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中心的暖气开得很足,但坐在后排顾问席上的顾老,指尖却有些发凉。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围坐着决定行业走向的人们。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弥漫在空气中,源头正是那位正在发言的、来自辰光科技研究院的副院长。
“……因此,我们认为,基于成熟、经过大规模市场验证的通用安全芯片架构,是构建安全数据基础设施最可靠、最高效的路径。我们起草的标准细则,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确保了技术的延续性和产业的可实施性……”
发言者语调平稳,用词严谨,但每一个字都像一块精心打磨的砖石,试图垒起一堵高墙,将“星火”这样的创新者挡在门外。顾老不动声色地翻看着面前那份厚厚的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目光在几条关键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上停留。果然,措辞精妙,门槛设得恰到好处,既符合普适的安全规范,又恰好能将“磐石1号”这类高度定制化的专用芯片置于不利的评估位置。
轮到专家讨论环节,几位与辰光科技有合作关系的学者相继发言,内容多是对草案“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肯定。会场的气氛似乎正在向一边倒去。
顾老轻轻扶了扶面前的话筒,申请发言。主持会议的官员认出了这位资深的退休专家,点头示意。
“刚才几位同仁的观点,很有见地。”顾老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沉稳力量,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我完全赞同标准制定应注重可靠和可实施。不过,我想从一个稍微不同的角度,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缓缓说道:“我们制定标准,究竟是为了给现有的技术上一把锁,还是为了给未来的技术打开一扇窗?”
会场安静下来。
“通用架构有通用的好处,成熟,稳定。但如果我们把标准定得太死,只给成熟的技术留出通道,会不会无意中扼杀了那些可能代表未来方向、但暂时还不够‘成熟’的创新火花?”顾老没有看辰光科技的人,而是看向主持会议的官员和几位德高望重的院士。
“就拿数据安全同步这个领域来说,用户的核心诉求是什么?是极致的隐私保护和高效的跨平台体验。为了满足这个诉求,是不是可能存在多种技术路径?比如,是做一个功能强大的通用芯片,然后在上面跑复杂的软件协议;还是针对这个特定需求,深度定制一颗精简、高效、从硬件层面就贯彻安全理念的专用芯片?哪一种路径更优,恐怕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实践来检验。”
他拿起那份草案,轻轻点了点:“草案里有些测试方法,是基于通用芯片的架构特点设计的。这对于专用芯片,可能就像用尺子去量一个球的表面积,不是尺子不好,而是工具和对象不太匹配。我建议,标准是否可以保留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对于采用创新架构的产品,允许其采用经过论证的、等效的甚至是更优的测试方法来证明其安全性?我们最终要考核的,是安全这个结果,而不是必须走某一条特定的技术路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鼓励创新,避免‘削足适履’啊。”
顾老的话,没有咄咄逼人的指责,只有合情合理的探讨和充满善意的提醒。他站在产业健康发展和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轻轻拨开了辰光科技试图设置的技术迷雾。
会场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随即响起了一阵低声的议论。几位原本中立的专家频频点头。主持会议的官员也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辰光科技的副院长脸色微沉,但很快恢复如常,试图反驳:“顾老的建议很有启发性,但标准制定也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和监管成本……”
会议在一种微妙的、不再是一边倒的氛围中继续着。
当天晚上,林渊在办公室收到了顾老发来的加密简报,只有简短的几句话:“发言已完成,反响尚可。关键在于后续细则的讨论。警惕对方下一步动作。”
林渊放下手机,走到窗边。城市的夜景璀璨依旧,但他知道,今天会议室内那场没有硝烟的交锋,其意义不亚于一次产品的成功发布。顾老掷地有声的发言,如同一颗沉默的惊雷,在关键的节点上,为“星火”争取到了一丝宝贵的喘息空间和话语权。
然而,他也深知,辰光科技绝不会就此罢休。规则的博弈,从来都是持久战。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芯片项目部:“陈工,‘磐石2号’的预研会议,明天早上八点,准时开始。”
真正的反击,永远建立在更强大的实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