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蒙初六至六三爻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以 往 吝 。
初六之爻属最下位,此言,发下民之蒙, 须明刑禁以示之,使之知惧,从而教之。是故 为政之始,立法居先,治蒙之初,威以刑者, 是以使民去其昏蒙之桎梏。不设法去其蒙之桎 梏,即善教亦无法改变其蒙,故圣人使下民畏 威以从,不敢任意其昏蒙之欲,然后才能渐知 善道,此为移风易俗之唯一法门。但只有初爻 之始可用之,如专用刑以为治,则蒙虽畏终 不能发。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此即用立法制刑,以教人之意,万不可不 教而诛。后世之论刑者,不复知教化孕其中, 只一昧的论刑。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九二有刚明之才,与六五之君相对应其 志又一同,当其时,必广其包容,老人妇孺之 见,皆包容,则能啓天下之蒙,功大矣。今人 专持其明,漫用自任,致凶之道。是故古之尧 舜,其圣功天下莫及,尚能请教下民,取合理 之言,天下之民归之,就如儿子能治其家一様。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儿子之能治家,其因父之信任专一也。是 故九二能成啓蒙之功,乃由五之信任专一也 此刚柔相接之义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 攸 利 。
三爻之位阴居之,此时机正应上位不能远 从近见,九二为群蒙所蔽,居此之时,无所往 则利矣。犹女之嫁夫,当由正礼,如见人多金, 悦而相从,不可取也。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此女不可取,因行不顺故也。
一、初六爻:刑罚“治蒙”的荒诞舞步
在古老而神秘的《易经》体系中,蒙卦第三爻的初六爻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治理智慧与警示。“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这句看似晦涩的爻辞,宛如一面奇特的镜子,映照出社会治理中那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景象,仿佛社会治理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拥有着双重人格。
初六爻的象征意义及社会状态
初六爻处于卦象的最底层,这一特殊的位置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恰似一个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婴儿,代表着启蒙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如同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需要引导和规范。古人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将“桎梏”巧妙地比喻为蒙昧状态。在他们的认知里,刑罚在这个启蒙阶段就如同一个神奇的“破蒙神器”。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当大众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时,刑罚可以起到威慑和引导的作用,让人们知晓行为的边界,从而逐渐摆脱蒙昧。
商鞅变法与孔子思想的辩证统一
商鞅变法的连坐制度和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教化思想,这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如同两个性格迥异的人被强行拉到一起跳双人舞,实现了一种辩证统一。商鞅变法时期,连坐制度就像一个严厉的监工。在那个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的战国时代,秦国为了迅速强大起来,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秩序。连坐制度规定,一人犯罪,其亲属、邻里等相关人员都要受到牵连。这种严刑峻法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社会紧紧束缚,搭建起了秩序的牢笼。它通过严厉的惩罚手段,让人们不敢轻易触犯法律,从而在短期内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
而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教化思想,则像一个温柔的传教士。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倡导用道德和礼仪来引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教育和感化来改变人心。他认为刑罚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同道德规范。他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试图让各国统治者以道德为基础进行治理。虽然商鞅变法和孔子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在社会治理的大框架下,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商鞅的严刑峻法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秩序保障,而孔子的道德教化则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思想基础。
刑罚的法理正当性与过度使用的弊端
《象传》中说“以正法也”,这强调了刑罚必须要有法理正当性。就像春秋时期郑国“铸刑书于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当时,郑国的子产将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之于众。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将刑罚制度化,让百姓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实现社会教化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刑罚有了明确的依据和标准,不再是统治者随意使用的工具。
然而,刑罚一旦使用过度,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失去控制。《尚书·吕刑》中详细记载了一大串密密麻麻的刑罚种类,包括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等。这些刑罚极其残酷,如果脱离了教化的目的,仅仅将刑罚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就只能陷入“以刑去刑”的死胡同。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不断加大刑罚的力度,但却忽略了对百姓的教育和引导。这样一来,百姓虽然因为恐惧而不敢犯罪,但内心并没有真正认同法律和道德规范。一旦刑罚的威慑力减弱,犯罪行为可能会再次泛滥。这种过度依赖刑罚的治理方式,最终会让社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自己把自己绕晕。
二、九二爻:包容性治理的“梦幻泡影”
“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这句卦辞,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为我们展示了儒家“为政以德”治理智慧的华丽外衣。九二爻在卦象中有着独特的位置,阳爻居阴位,就如同一个硬汉披上了柔软的丝绸,象征着刚毅和柔顺的奇妙结合。
九二爻的象征意义与治理理念
在古代的治理思想中,这种刚柔结合的理念被视为一种理想的治理模式。阳爻代表着刚毅、果断和权威,阴位则代表着柔顺、包容和灵活。九二爻的这种组合意味着在治理过程中,既要保持坚定的原则和果断的决策,又要具备包容和灵活的态度。这种理念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统治者不仅要有强大的统治能力,还要以道德为基础,关心百姓的福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文化。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典范作用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被当作这种理念的完美典范。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刚柔并济的智慧。一方面,他像威风凛凛的“天可汗”,用武力震慑四方。在唐朝初期,周边的少数民族势力对中原地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唐太宗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多次对外征战,平定了东突厥、西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扩大了唐朝的疆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他的军事才能和果断决策让周边国家对唐朝敬畏有加。
另一方面,他又像一个节俭的管家,推行“去奢省费”的德政。唐太宗深知百姓的疾苦,他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以身作则,减少宫廷的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均田制,让百姓有地可种,安居乐业。他还重视文化教育,选拔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局面,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治理艺术的高深莫测与潜在风险
“刚柔接也”的象辞,深刻揭示了治理艺术的高深莫测。就像明代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和“一条鞭法”。考成法就像坚硬的石头,它是一种严格的考核制度。张居正通过考成法,对各级官员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和任务,规定了完成工作的时间节点。如果官员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制度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使得各项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而“一条鞭法”则像柔软的棉花,它是一种赋税制度改革。张居正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一改革简化了赋税征收的手续,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刚柔并济,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37%。然而,这种治理模式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魔术表演,一旦背后的机关失灵,就可能面临严重的问题。张居正去世后,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抵制,考成法逐渐被废除,“一条鞭法”也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这说明所谓的治理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如果缺乏持续的支持和保障,很难长久地维持下去。
三、六三爻:价值选择的“金钱陷阱”
“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的爻辞,仿佛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在利益诱惑面前人们扭曲的价值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故事都深刻地诠释了这一爻辞的含义。
春秋时期子产“择嫁”故事的道德坚守
春秋时期子产“择嫁”的故事堪称道德高地上的英雄典范。当时,晋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而郑国相对弱小。晋国为了与郑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提出了联姻的要求。在选择联姻对象时,郑国的贤士们面临着巨大的利益诱惑。晋国带来了丰厚的礼物,这些礼物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然而,郑国的贤士们并没有被这些礼物所迷惑,他们坚守国家大义。他们深知联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促成了弭兵之盟。弭兵之盟的签订,使得晋楚两大强国之间达成了和平协议,为中原地区带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郑国的贤士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以国家利益为重,这种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敬仰。
《象传》警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体现
《象传》中“行不顺也”的警示,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像一个幽灵,阴魂不散。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王安石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初衷是好的,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改善百姓的生活。然而,在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吕惠卿这帮人就像被金钱勾了魂,他们为了个人私利,背叛了改革的初衷。他们在执行变法措施时,故意歪曲政策,谋取私利,导致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强迫百姓借贷,使得百姓的负担反而加重。最终,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北宋的政治局势也变得更加混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是“行不顺”的典型例证。雷曼兄弟就像一个贪婪的赌徒,为了追逐高额的利润,他们大量投资次贷产品。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时期,这些次贷产品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然而,他们忽略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没有对次贷产品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监管。当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时,雷曼兄弟持有的大量次贷产品价值暴跌,最终导致公司资不抵债,宣布破产。雷曼兄弟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许多金融机构受到牵连,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在利益面前,如果人们不能坚守道德底线,盲目追求利益,最终必然会导致失败和灾难。
四、蒙卦治理智慧的现代“变形记”
1. 法治与德治的“混血儿”
在现代社会,蒙卦的治理智慧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新加坡的“水刑”制度和儒家文化的结合,就像把两种不同的调料混在一起,实现了“刑人”与“教化”的现代转化。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新加坡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其中“水刑”就是一种独特的刑罚。“水刑”主要用于惩罚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通过这种刑罚让犯罪者感受到痛苦,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同时,新加坡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道德教育和社会和谐。新加坡政府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融入到社会治理中,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新加坡的社区改造计划就是将法律惩戒和职业培训搭配起来。对于一些犯罪者,政府不仅对他们进行法律制裁,还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重新融入社会。通过这种方式,新加坡的再犯率降到了5.2%。然而,这种治理模式就像一个精致的盆景,它是在新加坡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如果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情况,还需要打一个问号。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一种治理模式在一个国家取得成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国家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2. 包容性治理的“乌托邦”
欧盟的“开放方法”治理模式,号称是“包蒙吉”的现代演绎。欧盟是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政治和经济联盟,成员国之间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情况各不相同。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欧盟采用了“开放方法”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成员国之间像一群松散的伙伴,通过政策协调而不是强制统一来推动各项事务的发展。
例如,欧盟推动了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在这个体系中,成员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碳排放目标,并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这种方式既考虑了成员国的差异,又能够实现整体的减排目标。然而,这种治理模式就像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成员国之间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员国之间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矛盾和分歧。例如,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可能更注重环境保护,愿意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可能更注重经济发展,不愿意为了减排而牺牲经济增长。如果成员国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利益关系,这种治理模式可能会面临困境,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3. 价值选择的“安全网”
北欧国家用高福利制度和严密法律监管织了一张大网,试图避免“见金夫”的道德风险。瑞典是北欧国家的代表之一,它的腐败感知指数连续十年全球前三。瑞典的高福利制度为公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公民从出生到死亡,都能够享受到国家提供的福利。同时,瑞典拥有严密的法律监管体系,对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高管,一旦发现有腐败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种制度设计看起来很成功,有效地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就像一座建在冰山上的城堡,一旦冰山融化,城堡就会面临倒塌的危险。北欧国家的高福利制度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这依赖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出现衰退,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就可能无法维持高福利制度。同时,过于依赖法律监管可能会导致公民的道德自觉性下降。如果公民只是因为害怕法律制裁而不腐败,而不是从内心深处认同道德规范,那么一旦法律监管出现漏洞,腐败现象可能会再次滋生。
五、结语:古老智慧的“海市蜃楼”
蒙卦第三爻的辩证思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治理智慧。它号称能给现代社会治理指条明路,提出要在法治里加点人文关怀,在包容发展中守住原则底线,在利益选择中坚守道德本位。这种思维方式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跨时空的对话。《周易·系辞》里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表明《易经》中的智慧与天地的规律相契合,能够涵盖宇宙万物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等。蒙卦的辩证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古老智慧就像天边的海市蜃楼,看起来很美,但真要走过去抓住它,还不知道要摔多少跟头。古老智慧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指导性,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所有情况。我们在借鉴古老智慧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古老智慧转化为现代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