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事弟子们的勘察像一盆冰水,浇灭了鹿笙刚刚燃起的希望,也让她更深地蜷缩进“庸碌”的保护壳中。核心区域的玄阴煞石成了不可触碰的禁忌,她甚至连目光都避免投向那边,每日的清理工作只在最外围打转,进度慢得令人发指。
修炼似乎又回到了仅靠吸纳稀薄天地灵气的龟速状态,甚至因为心绪不宁,比之前更为滞涩。
挫败感如影随形。
但她深知,此刻任何急躁和冒险都是取死之道。“藏” 字诀必须贯彻到极致。
她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那几块烈阳丹废渣的研究上。这东西能量狂暴驳杂,与古器属性相冲,直接吸收绝无可能。但她并未放弃,神识反复探查其结构,试图理解其能量暴走的规律,甚至异想天开地琢磨,能否将其作为一种一次性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陷阱材料?
这研究进展缓慢,近乎徒劳,却有效地分散了她的焦虑。
这日,她又被迫接到一个任务——去灵植谷那处废弃的灵雨圃,帮忙清理淤塞的排水沟。这活计又脏又累,灵气稀薄,毫无油水,无人愿往。
鹿笙依旧是那副逆来顺受的样子,默默拿着工具去了。
雨圃荒废已久,排水沟里堆满了腐烂的树叶、淤泥和不知名的杂物,散发着一股沉闷的腐殖气味。她挽起袖子,赤脚踩在冰冷的淤泥里,一铲一铲地将污物挖出,堆到一旁。
动作机械,心神却依旧保持着惯有的警惕。
就在她清理到一处沟渠拐角,铲子碰到一块硬物时,识海中一直安静汲取着腐土微薄古气的古器,忽然又轻轻波动了一下。
这次的波动,与感应到那几块蕴含大地古气的顽石时颇为相似,带着一种舒缓的“惬意”,但似乎……更清晰了一点点?
鹿笙动作未停,依旧吃力地挖掘着淤泥,但神识已悄然聚焦于铲下。
那硬物是一块半埋在淤泥里的青黑色石头,质地普通,与铺就排水沟的石头别无二致。但古器的波动,确确实实指向它。
为何?是因为它常年被富含腐殖质的淤泥包裹,浸润了更浓郁的“古气”?
她心中微动,假装费力地将那块石头撬松,连同淤泥一起铲起,准备扔到堆积处。就在石头离开淤泥的瞬间,古器的波动似乎减弱了一丝。
嗯?
鹿笙动作几不可察地一顿。她“失手”将那块石头掉落在脚边的淤泥里,又“笨拙”地弯腰去捡,手指“无意”地拂过石面,将其重新按回淤泥中。
果然,古器的波动又恢复了之前的舒缓。
不是石头本身?是石头……和这特定淤泥的结合?
一个大胆的猜想掠过脑海:这古器所需的“古气”,并非某种单一物质,而更像是一种环境,一种由特定物质经年累月相互作用后形成的、蕴含着沉淀岁月气息的场?单独的腐殖土可以提供微弱的古气,单独的古老顽石也可以,但两者结合,或许效果更佳?
而这排水沟底的淤泥,恰好同时包含了腐烂的灵植(腐殖质)和常年被浸泡的普通石头(承载物),经年累月,反而形成了一种更利于“古气”滋生和保存的微小环境?
所以古器会对没于淤泥中的石头产生更强感应?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她后续的清理工作中,开始格外留意沟底那些半埋的、被淤泥紧紧包裹的石头。每当触碰到,古器都会传来清晰的愉悦波动。而一旦石头被挖出暴露在空气中,波动便会逐渐减弱。
果然如此!
鹿笙心中豁然开朗!
她之前只盯着“物质”本身(腐殖土、顽石),却忽略了“环境”的重要性。这古器,更像是一个需要被放置在特定“土壤”中才能更好生长的“植物”!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
这意味着,她或许不需要冒险去获取那些品阶更高、更显眼的资源(如玄阴煞石、丹堂药渣),而是可以通过自行创造或寻找合适的微小环境,来更安全、更持续地温养古器!
比如,她是否可以将宿舍里那袋腐殖土,与一些普通石头混合,模拟出类似这排水沟底的环境?效果或许比不上天然形成,但肯定比单纯用干土要好!
这个想法让她精神一振。
她不再觉得这清理淤泥的活计枯燥无用,反而像是打开了一座新的宝库。她仔细感知着沟底不同区域的淤泥,比较着其中古气的微弱差异,默默记下那些感觉稍好的区域的特点。
任务结束前,她精心挑选了几块感应尚可的鹅卵石,用锄头将其敲成两半,只取了较小的部分,连同少量腐殖土一起放入筐中。这样,竹筐增加的重量落在“工具沾泥”的正常损耗误差范围内。
回到宿舍,她立刻着手处理。将带回的腐殖土与碎石块充分浸湿后,仔细沥干至“握之成团,触之即散”的状态,然后装入一个底部钻有细孔的竹筒内。竹筒外部,她又套上了一个从火灶房捡来的旧灰袋。如此,竹筒横置于床底最阴暗的角落,灰袋既能吸收多余湿气防止霉变,其本身的微弱火性气息也能掩盖可能的气味。她打算每日更换一小撮外层灰袋的灰烬,以维持这种“干式保湿”状态。
当晚,在确认安全后,她将神识沉入识海,小心引动古器去感应床底竹筒内的混合物。
古器立刻传来了比接触干燥腐殖土时更清晰、更持续的愉悦波动!虽然依旧微弱,但效果确实提升了!
鹿笙嘴角,终于勾起了一抹许久未见的、发自内心的浅浅笑意。
路,又走通了。
虽然依旧狭窄,虽然依旧缓慢,但方向没错,且更加安全。
她看向床底那个毫不起眼的竹筒,眼神温暖。
藏宝于废土,纳韵于微末,还需善借他物掩行藏。
这大抵就是她这条求生之路,最真实也最无奈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