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 贞吉, 观颐,自求口实。
颐之养人,君子观之,自求口实之道,乃养君子。口不实又不知养,小人。
象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吾人所养之人及养生之道,皆不外自求口实,皆以正则吉。圣人养贤,使之为天位,使之 食天禄,为求贤才施惠于天下。此养贤即养万民也。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以象言,雷震于山下,万物根动而萌芽,此天地养之象。君子知口所以养身,故慎言语以养其德,节制饮食以养身。
话说当年张骞同志奉命出使西域,顺带手儿琢磨着找黄河源头——这活儿放现在相当于带着GpS去探险,结果人家卜了一卦,嘿,直接跳出个“山雷颐卦”!卦象一显,张骞当场顿悟:“得嘞!我这是要‘登天位’啊!”后来果然一路开挂,成了打通丝绸之路的超级Ip。
可您要细琢磨这卦辞,开头俩字儿就够扎心:“贞吉”。翻译成人话就是“守正道才吉利”。紧接着一句神吐槽:“观颐,自求口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想养生?想当君子?先自己想办法填饱肚子吧!”您瞧瞧,这《易经》老祖宗多实在,开口不谈玄乎的“大道至简”,直接甩您一句:“兄弟,饭得自己挣,嘴得自己喂,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这颐卦啊,说白了就是一本古代版的“生存与修养手册”,从天地养万物到圣人养贤才,再到咱普通人“自求口实”,层层递进,但核心就仨字:靠自己!
卦辞第一句“贞吉”,简直像极了老母亲的唠叨:“做人啊,得走正道,别整那些歪门邪道,准没错!”这“贞”字,在《易经》里基本等于“正”——不贪、不懒、不坑人,老老实实按规矩来。
可您要问了:“为啥守正道就吉利?”举个栗子:比如您现在想混职场,有两种选择——A. 每天摸鱼划水,靠拍领导马屁混日子;b. 踏踏实实学本事,靠业绩说话。短期看,A可能混得挺滋润(毕竟能忽悠),但长期呢?领导一换、风口一过,您就得哭唧唧卷铺盖。而b呢?可能前期累成狗,但只要坚持“守正”,迟早能“吉”——升职加薪不是梦,同事领导都点赞!
这“贞吉”啊,就是给您的人生上保险:走歪路或许能赢一时,但走正道才能赢一世。
再看后半句“观颐,自求口实”——“观颐”是观察别人怎么养生、怎么被养;“自求口实”则是重点:您得自己想办法填饱肚子!
这话说得简直太接地气了!您想想,生活中是不是总有这两种人?
- 君子型的人具有积极主动的特质,他们不仅会主动去学习各种技能,还会积极寻找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依靠自身的本事来获得成功和满足生活所需。就像程序员小王一样,他白天认真地敲代码,晚上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框架知识。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成为了团队中的技术骨干,薪资也随之翻倍。这样的人无疑是“自求口实”的典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物质上的回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人型的人,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躺着等待别人的救济。虽然嘴上喊着“我要成功”,但实际上却连一份简历都懒得投递。就拿邻居老李来说吧,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却仍然依赖父母生活,整天蹲在小区门口抱怨社会的不公平。然而,他的儿子都已经上大学了,他却依旧靠着老伴的退休金过日子。这种人显然就是“口不实又不知养”的典型代表,既没有实际行动去追求成功,也不懂得如何自食其力、承担起家庭责任。
《易经》这部古老而神秘的经典,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哲理。老祖宗们早已洞悉其中的奥秘:一个人只有能够自给自足,才有资格谈论修养;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又怎能奢谈所谓的“养德”和“养贤”呢?这无疑是无稽之谈!
卦辞犹如一本“生存指南”,为人们指引着在世间生存的道路。而象辞则宛如一本“修养手册”,不仅教导我们如何填饱肚子,更告诉我们如何提升自身的修养,达到一种更为高级的境界。
象辞的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场景:“山下有雷,颐。”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将其翻译过来,便是雷在山下震动,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震得土地松动,使得草木的根须开始活动,而那刚刚冒出的芽尖儿,更是象征着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的景象。这不正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养生现场”图吗?
您瞧,天地多会养啊!不用开会动员,不用发补贴,雷一震、雨一落,草木自己就知道往上窜。这叫啥?顺应天时,自然生长!可反观某些人呢?天天喊着“我要养生”,结果熬夜刷剧、胡吃海塞,身体垮了还怪老天爷不给力——您倒是学学那草木啊,该动的时候动,该养的时候养!
象辞的后半句简直绝妙无比:“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那就是:真正的君子不仅注重身体的保养,更重视品德的修养——要谨言慎行,多做实事;饮食方面也要有所节制,不可暴饮暴食!
这话说得真是太有道理了!您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口不择言而惹上麻烦呢?正所谓“祸从口出”,很多时候,一些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 在职场中,新人小张刚刚踏入公司的大门,对周围的一切都还不太熟悉。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对工作产生影响。小张逮着同事就不停地吐槽领导,说领导“太抠门”、“事儿太多”等等。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言论可能会传到领导的耳朵里。
果然,仅仅三天之后,领导就做出了一个让小张意想不到的决定——将他调去了公司最苦最累的岗位。这让小张感到非常困惑和不满,他觉得领导是在故意针对他,是个小心眼儿的人。
然而,仔细想想,这真的是领导的问题吗?其实不然。小张自己在言语上的不慎,才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言论可能会对领导和同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没有意识到在工作场合应该保持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谨慎态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健康方面。老王退休后,觉得人生苦短,应该及时享受生活。于是,他每天都大鱼大肉,红烧肉配白酒成了他的标配。然而,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反而在半年后的体检中,他被查出患有“三高”和脂肪肝等疾病。
老王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身体不争气,但实际上,这是他“饮食不节”所导致的后果。他没有意识到过度饮食对身体的危害,也没有注意控制自己的饮食分量和质量。
《易经》中早就提到过,口不仅是用来吃饭的,也是用来说话的。但如果不能正确使用,无论是说话还是吃饭,都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真正有智慧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他们明白这个道理。在说话之前,他们会先思考一下,谨慎地选择用词和表达方式,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吃饭时,他们也会先观察食物的分量和质量,合理控制自己的饮食,以保持身体健康。
这种“慎言语”和“节饮食”的做法,才是真正的“颐养”之道,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保持良好的状态,享受真正的幸福。
卦辞里还藏着一层更深的意思:“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翻译过来就是:天地负责养草木动物,圣人负责养有本事的人(贤才),再通过贤才去养老百姓——这才是“颐养”的终极闭环!
可您要问了:“那普通人呢?难道只能‘自求口实’?”别急,这里头的门道可深了!
圣人养贤,可不是随便发点钱完事儿——得给人家“天位”(重要岗位),给“天禄”(合理报酬),让贤才能施展本事,再去造福万民。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不光管饭,还把军政大权交给他,结果诸葛亮“鞠躬尽瘁”,帮蜀汉稳住了江山——这不就是“养贤即养万民”的典范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有些领导虽然口口声声地高喊着“重视人才”,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他们要么将贤才当作工具人来使用,将所有的工作都交给他,却不给他相应的报酬;要么自己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肯放手,心里想着“我先享受了再说”。这样的结果就是,贤才们纷纷离去,团队也因此而崩溃,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老百姓。这哪里是“养贤”呢?这分明就是“毁贤”啊!
再来说说那些小人吧。这类人最擅长的就是“等靠要”。就拿小区里的王大妈来说吧,她每天都蹲在居委会门口叫嚷着:“政府得给我发补贴啊!我儿子失业了,我闺女离婚了,我腰疼腿疼的……”可是,当你问她:“您为什么不学一门手艺呢?哪怕是摆个煎饼摊也好啊。”她马上就会像被踩到尾巴的猫一样,立刻跳起来,对你大喊大叫:“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谁还会要我啊!”
您瞧,这就是典型的“口不实又不知养”——自己不努力,全指望别人喂,喂一次两次行,时间长了谁受得了?《易经》老祖宗早看透了:小人之所以是小人,不是因为命不好,而是因为自己不想“自求口实”!
读完颐卦,您要是只记住一句,那必须是:“饭得自己吃,路得自己走,嘴得自己管!”
具体咋操作?给您列个“颐卦生存修炼手册”:
1. 守正道(贞吉):人生在世,切不可走歪门邪道,应当秉持正直、诚实的原则,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吉”的底线。只有坚守正道,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稳健、长远。
2. 自己养自己(自求口实):无论选择何种方式谋生,无论是打工、创业还是摆摊,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获取生活所需。这是“活下去”的前提,也是独立自主的体现。只有通过自身的奋斗,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的保障。
3. 管住嘴(慎言语,节饮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饮食习惯。说话前要深思熟虑,避免口不择言带来的不良后果;吃饭时要注意节制,避免过度饮食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这是“养得高级”的关键,体现了对自身修养和健康的重视。
4. 别等喂(拒绝躺平):圣人养贤是给予有才能的人机会,而不是培养懒惰之人。如果我们真的有能力和才华,就应该主动去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暂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就应该抓紧时间学习,提升自己。拒绝躺平,积极进取,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
最后,我想送给您一句经过改编的颐卦箴言:“天地之所以能够滋养万物,靠的是大自然的力量;而圣人之所以能够培养贤才,靠的则是他们所提供的平台。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人来说,要想养活自己,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丰衣足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