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雨总来得急,风溪村新桑田刚挂的桑果就遭了殃——阿豆清晨巡田时,发现不少紫莹莹的桑果裂了口,果汁顺着果皮往下淌,落在土里招来了蚂蚁。“是雨水泡多了裂果!”阿桃赶过来时,手里的《寒月谷守护录》翻到“桑果保收”页,柳玄的手注写得明:“桑果近熟怕涝,可搭竹架盖桑枝帘挡雨,裂果及时摘,用草木灰拌着晒,能做成甜果干。”
风溪村的村长刚要发愁,云溪村的老人就推着车来了,车上堆着编好的竹架和桑枝帘:“早听说桑果要熟了,我们编了三十套帘架,盖在果枝上正好挡雨!”北沟村的李伯也拎着布包,里面是筛细的草木灰:“裂果别扔,拌上灰晒三天,比鲜果酸甜还耐放!”
林砚和苏清寒很快分了工:1. 云溪村牵头搭竹架、盖桑枝帘(架高过果枝,帘留细缝透风),教风溪村固定帘角;2. 北沟村教“裂果制干法”(裂果去蒂→拌草木灰吸汁→铺桑枝席晾晒);3. 清溪村、西坡村帮着摘果(好果装竹筐鲜存,裂果单独放);4. 风溪村跟着学摘果、晒果干,阿豆和小石头带孩童们插小木牌(标“鲜果枝”“裂果枝”),还帮着递竹筐。
阿豆蹲在果枝下,小心摘着裂果往灰盆里放:“李伯,这灰要拌到每个果都沾到吗?”李伯点头,教他轻翻果粒:“别捏破了,沾匀灰才不容易坏!”小石头则帮着搭竹架,云溪村的老人在旁指导:“架脚要埋深点,下雨才不会歪!”没过多久,风溪村的新桑田就架起了连片的桑枝帘,像给果枝撑了层绿伞。
清溪村摘果很细心——好果都选紫红饱满的,装在铺了桑叶的竹筐里,村长笑着说:“鲜果要快分,晚了就软了!”西坡村的王大叔帮着运果筐,风溪村的汉子们也搭手搬,村长感慨:“以前都是你们帮我们,现在我们摘果也能跟上趟了!”
晌午雨停时,好果分了七寸,裂果拌好灰铺在晒架上,竹架上的桑枝帘还留着雨珠。阿桃摸了摸鲜果:“鲜果放凉了吃最甜,裂果晒好后,冬天能当零嘴!”风溪村的妇人这时拎来竹篮,里面是刚煮的桑果汤:“用鲜果煮的,大家歇会儿喝,补补力气!”
傍晚时,孩童们举着蚕丝灯巡田,灯光照在桑枝帘上,能看见果枝上的鲜果没再裂,晒架上的裂果也半干了。阿豆拉着小石头的手,指着晒架:“石头哥,明年我们桑果多了,就能煮桑果汤给大家送过去了!”小石头点头,从兜里摸出颗晒好的果干:“给你!这是去年的,你尝尝明年咱们晒的会不会更甜!”
阿桃坐在田埂上,把“竹架帘挡雨法”“裂果制干配方”记进《守护录》,还画了幅小画:七村人围着桑田搭架、摘果、晒果干,桑枝帘盖在果枝上,孩童举灯巡田。她笔尖一顿,写下:“夏末桑果遇涝,非一村能保;七村携物、携技、携心,共护成果,方得鲜干双收,守护网愈实。”
夜色渐深,寒月石的光晕飘到桑田上空,落在晒架的果干上,像撒了层细糖。苏清寒望着这一幕,对林砚说:“风溪村现在能跟着干、想着帮,联防才算真的拧成了一股绳。”林砚点头,目光落在田埂上的桑果汤竹篮——篮底垫着的桑叶上,绣着七颗连在一起的桑果。
第二天清晨,风溪村的新桑田多了些小木牌,是阿豆画的:竹架下挂着鲜果和果干,旁边写着“七村共保”。路过的村民看见,都笑着说:“这牌子一插,就知道这桑果是大家一起护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