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京郊的江南药膳园里满是生机 —— 荠菜顶着露珠铺在田埂上,春笋顶着褐色的笋壳从土里冒尖,莲子在荷塘的浅水里发了芽。苏软桃站在园门口,看着挂在门楣上的 “江南药膳学堂” 木牌,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桃花纹,眼眶有点发热。
今天是学堂启课的日子,她特意穿了件浅绿布裙,是母亲当年常穿的样式,腰间系着蓝布围裙,兜里还揣着母亲留下的旧食谱 —— 那本泛黄的册子,是她办学堂的初心,也是她想传给更多人的念想。
“姑娘,张阿婆和街坊们都到了,张师傅也从宫里赶过来了!” 春杏快步跑过来,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桃花酥,“您让我准备的‘启课礼’,我都带来了,每个学员一份。”
苏软桃点点头,跟着春杏往学堂的院子走。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人,张阿婆穿着新做的青布衫,坐在竹椅上,看到她就笑着招手:“软桃,阿婆来给你撑场子!这学堂办得好,要把你娘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江南药膳的好!”
朱雀街的街坊们也来了,张老板扛着卷新织的蓝印花布,说要给学堂的窗户做窗帘;刘老板提着罐陈年普洱,说 “讲师和学员累了,能喝口好茶”;李三则带着几个徒弟,帮忙搬桌椅、摆点心,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格外开心。
御厨张师傅穿着一身干净的御厨服,手里拿着本《宫廷药膳火候录》,走到苏软桃身边:“苏姑娘,恭喜学堂启课!我把宫里常用的火候笔记带来了,说不定能帮上忙。”
“谢谢您,张师傅,有您来,学员们肯定更有收获。” 苏软桃笑着说,心里满是温暖 —— 从筹备学堂到今天启课,身边的人都在帮她,这份温情,比什么都珍贵。
启课仪式简单却隆重,苏软桃站在院子中央的高台上,手里捧着母亲的旧食谱,声音真诚:“谢谢大家来参加江南药膳学堂的启课仪式。我娘以前常说,‘好药膳要靠真材实料,好手艺要靠用心传承’,今天学堂开课,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每一位学员 —— 咱们的第一课,就从‘辨材’开始,因为食材是药膳的根,根扎得稳,药膳才能做得好。”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学员们纷纷点头。这次招收的学员有三十多个,有江南同乡的孩子,有想给家人做药膳的妇人,还有从外地赶来的药膳爱好者,每个人眼里都满是期待。
首课的地点选在药膳园的田埂边,苏软桃带着学员们走到春笋地,弯腰拔出一棵刚冒尖的春笋,举起来给大家看:“大家看,这是江南春笋,选的时候要注意三点 —— 第一看尖部,尖部发紫的最嫩;第二看外壳,外壳没有黄斑、绒毛整齐的,新鲜;第三看重量,同样大小的春笋,手感重的水分足,口感更好。”
她把春笋递给学员们传阅,让每个人都摸一摸、看一看,还特意找了棵老笋对比:“这棵是放了三天的老笋,尖部发绿,外壳有黄斑,摸起来轻飘飘的,煮出来会发柴,大家以后选春笋,一定要避开这种。”
学员王小丫是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来自江南苏州,她接过春笋,仔细看了看,小声问:“苏姑娘,我在家帮娘煮过春笋,总觉得有涩味,是不是选笋的时候没选对?”
“不是选笋的问题,是处理的问题。” 苏软桃笑着说,从竹篮里拿出棵处理好的春笋,“春笋不管多嫩,都要先焯水,水开后放进去,加少许盐,煮两分钟,就能去掉涩味。你试试这个处理好的笋,尝一口,是不是没有涩味?”
王小丫接过笋,咬了一小口,脆嫩的口感在舌尖散开,带着淡淡的清甜,她眼睛一亮:“真的没有涩味!苏姑娘,我记住了,以后煮春笋,一定要先焯水。”
接着是辨别荠菜,苏软桃蹲在田埂上,指着一丛荠菜说:“荠菜和杂草很像,大家要记住它的特点 —— 叶子是锯齿状的,边缘有白色的绒毛,根是白色的,掐断后有清香味。要是叶子光滑、根是褐色的,就是杂草,不能用。”
她让学员们分组,每组给一把荠菜和一把杂草,让大家动手分辨,自己则在各组之间走动,耐心解答问题。学员李石头是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来自京郊农户家,他拿着一棵草,有点不确定地问:“苏姑娘,这棵叶子有锯齿,但是根有点发红,是不是荠菜啊?”
苏软桃接过草,闻了闻,笑着说:“这不是荠菜,是‘苦菜’,虽然叶子像,但根发红,掐断后有苦味,煮在药膳里会影响味道。你再看这棵,根是白的,闻着有清香,这才是真正的荠菜。”
李石头点点头,赶紧把苦菜挑出来,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谢谢苏姑娘,我以前在家挖野菜,总把苦菜当荠菜,今天终于分清了。”
最后是辨别莲子,苏软桃从荷塘边的竹筐里拿出新鲜的莲子,剥了一颗给大家看:“莲子要选颗粒饱满、外壳光滑的,捏起来硬实的是新鲜的,要是捏着软塌塌的,就是不新鲜了。还有,莲子芯要去掉,不然煮出来会苦,大家看,用这种小镊子,轻轻一夹就能把芯取出来,很方便。”
她一边说,一边演示取莲子芯的动作,学员们看得认真,有的还拿出自己的小镊子,跟着练习。张阿婆坐在旁边的竹椅上,看着这一幕,笑着对张师傅说:“软桃这孩子,跟她娘一样,教人手把手的,有耐心。”
张师傅点点头:“苏姑娘不仅手艺好,教学也用心,这样才能把手艺真正传下去。”
授课结束时,苏软桃给每个学员发了一本 “食材辨别手册”,手册上画着春笋、荠菜、莲子的插图,还写着辨别要点和处理方法,是她熬夜亲手整理的。“这是咱们的第一课笔记,大家回去后可以多看看,下次上课,咱们要实操煮药膳,用今天辨别的食材,做一道‘荠菜豆腐羹’。”
学员们接过手册,纷纷道谢,王小丫还拿着手册,走到苏软桃身边,小声说:“苏姑娘,我以后想跟您学做江南小吃,像桃花酥、桂花糯米藕,您能教我吗?”
“当然能,” 苏软桃笑着说,“只要你用心学,我会把我会的都教给你,不仅是药膳,还有江南的小吃,咱们要把江南的味道,都传下去。”
夕阳西下时,学员们陆续离开,学堂的院子里还留着淡淡的春天气息。苏软桃坐在竹椅上,看着母亲的旧食谱,心里满是安慰。萧璟渊不知何时来了,手里提着个食盒,里面是刚煮好的当归羊肉汤。
“累了吧?喝点汤补补。” 萧璟渊坐在她身边,把汤碗递给她,“我刚才在旁边看你教学员辨材,说得很细致,比我当年学辨药材还认真。”
苏软桃接过汤碗,喝了一口,鲜美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是熟悉的江南味道。她靠在萧璟渊肩上,轻声说:“阿渊,今天我特别开心,感觉娘的手艺,终于有了传承的地方。以后我要把学堂办好,让更多人喜欢药膳,喜欢江南的味道。”
“会的,” 萧璟渊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温热,“我会一直陪着你,帮你把学堂办好,帮你把娘的手艺传得更远。”
夕阳的余晖洒在学堂的院子里,蓝印花布的窗帘轻轻晃动,竹椅上还留着学员们坐过的温度。苏软桃知道,今天只是开始,往后的日子,她会带着学员们,在药膳的世界里,一步步往前走,把母亲的初心,把江南的温情,永远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