捷克式轻机枪和需要多人操作的民二四式重机枪(马克沁中国版),自动火力稀疏,远逊于日军也远不如后来的驻印军。
广林坡上,日军的防御体系露出了狰狞的獠牙。隐藏在树林、反斜面和巧妙伪装的土木掩体中的九二式重机枪和九六式轻机枪,构成了交叉火网,如同数把无形的镰刀,从高处向着冲锋的队伍猛烈扫射。
冲锋的队伍中,不断有人中弹倒下。有的士兵一声不吭就栽倒在地;有的则被打中要害,发出痛苦的惨叫。鲜血从他们身体里涌出,瞬间将身下的泥地染成暗红色,又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一道道触目惊心的血溪。
面对疯狂喷吐火舌的日军火力点,缺乏直瞄火炮的87师士兵,只能用最原始也是最残酷的方式去解决。
一些英勇的士兵,在身上捆扎好几颗巩式手榴弹(木柄手榴弹) 做成集束手榴弹,在战友火力掩护下,匍匐前进,试图靠近日军地堡。他们利用弹坑、岩石和一切可能的遮蔽物,一寸寸地向前移动。日军的机枪子弹追着他们,打得他们身边的泥土四溅。绝大多数尝试者,都在接近到投掷距离前,就被日军的侧射火力或精准的步枪射击命中,壮烈牺牲。偶尔有一两个成功靠近的,奋力将集束手榴弹扔进射孔或工事内,随着一声巨响,日军的机枪暂时哑火,但这短暂的胜利,往往是用数条乃至十几条生命换来的。
师属、团属的82毫米迫击炮和少数120毫米重迫击炮在后方奋力发射,试图提供支援。但在雨天,观测气球无法升起,前沿观测困难,炮弹的落点散布很大,很难精准命中日军的坚固机枪堡。炮弹大多在日军阵地前后爆炸,虽能造成一定威慑和杀伤,却无法从根本上摧毁日军的防御核心。
战斗从6月5日持续到6月8日,双方在广林坡上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87师的官兵们凭借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一度曾有几个连队甚至一个营的兵力,突破了日军前沿,攻占了广林坡的部分阵地。站在坡顶,士兵们甚至能透过雨雾,隐约看到龙陵县城的轮廓,胜利似乎近在咫尺。
然而,日军绝不会坐视核心屏障的丢失。他们立即调动预备队,在其所属的四一式山炮和九二式步兵炮的掩护下,发动了凶狠的反冲击。头缠“旭日”布条的日军士兵,在军官的督战下,嚎叫着向立足未稳的87师阵地扑来。
此时,经过数日血战,87师突击部队已是伤亡惨重,疲惫不堪。更致命的是,由于道路泥泞不堪,后勤补给极其困难,弹药,尤其是手榴弹和机枪子弹消耗殆尽,难以得到及时补充。士兵们空着肚子,拿着所剩无几的弹药,在简易的、甚至来不及挖掘的战壕里,抵挡着日军亡命徒式的反扑。
白刃战再次在泥泞的阵地上爆发,刺刀见红,血肉横飞。但兵力、火力和体力均处于劣势的87师官兵,最终无法抵挡日军的连续反扑。在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后,他们被迫放弃了用无数战友生命换来的阵地,含恨撤下了广林坡。
至6月8日黄昏,广林坡下,尸横遍野,87师的进攻锐气被严重挫伤。雨水依旧冰冷地冲刷着战场,却冲不散那浓郁的血腥味,也冲不走此战失利的阴霾。第一次对龙陵的进攻,在付出巨大牺牲后,以失败告终。
龙陵初战的失利,不仅仅源于前线官兵面临的残酷战斗和装备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整个作战体系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下的严重不适应。
后勤补给陷入瘫痪,这是最致命的弱点。通往龙陵前线的简易公路,在连日阴雨的浸泡和无数军车、人马的踩踏下,变成了深可及膝的泥潭。卡车陷在其中动弹不得,骡马也寸步难行。弹药、粮食、药品无法及时送上前线,伤兵也无法迅速后送。许多前线部队打到后来,弹药告罄,士兵们只能靠刺刀和有限的干粮继续作战。与此相对,日军虽然也被围困,但其储备相对充足,且据点之间有小路连通,补给压力远小于进攻方。
与腾冲方向每日五十架次的狂轰滥炸形成鲜明对比,龙陵上空的盟军飞机寥寥无几。厚重的云层和持续的降雨,使得飞机无法起飞,或者即使起飞也难以找到目标进行有效轰炸。失去了“空中炮兵”的支援,第十一集团军只能依靠自身有限且效果打折的地面炮火,攻坚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
且由于通讯设备落后且受天气影响,各部队之间的联络时常中断,指挥不畅。主攻与迂回部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配合,往往变成各自为战。日军则利用其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调动兵力,对我攻击部队的薄弱环节进行反击。
至6月中旬,第十一集团军对龙陵的第一次攻击已持续近两周。尽管第71军和第2军的官兵们以血肉之躯,在阴雨和泥泞中向日军阵地发起了无数次决死冲锋,展现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但战局却陷入了极其困难且代价高昂的僵局。
广林坡、老东坡等关键高地的争夺,已演变成了一场场血肉磨坊式的消耗战。第71军87师在广林坡的拉锯战中伤亡超过三分之一,许多步兵连队打得只剩不足一个排的兵力。士兵们不是在进攻中倒在日军的交叉火网下,就是在占领部分阵地后,因弹药不继、援兵不至,在日军凶狠的反扑中与阵地共存亡。山坡上随处可见阵亡将士的遗体,由于日军火力封锁和地形陡峭,很多都无法抢回,在雨水的浸泡和夏日的闷热中开始腐烂,景象惨不忍睹。
第88师在老东坡方向的进攻同样步履维艰。他们曾一度突入日军核心阵地,与守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但日军凭借其完备的坑道和掩体系统,能够迅速调动预备队进行封堵和逆袭。中国士兵往往在付出巨大代价夺取一段战壕后,立刻就会遭到来自侧翼暗堡的火力侧击和来自反斜面的迫击炮精准轰击,难以巩固阵地。
第2军部队在龙陵以东的香菇岭、伏龙寺一带的进攻也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日军在这些据点构筑了环环相扣的堡垒群,其射击孔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几乎没有死角的火力覆盖。中国军队的进攻屡次被击退,部队锐气大挫。
后勤补给的困境在此时凸显无疑。 通往龙陵前线的唯一补给线——滇缅公路,在日军的炮火威胁和持续的阴雨天气下,变得异常脆弱和不可靠。骡马和挑夫在泥泞中艰难前行,弹药,尤其是炮弹和手榴弹的供应时断时续。前线部队经常在发起关键攻击时,面临弹药不足的窘境。伤员的转运更是困难重重,许多重伤员因无法及时后送而牺牲在前线。
日军方面, 虽然也遭受了相当的伤亡,但其凭借坚固的永备工事、完备的防御体系以及相对稳定的弹药储备(初期),守得异常顽强。他们善于在夜间组织小股部队进行袭扰和反击,让已经疲惫不堪的中国军队无法得到充分休整。
至6月15日左右,第十一集团军经过近两周的连续猛攻,虽予敌重大杀伤,但自身伤亡更为惨重,参战各师战斗力已急剧下降至危险水平。官兵们极度疲惫,弹药匮乏,攻势已然衰竭。继续强攻,不仅难以取得战果,更可能导致部队崩溃。前线指挥官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第一次对龙陵的攻击,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已无力为继,部队急需休整、补充,并等待新的战机。第一次龙陵围攻战,在弥漫着血腥与悲壮的氛围中,暂时落下了帷幕。
前线指挥官钟彬、王凌云等均向宋希濂报告了部队的困境:兵力损耗巨大,弹药奇缺,士兵极度疲劳,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宋希濂审时度势,深知在目前条件下,继续强攻不仅无法取得战果,反而可能导致部队崩溃。6月18日,他艰难地下达了停止攻击,各部交替掩护,后撤至原出发阵地进行休整补充的命令。
第十一集团军第一次进攻龙陵,以失败告终。
当龙陵初战失利的消息,通过电波传到正在腾冲前线督战的李锦耳中时,他正站在地图前,审视着腾冲城内最后几个顽抗的日军据点。通信联络处处长徐文博低声汇报了这一来自相邻战区的战况。
李锦沉默了片刻,目光从腾冲地图移开,落在了南面标注着“龙陵”的位置上。他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喜悦或轻视,反而眉头微蹙,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龙陵不下,腾冲即便攻克,滇缅公路亦难畅通,倭寇仍有反扑之机。”他沉声对身旁的参谋长陈瑜说道,“宋荫国那边,怕是遇到了大麻烦。雨季、地形、补给……这些都是硬骨头。”
陈瑜点头:“我军仰仗装备、后勤及空中优势,方能在腾冲苦战得手。十一集团军条件远不如我,初战受挫,亦在情理之中。只是,龙陵战事迁延,必将影响全局。”
李锦走到观察孔前,望着远处仍在冒烟的腾冲城区。“加快肃清腾冲残敌!同时,命令后勤部门,统计我部可机动之重炮、弹药储备情况。一旦腾冲战事结束,需做好随时南下支援龙陵之准备。滇西反攻,绝不能功亏一篑!”
龙陵的挫败,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因腾冲即将光复而略显乐观的情绪上。它清晰地表明,日军的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滇西的反攻之路依然布满荆棘。胜利的曙光虽已在腾冲显现,但笼罩在滇西上空的战争阴云,还远未到消散之时。中国军队在这片土地上的血战,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