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地图上沙漠的沙金光点刚铺展了十日,华北湿地的芦苇荡就传来了细碎响动——挎着竹篮的少年小苇,正蹲在水边芦苇丛旁,小心翼翼地托起一只丹顶鹤幼雏。小家伙的右翅被风吹断的苇秆缠住,羽毛上沾着泥点,扑腾着却飞不起来,细长的腿在浅水里微微发颤。小苇拨开挡路的芦叶,点开共生地图,指尖划过沙漠的沙棘果光点,发了条带着水汽的视频:“丹顶鹤宝宝翅膀被芦苇缠住了,还蹭破了皮,谁能教我怎么帮它呀?”
视频顺着共生网的音纹传出去,最先回应的是沙漠的沙力。他举着之前给小骆驼包扎的软布,对着镜头比划:“小苇,先轻轻解开苇秆,像我给骆驼包蹄子那样,用干净的布把伤口包好!我把兽医给的消炎粉配方转给你,别让泥沙沾进去!”没过多久,山林的小杉也发来消息,附了张画着绷带的图:“包的时候别太用力,像给小鹿包扎那样留些空隙,让翅膀能轻轻动!”渔湾的阿海看到视频,也凑了过来:“用清水把伤口冲干净,再包布,像给小海豚护理时那样保持湿润!”
为了感谢大家,小苇把家里晒干的菱角米装了四小袋,还附上妈妈用新鲜芦苇叶包的粽子,托湿地驿站的叔叔寄了出去。沙力收到后,把菱角米和沙枣干一起煮成甜粥,拍了视频发到手札:“湿地的菱角配沙漠的沙枣,甜到心里啦!”小杉把粽子剥开来,蘸着野蜂蜜吃,拍了段“小鹿在旁蹭腿”的视频回赠;阿海则把菱角米撒进滩涂浅滩,看着海鸟啄食,附言:“芦苇荡的礼物,渔湾的鸟也爱吃,这就是共生呀!”城里的野生动物保护员看到互动,特意整理了“湿地候鸟幼雏护理手册”,发给小苇时还叮嘱:“丹顶鹤是‘鸟中大熊猫’,要轻手轻脚,等它能飞了,记得帮它找鹤群哦。”
雾林竹根下的晶芽,此刻悄悄生出淡青色的新纹路,顺着共生网往湿地延伸。当小苇按照手册给丹顶鹤幼雏换药时,晶芽飘出一缕带着芦苇香的微光,落在共生地图上,芦苇荡的位置亮起新光点,光点旁缀着小小的丹顶鹤图案,成了共生网又一支“触角”。
这天午后,青羽灵鸟衔着小苇寄粽子时用的芦苇花,飞过湿地、沙漠、山林,落在每个驿站的共生纹旁。芦苇花碰到驿站的花草,湿地的菖蒲竟顺着银纹往各地蔓延:湿地驿站的竹篮旁,菖蒲顶着白花冒了芽;沙漠驿站的沙棘丛里,混进了带着水汽的菖蒲;山林驿站的松树苗旁,菖蒲顺着共生纹的方向,往芦苇荡生长。
更动人的是,新联结让共生地图织出了水纹般的脉络:湿地的淡青光点与沙漠的沙金光点相连,沙力照着小苇分享的“芦苇编篮法”,编了个小篮子装沙枣干;沙漠的光点与山林的翠绿光点交织,小杉用沙力寄的沙枣核种出幼苗,和松树苗一起养;山林的光点又连着湿地的光点,小苇把小杉给的草药粉混进清水,帮受伤的野鸭消炎。
小苇看着丹顶鹤幼雏的翅膀渐渐痊愈,能扑腾着飞过矮芦苇丛时,对着手机喊:“我要和伙伴们一起清理芦苇荡里的断秆和垃圾,再给鹤群搭几个人工鸟巢!”村里的孩子们立刻扛着镰刀赶来,有的割掉危险的断苇秆,有的跟着小苇学编鸟巢;高原的卓玛看到消息,发来“牦牛毛保暖垫制作法”,提醒鸟巢里要铺软毛垫防寒;草原的阿古拉则寄来一包羊毛,说:“用这个铺鸟巢,像给小羊暖窝一样暖和!”
夕阳把芦苇荡染成金红色时,丹顶鹤幼雏终于追上了远处的鹤群,飞过高空时还朝小苇叫了两声。小苇在初心手札上画了幅画:苇荡边,他和伙伴们搭着鸟巢,旁边是沙力、小杉、阿海的简笔画,头顶的共生地图光点连成片,像苇叶缠着鹤羽。旁边写着:“沙漠的沙、山林的松、湿地的苇,都在共生网里织成了家呀!”
夜深了,共生地图上湿地的淡青光点,与沙漠、山林、渔湾、高原、草原、城市的光点连成一片,像铺在天地间的锦绣。青羽灵鸟落在芦苇荡的枝头,看着初心手札里新增的画面——有孩子们清理苇秆的,有沙力在编沙枣篮的,有小杉在浇沙枣幼苗的。雾林的晶芽,正随着这些画面把淡青纹路织得更密,与之前的暖黄、暖褐、海蓝、翠绿、沙金纹路缠在一起,仿佛在说:“不管是干旱的沙、湿润的苇,还是高耸的山,共生早就成了一张连满天地的网,永远不会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