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扬州,瘦西湖的柳丝垂到水面,风里带着水汽的清甜。桃记扬州分店的门口,早早挂满了红灯笼,灯笼上绣着浅粉桃花,门楣上挂着萧璟渊亲笔题的 “桃记药膳” 木牌,旁边还悬着张阿婆从江南寄来的贺礼 —— 一方绣着 “江南味长” 的绢帕,浅蓝底上的桃花绣得鲜活,像刚从枝头摘下来似的。
周虎穿着新做的青布长衫,站在门口来回踱步,时不时抬手理理衣领。他昨天忙到子时,把后厨的食材再核对一遍,连灶台都擦得锃亮,就怕开业当天出岔子。“周掌柜,软桃姑娘和王爷到了!” 伙计小三子的喊声让他立刻直起腰,转头就看见苏软桃和萧璟渊从马车上下来,软桃穿着浅绿布裙,手里提着个食盒,笑盈盈的。
“姑娘,王爷!你们可来了!” 周虎迎上去,声音有点发紧,“都准备好了,就是…… 还是有点怕客人不满意。”
“别慌,” 苏软桃拍了拍他的肩,把食盒递过去,“这里面是阿婆让我带来的桂花糖,煮羹的时候加一点,能提鲜,也沾沾家乡的喜气。你之前调整的口味,街坊试吃都夸好,今天肯定没问题。”
萧璟渊也笑着说:“我昨天跟扬州知府打过招呼,他会带几位乡绅来捧场,帮你撑撑场面。你只管用心做药膳,其他的不用操心。”
说话间,扬州知府带着几个人走过来,穿着藏青官服,拱手道:“萧王爷,苏姑娘,久仰大名!早就听说桃记的药膳正宗,今天特意来尝尝江南味。”
“知府大人客气了,” 苏软桃回礼,“我们这分店刚开,还有很多要向扬州的街坊学习的地方,以后还请大人多指点。”
进店的客人越来越多,大多是听说 “京城来的江南药膳馆” 特意来尝鲜的。软桃和周虎分工:周虎在后厨掌勺,软桃在前厅招呼客人,萧璟渊则帮着引座,偶尔还跟客人聊两句 “江南药膳的讲究”,场面格外热闹。
“姑娘,你们这有什么扬州特色的药膳吗?” 一位穿蓝布衫的老伯问道,他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就想看看江南药膳怎么融扬州味。
“老伯,您试试我们的‘蟹黄春笋羹’,” 苏软桃笑着推荐,“用的是扬州本地的蟹黄,加江南运来的春笋,鲜得很,还合扬州的咸鲜口。”
老伯点了一碗,刚尝一口就眼睛一亮:“好!这羹鲜而不腻,蟹黄的香和春笋的嫩融在一起,比我在扬州酒楼吃的还地道!”
旁边的客人听了,也纷纷点这道羹,后厨的周虎忙得脚不沾地,却笑得合不拢嘴 —— 这道羹是他和软桃反复调试的,蟹黄加多少、春笋煮多久,都试了十几次,现在得到认可,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软桃还特意请了扬州评弹艺人,在店角搭了个小台子,艺人弹着三弦,唱着《白蛇传》的选段,琴声混着药膳的香气,满店都是江南与扬州交织的温情。有客人一边听评弹,一边喝当归羊肉汤,笑着说:“在这儿吃饭,像在江南的茶馆里,舒服!”
到了傍晚,分店的客人还没断,账本上的收入已经比洛阳分店开业当天多了三成。周虎捧着账本,激动地对软桃说:“姑娘,我们成了!扬州人喜欢咱们的药膳!”
软桃看着满店的笑脸,心里满是安稳:“这是你用心的结果,以后继续保持,把扬州分店做成咱们桃记的招牌。”
萧璟渊走过来,递给软桃一杯温茶:“累了吧?今天辛苦你了。”
“不辛苦,” 软桃接过茶,靠在他身边,看着窗外的红灯笼,“看到大家喜欢江南的药膳,看到周虎能独当一面,我就很开心。”
夜色渐浓,扬州分店的灯笼依旧亮着,光映在石板路上,像撒了层碎金。周虎送客人到门口,还不忘递上一小块桂花酥:“谢谢您来捧场,下次来还送您小点心!”
软桃和萧璟渊坐在店里的角落,看着周虎忙碌的身影,听着评弹的余韵,心里满是幸福感。她知道,扬州分店的成功,不是结束,而是桃记拓新的又一个开始 —— 往后,会有更多人在扬州尝到江南的味道,感受到药膳的温暖,而这,就是她和萧璟渊一直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