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志远见到孙子策为彭世凛与他杠上了,他也不想继续在这扯下去,便说:
“我不是不想带世凛去,可他没有单车呀。”
孙子策:“化肥厂也不是很远,你可以载他去。你若是载不了,那就先用我的车,我下午不外出。”
孙子策说后掏出钥匙丢给彭世凛。
“谢谢,孙叔。”
孙子策:“我的单车,车大哥知道是哪一辆的。去吧,跟车大哥多点学习。最好进入车间里,这样更容易认识各类化肥产品,还可以学会怎检测产品的好坏。
这样以后自己采购回来的产品,多多少少也知道质量好坏。”
彭世凛:孙叔怎说起化肥的质量好坏,难道他也发现了化肥的问题吗?
车志远:“孙哥,我们又不是化肥厂的员工,怎能随便进入人家的车间?”
孙子策立刻提出反驳:“我们是采购方,卖他的产品。进入车间看看产品质量是很正常的事。”
车志远:“人家出产化肥时,不是附带上检测报告吗?
再说了,化肥进入仓库前,我们的检测人员也抽查产品呀。你难道是在质疑我们的抽检产品的同事的技能不过关吗?”
孙子策马上笑着说:“不是,我没有质疑着我们抽检产品的同事。我只是告诉世凛学习怎辨别产品的质量也是采购员必须要懂的知识。”
彭世凛:“嗯,孙叔说得对,怎辨别产品的好坏,采购员必学的知识点。
对于自己将要采购的产品一无所知,这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采购员,也是对人民不负责的采购员。
自己既然当上了供销社一名采购员,那采购回来的产品一定是质量过关,让人民用的放心,安心。”
彭世凛说这一番肺腑之言时,还偷偷注意一边车志远的表情。
若车志远表现出很淡定,那么这种人非常狡猾;若表现有点害怕慌张,那么这种人就比较好对付。
彭世凛观察到车志远听到他说这番话时表现非常镇定。
车志远:“世凛,作为采购员就应该有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集体利益的,杜绝走后门,私下交易的觉悟。”
彭世凛:看来他太小看车志远的那定力,他一点不慌张,反而还讲起政治觉悟。
彭世凛:“师傅,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你是位对自己非常严格的采购员,我要向你学习。”
车志远拍拍彭世凛的肩膀。
“走吧,再在这叨叨,拖拉,我们就什么都做不了。”
车志远:刚出社会的黄毛小子真的很好骗。若他不站在自己这边,就想办法陷害他,把他踢出供销社。
车志远拿着单车钥匙,就走出科室。彭世凛跟随他的身后。
来到车棚,车志远告诉彭世凛哪辆单车是孙子策的,俩人骑上单车往南城去了。
大约踩了半小时的车,就来到了乳南县国营化肥厂。
车志远可能是这里的常客吧,工厂的厂门口的值班室里的人对他摇手打招呼:
“车采购,又来了。”
“是呀,我来看看氮肥生产进度如何,下属镇供销社都过来要货了。”
“那你快进去吧。这位是谁?车采购。”
车志远立刻介绍:“这位是我新同事,以后会辅助我一起完成采购化肥,农药任务的。
以后他若是来,你们值班室就放他进厂吧,都是代表县供销社采购员。”
“好,好的。”
进入化肥厂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侧那幢三层的石米外墙楼,它看上去有些陈旧。
大门上方,“乳南县化肥厂办公楼”几个大字清晰可见,字体刚劲有力。
与左侧的办公楼相对应的是右侧的家属区,一个简单的招牌挂在那里,上面写着“家属区”三个字。
彭世凛看到前面有一条大路进去,那里有几座大厂房,车间里机器轰鸣,应该就生产区域
空气中弥漫着化肥的味道,虽然有些刺鼻,但也让人感受到了这里的生机与活力。
车志远带着彭世凛先把单车停放在一个指定的位置,然后两人一起步行回到办公楼前。
车志远面带微笑地看着彭世凛:“世凛,你不是想去化肥厂的车间里参观学习吗?你现在可以去了。”
他抬起手指了指前方的道路,继续道:
“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你会看到每个车间门口都有明确的标识,上面写着车间的名称,你就能轻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了。”
车志远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还有什么需要叮嘱的,然后接着说:
“如果有人问起你是谁,你不用担心,只要把你的工作证拿出来给他们看就行。
他们一看就知道你是供销社的采购员,自然不会为难你的。
不过,你就好好参观,想了解产品也可问生产主管,但不要问些与产品无关的问题。
我先上去找化肥厂的负责人聊一聊,你大概四十分钟左右就回到这里等我吧。”
彭世凛认真地听着车志远的每一句话,频频点头表示明白。
车志远迈着轻快的步伐,沿着楼梯一步步地向上二楼走去,他的目的地是他表哥黎建华的办公室。
黎建华是这家化肥厂的厂长,自然有自己独立的单间办公室。当车志远轻轻推开那扇门时,黎建华正坐在办公桌前看着文件。
一见到车志远,黎建华迅速站起身来,快步走到门口,顺手将门锁扣上,担心会有什么不速之客突然闯进来。
然后,他转过身,与车志远面对面站得很近,两人压低声音交谈起来。
车志远开口问道:“表哥,那笔钱你收到了吗?”
黎建华微微点头,轻声回答道:
“收到了。过两天我会去银行把钱取出来,然后按照我们之前说好的,把钱分给你和那个仓管员。”
车志远听后,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但随即又皱起眉头,忧心忡忡地说:
“表哥,我最近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说是有些农民已经开始对我们厂生产的化肥质量产生怀疑了,他们觉得我们以次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