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舰驶入北斗中枢星域时,迎接它的是整片星海的“共生光潮”——各星域的能量光带(大熊座的绿光、仙后座的金光、金牛座的蓝光)在中枢上空交织成巨大的星图,星图中心悬浮着“全域共生平衡网”的核心控制台,联盟所有共生者代表已在此等候。
但欢庆中藏着新挑战:大熊座代表紧急汇报,星木林在适配平衡网时出现“星能共振紊乱”——星木叶片的光斑忽明忽暗,星虫活跃度骤降,若24小时内无法校准,星木林可能进入“休眠期”。更特殊的是,紊乱根源并非熵能,而是平衡网的能量“过于充沛”,超出了星木林的承载极限,这是之前解决危机时未遇到的“正向失衡”。
“平衡不是‘满溢’,是‘适配’!”苏玥拿出平衡核心,结合古老共生算法调出解决方案,“用‘分级校准’代替‘全域覆盖’:1. 金牛座共生者提取平衡核心的‘校准因子’,注入大熊座的星尘锚点,降低锚点的能量输出强度;2. 星巢鸟群飞入星木林,羽毛感知星木的能量阈值,标记出‘过载区域’;3. 南门二共生者用改良菌丝搭建‘能量疏导网’,将过载能量引向林间的‘星尘池’,转化为星虫的养分——既解星木的压,又补星虫的能。”
行动半天内完成:校准因子注入后,星木锚点的能量输出趋于平缓;星巢鸟标记的过载区域被菌丝覆盖,淡银的菌丝像细流般将多余星能导入星尘池,池面泛起微光;星虫嗅到养分后重新活跃,钻土翻松的同时,还帮星木根系吸收适配的能量。当最后一片星木叶片恢复稳定光斑时,大熊座代表笑着递上“星木新芽样本”:“这是适应平衡网的新苗,以后能自动调节能量吸收阈值!”
随后,联盟在北斗中枢成立“共生守护议会”,制定《星海共生公约》:明确各星域需定期提交能量平衡报告,平衡核心由议会共管,用于紧急校准;同时启动“星尘共生计划”——组织团队深入暗域的“共生新域”,开发星尘海的共生资源(如共生星尘培育新作物、星能内核供能新设备),让暗域从“熵能深渊”彻底变为“共生沃土”。
意外的是,在调试平衡网时,控制台突然捕捉到一道微弱的“域外共生信号”——信号来自星海之外的“大麦哲伦云”方向,携带的能量模式与联盟的共生体系有相似性,像是另一个文明的“共生印记”。光羽鸟的尾羽结晶在星图上标记出信号源,旁标注着“域外星海·未知共生信号”的浅紫色标识。
苏玥握着星木新芽样本,望着星图上的域外标记:“我们解决了暗域的失衡,却发现星海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共生可能——这不是终点,是我们‘共生新程’的起点。”
当天傍晚,北斗中枢启动“域外共生信号监测站”,平衡网的探测范围延伸至星海边缘;而“星尘共生计划”的首批团队,已带着平衡核心和共生样本,驶向暗域的共生新域。星海联盟的“共生守护”,从此从“解决危机”转向“探索与共建”,在更广阔的星海中,续写平衡与繁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