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雨总下得缠绵,风溪村的新桑田很快积了水——阿豆清晨巡田时,发现苗根旁的土泡得发黏,几株弱苗的叶子已开始发蔫,用手一拔,根须竟有些发黑。“是积水烂根!”阿桃赶过来时,《寒月谷守护录》翻到“桑田排涝”页,柳玄的手注写得明确:“桑苗怕涝,积水需速排,可挖排水盲沟(沟填碎桑枝滤水),再给苗根培干土;弱苗需换土重栽,拌草木灰防菌。”
石洼村的村长刚要动手,就见清溪村的汉子们扛着铁锹来了:“我们挖盲沟最熟,上次老桑田排涝的法子,这次照样能用!”北沟村的李伯也拎着布包赶来,里面是筛好的干土和草木灰:“弱苗换土时拌点灰,根不容易烂,我们还带了新培的壮苗,补栽缺苗的地方!”
林砚和苏清寒很快分了工:1. 清溪村牵头挖排水盲沟(沿苗田垄间挖,深一尺、宽五寸,沟底铺碎桑枝滤水),石洼村、枣园村(来学技术)跟着学定沟位;2. 北沟村教“弱苗换土术”(挖除烂根→拌草木灰+干土→重栽培土),风溪村帮着补栽壮苗;3. 云溪村送干桑枝(填盲沟)、编竹筐(运湿土);4. 阿豆和小石头带孩童们捡碎桑枝(填沟)、递干土,枣园村的孩子小枣也跟着插标记牌(红牌标积水区、蓝牌标已排区)。
阿豆蹲在盲沟旁,帮着铺碎桑枝:“清溪村大叔,桑枝要铺多厚才好滤水?”汉子笑着示范:“铺三寸厚,上面再盖层细土,水渗得快还不冲沟!”小枣跟着石洼村的小禾学换土,小心把烂根剪掉:“这样换土,苗真的能活吗?”小禾点头:“上次我们村弱苗就是这么救的,过两天就冒新叶!”没过多久,八村的桑田就挖好了纵横交错的盲沟,湿土运走了,弱苗也换了新土,补栽的壮苗立得整整齐齐。
云溪村的老人教枣园村编运土竹筐,边编边说:“这筐底留细缝,运湿土时能沥水,不沾筐还省力!”西坡村的王大叔帮着加固沟沿:“用桑枝压在沟边,雨再下也不会塌沟!”邻村的杏园村村民路过,看见排涝有条不紊,凑过来说:“我们村种的杏树总被涝,能学你们挖盲沟吗?以后想种桑,也加入你们联防!”
风溪村的村长笑着应下:“现在就教你定沟位,下次雨前,我们帮你挖杏园的排水沟!”阿豆也递过一把碎桑枝:“填沟用这个最好,你先带点回去试试!”杏园村的人连声道谢,说要回去规划,争取和枣园村一起加入。
晌午时分,积水排完了,弱苗换土了,盲沟也加固好了。风溪村的妇人拎来竹篮,里面是桑枝煮的杏干粥:“用杏园村送的杏干煮的,喝着酸甜,解乏!”
傍晚时,孩童们举着蚕丝灯巡田,灯光照在盲沟上,能看见沟里的水正慢慢往下渗,换土的弱苗叶子也挺了起来。阿豆拉着小枣、小禾的手:“等杏园村来了,我们就是十村了!”小枣点头,从兜里摸出个碎桑枝做的小水车:“给你!以后盲沟排水,就像水车转一样顺!”
阿桃坐在田埂上,把“排水盲沟挖法”“弱苗换土配方”记进《守护录》,还画了幅小画:八村人围着桑田挖沟、换土、补苗,枣园村、杏园村的人在旁学习,孩童举灯巡田,盲沟里的碎桑枝滤着水。她笔尖一顿,写下:“暮春桑田积涝,非一村能疏;八村携锹、携技、携心,共排积水护苗,既救弱苗又纳新村,守护网愈广。”
夜色渐深,寒月石的光晕飘到桑田上空,落在补栽的壮苗上,像给新苗镀了层暖光。苏清寒望着这一幕,对林砚说:“石洼村能帮新村,枣园村、杏园村主动融入,这守护网才算真的‘枝繁叶茂’了!”林砚点头,目光落在田埂上的粥篮——篮底的桑枝编纹,已绣满十片桑叶(含枣园村、杏园村)。
第二天清晨,八村的桑田多了块新木牌,是阿豆、小禾、小枣一起画的:盲沟里的水顺着碎桑枝渗下,旁边立着补栽的壮苗,上面写着“九村共疏”(预留杏园村)。路过的村民看见,都笑着说:“水排得净,心也齐,这桑田往后啥灾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