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明带着侍从兴冲冲地回了家,眉宇间带着些许疲惫,他将沾着夜露寒气的袍子脱下,顺手丢给了一旁迎上来的侍女,随口问道:“夫人呢?”
侍女连忙接过官袍,垂眉恭敬道:“夫人正在花厅等候大人……”
还不等回答,花厅那头传来了一声娇俏又有些急切的声音,“大人回来了。”
长孙明循声看去,脸上瞬间挂满了笑容,只见他的夫人郑氏正捧着已经显怀的肚子,脚步略显匆忙,满脸欣喜地从花厅里迎出来。
看她那冒失的样子,长孙明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也顾不上疲倦,连忙快步迎上去,小心地虚扶住她的手臂,语气里满是宠溺与担忧:“慢些慢些!我的好夫人,如今身子重了,万不可再如此行事,若是磕着碰着可怎么是好?”他仔细打量着她的气色,“今日感觉如何?小家伙可还安分?”
郑氏就着他的手站稳,脸上飞起一抹红晕,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妾身这不是听说大人回来了,心里高兴嘛,今日一切都好,就是这孩子夜半踢得厉害了些,想必是知道爹爹夜晚有要事,也跟着挂心呢。”
长孙明闻言,笑意更深,忍不住抬手轻轻抚上她隆起的腹部,隔着衣服他依稀能感受到孩子的悸动,宫中带来的所有紧张与压抑在这一刻悉数被驱散。
“劳夫人挂心了,以后夜晚我值房便让婢子随身入房陪伴,好叫我在宫中能放心些。”他柔声道,搀着她慢慢往花厅里走,“早可用过了?我离宫前用了些点心,倒不甚饿,你若还没用,我陪你再用些。”
“用过了,只是想着大人或许会饿,让小厨房一直温着粥和几样小菜呢。”郑氏温顺地靠着他,轻声细语。
夫妇二人相携走入花厅,晨光熹微,饭菜飘香,一派温馨和睦的景象。
侍女奉上热茶,长孙明呷了一口,舒了口气。
郑氏看着他眉宇间残留的些许倦色,轻声问道:“宫中事务很棘手吗?瞧大人似乎很累。”
长孙明放下茶盏,拍了拍她的手背:“无妨,只是些寻常公务,陛下垂询,不得不谨慎些。”他不欲多谈朝堂风云,尤其是不愿让她孕期还跟着忧心,他看着妻子恬静的侧脸,想起半夜在宫中所经历的一切,他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母亲可有醒来?”长孙明忽然开口,语气格外温和,他想起自家那老母便多了一嘴,想来还未去母亲院里请安。
“婆母今日倒是没有那般早醒,院里的婢子还未来唤我。”她抬筷夹了小菜放入丈夫的碗中,“许是明日要去为璟妃娘娘祈福,这些日子舒心了不少。”
长孙明想起前些日子长孙老夫人确实同他说过这事,认同地点了点头。
“大人不知,方才宫中传了信来,说是璟妃娘娘明日也一同前去大慈恩寺。”郑氏说着倒是想起方才的事情,“这璟妃娘娘人是真好,母我那日听见母亲那般便一直胆战心惊,不想她竟泰然自若亲自蹲下为母亲做一些妾看不懂的手法,妾本想出声打断,但却又不敢惊扰了贵人,没想到婆母居然真的在她手里被救了下来。”她说着满脸庆幸。
长孙明想起大典时曾远远地瞧见过那璟妃娘娘的容颜,倒也确实是为善人,若不是和亲公主,只怕会比贤妃在宫中地位更甚。
“既如此,我明日也一道随你们前去,正好当面再好好谢谢贵人救母之恩。”
郑氏起初面上有些讶然,但很快便笑着点头:“好呀,是该去还愿了,尤其是要好好拜谢菩萨,保佑咱们家孩儿平安出世。”丈夫是为人臣子,例行祈求国泰民安自是必然。
长孙明看着她纯净的笑容,将更深的心思压下,只化作一句:“嗯,保佑所有人都平安。”
-----------------
翌日天气晴好,长孙明告了半日假,陪着郑氏与长孙老夫人一同乘坐马车前往京郊的大慈恩寺,郑氏孕期不宜劳累加上老夫人身体还没有好的利索,马车晃晃悠悠地前行着。
寺内香火鼎盛,古木参天,钟磬悠扬,自有一番庄严静谧的气象。
“你带着阿苑去主殿还原吧,我去偏殿。”付氏捂着帕子咳了一下,说完便带着婢子一同去寻守着长明灯的僧人。
长孙明则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妻子,先去了主殿敬香还愿,又捐了不少香油钱,为未出世的孩子祈福。
待郑氏略显疲态,被侍女扶到禅房稍作休息时,长孙明才对住持方丈看似随意地提起:“听闻我母亲方才在宝刹为宫中一位贵人供奉长明灯,聊表感念之心,不知可否引某前去一看,也好告知内子,让她安心。”
住持方丈自是应允,亲自引他前往供奉长明灯的偏殿,殿内烛光摇曳,檀香袅袅,一排排长明灯如星子般静谧燃烧,每一盏都代表着一份祈愿或念想。
方丈指了其中一盏:“施主,便是这一盏了。”
长孙明凝目看去,那盏灯相较于其他并无特别,灯下的功德牌上并未写明具体名讳,只极简单地写着“长孙氏敬奉,祈佑恩人平安顺遂”。
他的目光在那“恩人”二字上停留片刻,心中了然。
他双手合十,对着长明灯微微躬身,神态虔诚。住持方丈在一旁默念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