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冯家女一朝被封为太子妃,连席面都排到最前面了。”
崔家主母带着崔竹,崔梅和崔蓝坐在冯媛和周舒窈身后。
说话的正是崔三女,被封为齐王侧妃的崔蓝。
崔夫人是左相的继室,崔梅和崔蓝的生母。
崔夫人娘家不显,这么多年为了培养儿子和女儿们成才,可谓是煞费苦心。
可先头的那个崔夫人来自山东大儒陈家,陈家在山东一派名声极旺,现如今朝中又有多少文臣学子是受教于陈家。
先夫人所出的崔竹在家中受尽了宠爱,有陈家这个外家的存在,就连左相都无法随意决定他这个女儿的婚事。
又因为小女儿崔蓝和齐王在宫宴上厮混被庆帝带着左相和贵妃抓了正着,左相回到家便对崔蓝使了家法禁了足。
虽然庆帝封锁了消息,又看在左相的面子上给崔蓝一个侧妃的身份。
可身为左相的嫡女,虽是继室所出,却屈居一个五品武将之女之下当一个侧妃,这对左相府来说是莫大的屈辱!
崔蓝被父亲使了家法后,老实了许多。
这会乖乖的待在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眼神往宗室那边瞅。
“妹妹,注意自己的言行。”
崔蓝狠狠的瞪了崔竹一眼,“要你假惺惺的管我。”
崔蓝不喜长姐。
周贵妃之前为齐王相中的便是这个崔家嫡长女。
由于周贵妃早早的放出了风声,也无世家大族敢向崔府提亲。
现如今齐王婚事已定,说亲的媒人这才没了顾忌,这段日子快要踏破了崔府的门槛。
崔蓝最讨厌自家这个姐姐一副什么都看不上的清高模样。
仿佛什么人都无法与她比肩。
之前齐王是这样,现如今来崔府提亲的世家子弟也是这样。
崔夫人回头瞥了崔蓝一眼,示意她安静。
转眼看到自己这个继女正气定神闲般坐着喝茶,心中也没好气。
崔蓝和齐王的私情她是知道一二的。
崔蓝喜爱齐王,这么些年也没掩着藏着。
可周贵妃只看得上她那有陈家当外家的继女,又何曾考虑过崔家别的女儿!
她倒是想为自己这个继女的婚事操持一二,可陈家那边给了消息,不让崔相擅自决定。
崔相都不能决定自己女儿的婚事,她这个当继母的更不能插手。
崔竹借品茶掩住眼底那一丝怨恨。
目光直勾勾的盯着坐在她前面的冯媛。
宗室的王爷挨个敬完酒,便轮到庆帝的妃嫔和子女献礼。
首当其冲的便是太子。
“朕听说太子为朕准备了一份大礼,朕可期盼了许久啊!”
庆帝今日心情好,对谁都是笑嘻嘻的,一番话惹得众人都看向前去。
周贵妃掩着唇笑,“太子向来孝心可嘉,侍亲至诚,给陛下准备的寿礼,自然是鼎鼎好的。”
随着太子的令下,两个小太监将盖着红布的贺礼抬了上来。
“这是何物?”庆帝从皇座上起身,下了九梯台阶来到贺礼面前。
仰齐昭将红布掀开,众人的目光纷纷落在红布之下。
“父皇,这是儿臣亲手雕刻的一统江山玉雕盆景,用了岐山玉石和东海宝石耗时半年雕刻成我们大庆国模型。”
“寓意我大庆朝国土完整,江山稳固。”
整座盆景在殿中珠光的映衬下闪着光。
即便离得较远看不到实物,仍然能看出来是一件宝物。
“好!好!好!国土完整,江山稳固,我大庆朝的江山日后还需要我儿来守护!”
庆帝对眼前的宝石盆景看了又看,此话一出,殿中众人心中皆大惊。
虽然庆帝在各个场合都表现出日后要传位于太子的态度,多次给朝臣强调太子储君的身份。
现如今还特许太子批阅奏章,代持朝政。
可这般明晃晃的当着宗室,后宫和朝臣的面表达出对太子的看重可还是头一次。
历代的皇帝,哪有不忌惮太子的?
可偏的庆帝巴不得早点把这皇位传位给自己的好儿子。
周贵妃坐在上首,身为贵妃特许坐在陛下的身侧。
面上仍带着她那笑容和善的表情。
贤妃惠妃二人对视一眼,默不作语。
二皇子这次为庆帝过寿准备贺礼也是煞费苦心。
他的幕僚征集一百位百岁老人书写的“寿”字,又请了数十位能工巧匠将不同字体的“寿”字雕刻、绣制于屏风上。
为了准备这份寿礼,没少花银子。
“父皇,儿臣...”二皇子向前,太子的人将那江山玉雕盆景抬了下去,按照长幼顺序,该是他献礼。
“灵思,朕听太子说,你也为父皇准备了贺礼,不知是什么?”
庆帝背着手走到三位公主身边。
仰灵思起身行礼,二公主和三公主低下头,恨不得把头埋在座位里。
周贵妃的手搭在铺满软缎的凤椅上,长长的护甲恨不得给木质的椅子划出痕来。
就这般视她的孩儿如无物?!
太后随着庆帝,目光含笑的也看着仰灵思。
心想着陛下对二皇子的嫌弃已经摆在台面上了,那些拥护二皇子和周贵妃的朝臣还看不清形势,一个个往火坑里跳呢。
“父皇,儿臣遥忆幼时所学《孝经》,慈训谆谆如闻在耳。今见圣颜矍铄远胜往昔,天锡纯嘏正符万民之愿。特献手抄金粉《无量寿经》卅卷,伏乞父皇笑纳粗陋,惟愿日月同光,圣寿无极。”
磁青笺泥金小楷,瓷青纸配金粉佛经,梵呗纹锦缎函封装。
仰灵思叩首前额触地微响,锦绣托盘举过眉梢。
三个叩首还未完成便被庆帝亲自向前扶起身来。
“父皇的好女儿,你有心了。”
庆帝心口像是被最柔软的东西轻轻撞了一下,酸涩与温暖交织着蔓延开来,眼眶不由自主地热了。
只觉得胸腔里情绪翻江倒海,万千话语都哽在喉间,最终只化作一声无声的叹息和微微颤抖的嘴角。
众人眼看着庆帝亲自将那最前首的少女扶了起来,万分珍惜般的将那《无量寿经》亲手接过,又交给身边的主管大太监保管。
“适逢长公主回宫,朕心甚悦。”
“王平,宣旨吧。”
王平乃庆帝身边的大太监,一旁侍奉的小太监早有准备般的将一卷明黄色的圣旨捧到大太监面前。
“长公主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