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跃迁到暗物质星域时,舷窗外的景象瞬间变暗——这里没有常规星域的星光,只有淡灰色的“暗物质流”像幽灵般穿梭,飞船的能量探测仪仅能捕捉到微弱的能量反应,连共生核心的共鸣都变得断断续续。赵师兄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眉头紧锁:“暗物质会吞噬90%的常规反熵能量!之前的发射塔设计完全不适用,刚启动就会被暗物质抽干能量!”
苏清寒立刻放出搭载“暗物质传感器”的雷磁蜂群,蜂群分散成网状,在星域内展开地毯式探测。半小时后,蜂群传回关键数据:暗物质流存在“能量稳定带”——这些区域的暗物质密度较低,且存在自然的“暗物质-反熵能转化节点”。林砚的共生核心突然与其中一个节点产生共鸣,投射出节点的三维模型:“节点能将暗物质缓慢转化为低浓度反熵能!如果能把发射塔建在稳定带,再用节点能量补充,就能解决能量流失问题!”
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稳定带的暗物质流仍会干扰发射塔的能量导管,导致因子传输效率骤降。茧族使者取出最新研发的“暗物质隔离膜”,展开后呈现出半透明的银色:“这种膜能在导管外形成‘能量缓冲层’,阻止暗物质吞噬能量,但需要碎星文明的‘抗暗合金’做支撑,否则膜层会被暗物质流撕裂。”
跨文明协作随即展开:碎星文明的造塔舰队带着抗暗合金,在蜂群标记的稳定带搭建发射塔基座;茧族团队则在导管外层包裹隔离膜,并用反熵能量激活膜层的防护机制;赵师兄根据核心共鸣数据,优化发射塔的能量转换程序,让塔体优先吸收节点的转化能量;林砚则带着核心驻守在转化节点旁,实时校准节点与发射塔的能量频率,确保两者同步。
当发射塔进入试运转阶段,意外突然发生——一道高强度暗物质湍流毫无征兆地冲向发射塔,隔离膜瞬间出现裂纹,能量导管的传输效率暴跌至30%。苏清寒大喊:“蜂群立刻组成‘临时能量网’,挡住湍流!”数百只蜂群携带晶簇碎片,在发射塔外围织成淡蓝色的能量网,暂时减缓了湍流的冲击。林砚趁机将核心的能量注入转化节点,让节点的转化效率提升两倍,为发射塔补充能量;碎星文明的工程师则迅速更换受损的隔离膜,加固合金支撑结构。
半小时后,湍流逐渐消散,发射塔的能量传输恢复稳定。监测数据显示:暗物质星域的发射塔不仅能正常释放抑制因子,还能通过转化节点回收暗物质能量,实现“能量自给”。赵师兄兴奋地调出数据报告:“我们成功了!这种‘暗物质-反熵能适配技术’,能让发射塔在全宇宙90%的极端环境中运行!”
就在团队准备庆祝时,共生核心突然探测到稳定带深处有旧文明的能量信号。蜂群深入探测后,传回了令人震惊的画面:一座半损毁的“暗物质实验站”悬浮在节点旁,站内的设备仍在微弱运转,屏幕上残留着旧文明的研究记录:“暗物质适配技术需‘双核心驱动’,否则会引发暗物质反噬……”
林砚立刻意识到隐患:当前的发射塔仅靠转化节点单核心供能,长期运行可能触发暗物质反噬。跨文明团队随即调整方案:在发射塔旁增设“共生核心中继器”,用共生核心的波动与转化节点形成“双核心驱动”,彻底消除反噬风险。茧族则在实验站周围展开反熵膜,防止实验站的残留能量干扰发射塔运行。
任务完成后,暗物质星域的发射塔正式加入全宇宙平衡网络,抑制因子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平衡联盟传来消息:剩余的发射塔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1个月后可实现全宇宙覆盖。苏清寒望着舷窗外稳定运行的发射塔,笑着说:“极端环境的难题终于解决了!接下来是不是该彻底清理旧文明的遗留隐患了?”
赵师兄调出实验站的研究数据:“旧文明在多个星域都建了暗物质实验站,部分还在释放不稳定能量。下一站,我们可以去‘废弃实验站星域’,彻底关停这些隐患,为发射塔的全面运行扫清障碍!”林砚握紧共生核心,核心与暗物质节点的共鸣愈发稳定:“每解决一个难题,就离永续平衡更近一步。”
前方的星空中,废弃实验站的方向隐约传来能量波动——这是平衡守护之旅的新挑战,也是彻底完善平衡网络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