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号”的量产与上市筹备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全面推进。然而,正如海面之下潜藏着暗流,在看似顺利的表象背后,更深的博弈与挑战正悄然浮现。林渊深知,真正的竞争,往往发生在视线之外。
供应链的暗礁首先显现。作为一颗车规级芯片,“启明1号”的封装、测试乃至部分关键原材料(如高端基板、密封胶)都必须满足严苛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要求。刘峰的供应链团队在对接几家全球顶级的封装测试厂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对方要么表示产能已被大客户预定,排期紧张;要么对“星火”这样的新晋设计公司提出的车规级质量管控要求面露难色,婉转地表示合作需要更长的认证周期。
“他们不是没有产能,而是对我们的订单量和长期合作前景有疑虑,不愿为了一家初创公司调整产线或承担额外的质量风险。”刘峰向林渊汇报时,语气带着无奈。这是成熟行业对新进入者的天然壁垒。
林渊没有责怪,冷静地指示:“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立刻启动备选方案,同时接触日、韩、中国台湾地区的第二、第三梯队封装厂,哪怕成本稍高、工艺稍旧,也要确保有一条可靠的备份供应链。另外,尝试与国内正在崛起的封装企业接触,探讨合作研发定制化工艺的可能性,这可能是我们未来摆脱依赖的关键。”
生态构建的深水区挑战更大。赵青的软件团队发现,要将“启明1号”的强大算力充分发挥出来,仅仅提供驱动和基础算子库是远远不够的。车载AI应用千差万别,来自不同供应商的感知算法模型(如激光雷达点云处理、多传感器融合)需要高度定制化的优化才能达到最佳性能。这意味着“星火”需要投入巨大资源,为每一个重要客户甚至每一个重要模型进行深度优化,工作量巨大,且难以规模化。
“我们有点像在给人定制西装,每一套都得量体裁衣,无法像卖成衣那样快速扩张。”赵青在技术会议上表达了忧虑。
林渊沉思片刻,给出了方向:“短期来看,针对头部客户和标杆项目,我们必须不惜成本做好定制化支持,树立口碑。长期来看,我们要投入研发自动化模型压缩与部署工具链,目标是让客户的大部分模型能够通过我们的工具自动、高效地迁移到‘启明’平台上。这是构建生态护城河的核心,再难也要做。”
“昆仑”项目的chiplet之路则如同潜入深海勘探,每一步都充满未知。芯粒设计涉及复杂的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和热管理问题,需要芯片设计团队与封装工艺团队前所未有的紧密协同。陈深发现,国内在先进封装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工程经验相对薄弱,很多关键技术和专利掌握在海外巨头手中。
“我们可能需要在海外设立一个前沿技术研究小组,专门跟踪和研发先进封装技术,同时在国内寻找有潜力的合作伙伴进行联合攻关。”陈深提出了一个大胆且成本高昂的建议。
林渊批准了这项建议:“眼光要放长远。chiplet是未来高性能计算的必然趋势,现在投入,是为五年甚至十年后的竞争布局。这笔学费,必须交。”
就在林渊全力应对这些“海面之下”的挑战时,许晴带来了一个更值得警惕的消息。她的团队通过特殊渠道了解到,辰光科技近期与多家全球主要的半导体Ip供应商进行了秘密接触,探讨签订排他性授权协议的可能性,意图在更上游的核心技术源头上,构筑一道阻止“星火”等后来者攀登高端芯片的壁垒。
“如果他们得逞,未来我们设计更高性能的芯片时,可能在最基础的接口Ip、内存控制器Ip等方面被‘卡脖子’,代价将极其高昂。”许晴的担忧溢于言表。
林渊的眼神变得无比锐利。竞争,已经升级到对整个产业生态主导权的争夺。这不再是一场产品战的胜负,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生存空间的战略博弈。
“我们不能被动应对。”林渊当即决策,“第一,加速我们自研基础Ip的步伐,特别是高速接口和内存控制器,哪怕初期性能差一些,也要掌握自主权。第二,积极接触那些与辰光科技存在竞争关系的Ip公司,建立战略合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国创投’等力量,向国家层面建言,支持建立自主可控的半导体Ip生态体系。这已经超出了企业竞争的范畴。”
深潜于海平面之下,林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也看到了更广阔的机遇。只有潜入深水,才能发现珍稀的宝藏,也只有经受住深海的压强,才能锻造出真正的深海探测器。
“星火”的航程,已经进入了真正考验战略耐力和技术底蕴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