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辽总督府的议事厅内,烛火跳跃,映照着满座文武的兴奋脸庞。魏平按剑起身,甲胄碰撞声打破了沉默:“大人整合幽辽,拓地千里,兵甲十万,百姓归心,早已具备开国建制之资!属下等商议,恳请大人进位‘燕公’,以安人心,以慑四方!”
话音刚落,陈默、墨离等核心幕僚齐齐起身,拱手齐呼:“请大人进位燕公!”
议事厅外的廊柱上,新挂的《幽辽舆图》已将辽东、辽西、幽州的疆域连成一片,红色的标注圈出了新开辟的屯田区、工坊群和学宫分舵。经过两年整合,这片土地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 粮仓充盈,火器精良,连曹操派来的密探都在传回的情报中惊叹:“兴元城之盛,不亚于许昌。”
劝进的呼声并非偶然。幽州士族代表张衡已草拟好《劝进表》,细数赵宸 “靖难幽州、融合胡汉、兴农利工” 三大功绩,引经据典论证 “当封燕公,承制封拜” 的合理性;辽西乌桓部首领骨都侯甚至带着部落长老送来的 “玄玉圭”,声称这是草原神山出土的宝物,“非真主不能受之”。
赵宸指尖轻叩案几,目光扫过众人。魏平的急切、陈默的审慎、墨离的期待,甚至角落里记录文书的小吏都难掩激动 —— 在这个乱世,进位公爵意味着迈出了割据一方的关键一步,是对多年功业的最好证明。
“燕公……” 赵宸低声重复着这个称谓,指尖摩挲着案上的青铜镇纸,“诸位可知,当年袁绍据河北四州,为何至死不敢称公?”
议事厅瞬间安静。魏平脱口而出:“袁绍外宽内忌,缺乏魄力!”
“不尽然。” 赵宸摇头,起身走到舆图前,指向中原腹地,“因为许昌有曹操。袁绍若称公,便是公然与朝廷为敌,给了曹操‘奉天子讨不臣’的口实。如今我们的处境,与当年袁绍何异?”
陈默立刻会意:“大人是说,曹操正等着我们称帝建制,好联合诸侯共讨?”
“不仅如此。” 赵宸冷笑,“江东孙权、荆州刘表,甚至益州刘璋,哪个不想借‘讨逆’之名扩张势力?我们若贸然称公,便是将自己推到天下诸侯的对立面。”
他拿起骨都侯送来的玄玉圭,对着烛火细看:“乌桓诸部虽归附,蹋顿的儿子仍在暗中联络草原各部;辽东公孙氏旧部虽蛰伏,私兵未散;就连我们提拔的新官中,也不乏曹操安插的眼线。此时称公,看似荣耀,实则可能引爆潜藏的危机。”
墨离忍不住道:“可我们已具备实力!五万突火铳兵,三十门佛郎机炮,足以抵御曹操的进攻。”
“实力?” 赵宸将玉圭重重放在案上,“曹操刚平定袁谭残部,河北精锐可调之兵不下二十万;他的工匠虽造不出佛郎机铳,却已仿制出‘霹雳车’(改良投石机),射程不亚于我们的早期火炮。若战事一开,幽辽的商路被断,屯田区遭袭,我们能支撑多久?”
一连串的反问让议事厅内的热度渐渐冷却。魏平低头道:“属下只虑其表,未思其里。”
赵宸走到张衡草拟的《劝进表》前,拿起朱笔圈出 “承制封拜” 四字:“这四个字,便是取祸之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忌他人染指‘封拜’之权。我们若真敢自行任命官员,他立刻会以‘僭越’为名出兵。”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下来:“但诸位的心意,我领了。幽辽的确需要更稳固的建制,只是时机未到。”
三日后,赵宸在蓟城校场召开军民大会,当众宣布三项决定:
暂不进位公爵,仍以 “大汉骠骑大将军、幽辽总督” 之名统辖三地,所有公文仍用汉献帝年号 “建安”。
设立 “幽辽议事会”,由幽州士族、辽西胡部、辽东新贵各选代表组成,共同商议政务,凡涉及土地、赋税、军事的重大决策,需经议事会半数以上同意方可推行。
铸造 “骠骑大将军印”,取代此前的 “兴元都尉印”,但印文仍刻 “汉” 字,以示 “虽处边地,不忘朝廷”。
消息传出,各方反应各异:
曹操在许昌收到密报,将《劝进表》的抄本扔在地上,对荀彧笑道:“赵宸倒是比袁绍聪明,知道藏锋。” 随即下令撤回部分边境驻军,暂缓对幽辽的贸易封锁。
蹋顿的儿子本已联合三部落准备起事,见赵宸未称公,犹豫再三,最终解散了部众 —— 他担心师出无名,难以号召草原各部。
蓟城百姓却更安心了。小商贩王二对邻居说:“大将军不称王,说明心里还有朝廷,咱们做生意也踏实。”
赵宸并未完全否定建制的必要性。他让墨离牵头,在格物院设立 “典章局”,参照汉制和兴元城旧例,修订《幽辽律》,对税收、兵役、司法做出更细致的规定;又命陈默统计三地资源,制定 “五年规划”,明确铁矿开采、火器生产、农田扩张的具体目标。
这日,骨都侯入宫求见,不解地问:“大人为何不接受燕公之位?草原的雄鹰,就该站在最高的山巅。”
赵宸指着窗外正在建造的水力锻锤工坊:“雄鹰展翅前,先要磨利爪。等我们的佛郎机炮能打到五十丈外,等我们的商队能抵达江东、益州,等幽辽的百姓提起‘兴元’二字,比提起‘大汉’更自豪时,何愁没有称公之日?”
骨都侯似懂非懂,却被赵宸眼中的沉静打动,躬身道:“我明白了,大人是在等风来。”
“不。” 赵宸摇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我们是在造风。”
议事厅的烛火依旧明亮,只是不再映照劝进的喧嚣。赵宸铺开新绘制的海图,指尖落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港口 —— 那里,三艘配备了火炮的新式海船正在下水,即将开启前往江东的秘密航程。
他知道,韬光养晦不是退缩,而是积蓄力量的智慧。当幽辽的铁器、棉布、火器通过商路渗透到天下各处,当 “格物之术” 培养出的人才遍布各州,即便不称公,兴元城的影响力也已无人能挡。
夜色渐深,典章局的灯火亮至天明。修订《幽辽律》的书生们或许不会想到,他们笔下的每一条条文,都在为未来的 “燕公国” 铺设基石 —— 只是这基石,要打得比任何时候都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