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上,隋军士兵们也疲惫地瘫坐在地上,不少人身上带伤,脸上沾满了血污和尘土。
“终于……守住了……”年轻的王二柱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庆幸。
王二柱靠在城墙上,大口喘着粗气,他的火枪枪管已经冷却,但身上的血腥味却挥之不去。
他看着城下的尸体,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却什么也吐不出来。
尉迟恭、伍云召、李安三人站在城楼之上,望着渐渐远去的突厥大军,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
伍云召忧心忡忡地说道,“虽然突厥死伤比咱们多了几倍,但咱们兵力本就不足,物资也有限,这样下去,恐怕撑不了几天。”
李安点头附和:“火枪子弹只剩下不到两万发了,箭矢和滚木擂石也所剩无几。”
尉迟恭沉默不语,他望着夕阳下的雁门郡城,心中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今天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明天,突厥人一定会发动更猛烈的进攻。
“陛下……您什么时候才能到啊……”尉迟恭在心中默默祈祷。
与此同时,在雁门郡以南二百余里的楼烦郡境内,一支大军正在急速前进。
杨勇身披铠甲,骑在马上,脸色凝重。
刚刚收到了尉迟恭派人送来的急报,得知突厥大军已经开始攻城,战况十分激烈。
“加速前进!”杨勇高声下令,“日夜兼程,务必在两日内赶到雁门!”
“是!”士兵们齐声应道,虽然已经连续行军多日,疲惫不堪,但听到陛下的命令,还是咬牙加快了脚步。
裴行俨策马来到杨勇身旁:“陛下,士兵们已经很疲惫了,是否需要休息片刻?”
杨勇摇了摇头,目光坚定:“不行!雁门危在旦夕,多耽误一刻,就多一分危险!告诉弟兄们,前方就是雁门,那里的军民正在浴血奋战,我们必须尽快赶到,支援他们!”
李密也上前说道:“陛下说的是。臣已经让人传令下去,沿途郡县准备好粮草饮水,大军边走边补充,尽量不耽误时间。”
杨勇点了点头,心中暗暗着急。
他仿佛能看到雁门城头的激战,能听到士兵们的呐喊和百姓们的哭泣。
“快!再快一点!”杨勇不断催促着,马鞭挥舞,胯下的战马也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急迫,加快了步伐。
大军如同一条长龙,在官道上疾驰,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
接下来的三天,雁门郡城下的战斗进入了最惨烈的阶段。
始毕可汗见强攻不下,改变了策略,让夷男、朵菩萨、骨赞等部落首领轮流率领本部人马攻城,不给隋军任何喘息的机会。
每一天,突厥大军都会轮番发动六、七次,有时甚至十余次猛烈的进攻,各种攻城器械轮番上阵,士兵们如同潮水般一波波冲向城墙。
城头上的隋军士兵们在尉迟恭、伍云召、李安的带领下,顽强抵抗。
子弹打光了,就用弓箭;弓箭射完了,就用滚木擂石;滚木擂石用完了,就挥舞着大刀长矛与爬上城头的突厥士兵展开近身肉搏。
百姓们也纷纷加入战斗,男人帮着搬运物资、修补城墙,女人则烧水做饭、救治伤员。
城头上,到处都是厮杀的身影,到处都是血迹和尸体。
王二柱的火枪早就没有子弹了,他拿起一把大刀,和其他士兵一起,守在一处城墙缺口。他的手臂和腿上都受了伤,简单包扎了一下,依旧奋力拼杀。
“杀!”王二柱大吼一声,一刀砍倒一个爬上城头的突厥士兵,但随即又有两个突厥士兵冲了上来。
他咬紧牙关,挥舞着大刀,与敌人缠斗在一起。
旁边的老兵替他挡开一个敌人的攻击,喊道:“二柱,小心!”
王二柱感激地看了他一眼,刚想道谢,却见那老兵被另一个突厥士兵一刀刺穿了胸膛。
“张大哥!”王二柱目眦欲裂,怒吼着砍倒那个突厥士兵,抱住倒下的老兵,“张大哥!你醒醒!”
老兵艰难地睁开眼睛,看着王二柱,露出一丝微笑:“二柱……守住……一定要守住……”说完,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啊!”王二柱悲痛欲绝,举起大刀,如同疯了一般冲向突厥士兵。
这样的场景,在城头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隋军的伤亡越来越大,从最初第一天的四千余人,到后来的近万人,再到第三日结束时,隋军已经伤亡近三万余人。
能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很多地方都只能依靠百姓来填补。
物资也彻底告罄,火枪子弹和滚木擂石早已用尽,弓箭也已经快要见底。
城墙上的缺口越来越多,虽然士兵们和百姓们用身体和石块奋力填补,但依旧难以抵挡突厥人的猛攻。
尉迟恭浑身是伤,铠甲上布满了刀痕和箭孔,他拄着铁鞭,站在城头最高处,看着周围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士兵和百姓们,心中充满了绝望。
伍云召和李安也都是伤痕累累,脸色苍白。
“将军,”伍云召声音沙哑地说道,“已经……已经没有弹药了,也没有可以投掷的东西了。接下来,只能和突厥人近战了。”
李安苦笑一声:“弟兄们已经快撑不住了,很多人都是带伤作战,连抬胳膊的力气都快没了。”
尉迟恭望着城下依旧黑压压的突厥大军,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和嗜血的光芒:“我们伤亡虽重,但突厥人死的更多,起码有八、九万人被我们给干掉了!弟兄们都是好样的,没有一个是孬种!告诉弟兄们,让他们一定要撑住,就算是用命填,也要守住雁门!陛下的大军很快就要到了!我们再坚持一下,只要坚持到陛下到来,我们一定能赢!”
他的声音虽然疲惫,但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让周围的士兵们眼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
“对!陛下就要来了!我们再坚持一下!”
“杀啊!为了陛下!为了大隋!”
士兵们再次鼓足勇气,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准备迎接突厥人下一次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