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方远程输出者抬起手臂的瞬间,沈逸的视线立刻锁定了他的准星轨迹。
那微小的偏移再次出现,比前两次更明显。准星刚抬到目标点,就向下压了不到半度,接着猛地拉回。这个动作只持续了零点两秒,但已经被沈逸完整捕捉。
他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划两下,调出“天选系统”的行为分析模块。数据流迅速加载,屏幕上跳出一串动态曲线——施法频率、反应延迟、肌肉震颤指数全部被标记出来。系统开始比对过去三分钟内的所有技能释放记录。
结果显示,对方每连续使用三次技能后,第四次必定出现瞄准偏差。偏差角度稳定在0.4度左右,恢复时间平均为0.18秒。这种规律性不是偶然,而是精神负荷累积到临界点的表现。
沈逸没有立即下令。他知道现在还不能动。
他轻轻敲击操作台边缘,启动“碎片化数据整合”功能。系统将敌方远程角色的所有动作拆解成帧级单位,重新拼接成一张热力图。图中清晰显示出,从比赛进入第三分钟后,对方的反应速度就开始缓慢下降,尤其是技能衔接时的判断时间越来越长。
“确认了。”他在心里说。
这不是疲劳,是操作系统的惯性衰退。长时间高强度对抗让对手的大脑无法维持精准控制,哪怕他自己都没意识到问题已经出现。
沈逸闭眼接入系统,发出指令:“标记目标,阶段性能衰减,建议优先打击。”
系统弹出确认提示。弱点正式录入战术数据库。
他睁开眼,指尖滑动,在加密语音频道中只对林悦说话:“左中轴线,三秒一次微偏,你看准星。”
林悦正守在右侧掩体后,听到消息立刻调整视角,放大画面中心区域。她盯着敌方远程角色的手部动作和技能光效之间的间隔,几秒后低声回应:“有抖!像手抖……但藏得很深。”
沈逸点头。二次验证完成。
他随即扩大通信范围,声音平稳地通报全队:“敌远程进入疲劳期,每次第四次施法有短暂失控,我们等机会。”
频道里安静了一瞬。没有人提问,也没有人质疑。星语和小舟虽然没出声,但站位已经开始微调。林悦则悄悄向前移动半个身位,靠近中场交叉口。
沈逸知道他们听懂了。
这不是普通的失误,而是一个隐藏在正常操作下的结构性漏洞。只要抓住时机,就能打出致命一击。
但他也清楚,不能急。一旦进攻节奏被打乱,敌人就会警觉,甚至可能故意伪装破绽来诱捕他们。
他站在战场后方,夜莺的法杖垂在地上,银色锁链贴着地面微微震动。他的呼吸很稳,手指悬在技能栏上方,随时准备响应突发情况。
敌方三人仍在推进,阵型紧凑,走位谨慎。他们的远程输出者又释放了一轮技能,命中掩体边缘,炸起一片尘土。这次施法依旧出现了偏移,只是幅度更小了些,像是在努力控制。
“他在强撑。”沈逸判断。
这种强行压制本能反应的行为只会加速消耗精力。再过一轮,破绽会更大。
他没有继续发令,而是切换到内部讨论模式,向队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打这个点,需要什么样的配合?”
这是第一次,他没有直接下达命令。
林悦几乎是立刻回应:“可以用假突吸引他交技能,等他累的时候再真冲。”
沈逸不动声色,但心里认可这个思路。林悦平时操作不算顶尖,但她对战场节奏的感知一直很准。
“还有别的想法吗?”他追问。
小舟低声道:“我可以提前展开护盾反推,制造视野遮挡,让他误判距离。”
星语补充:“我从侧后绕,等他技能空窗直接近身压制。”
三个方案都可行。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主动思考,而不是等待指令。
沈逸终于开口:“按计划来。林悦负责引诱,小舟提供掩护,星语找切入时机。我控场,等信号行动。”
他话音刚落,敌方远程角色又一次抬手施法。
准星刚起,偏移再现。
沈逸眼神一凝,立刻在系统中调取倒计时。对方主控技能冷却还剩四秒,下一个施法周期即将开始。
他低声说:“准备,下一轮就是机会。”
林悦缓缓举起武器,身体前倾,做出要突进的姿态。但她没有真正出手,只是保持威胁状态。小舟的护盾开始充能,能量条稳步上升。星语已悄然绕向敌方右后侧,脚步放得极轻。
敌方队伍似乎察觉到了压力,阵型略微收缩。他们的近战角色往前压了一步,试图封锁林悦的路线。
可就在这一刻,沈逸发现新的变化。
敌方远程输出者的左手轻微抽动了一下,指尖在操作板上滑出一道残影。这不是技能动作,更像是肌肉不受控的痉挛。
“不止是瞄准问题。”沈逸意识到,“他的神经协调也开始失衡了。”
这意味着,对方不仅会出现技术性失误,连基本的操作稳定性都在瓦解。
他迅速更新战术预案,在队频中更新指令:“目标状态恶化,攻击窗口缩短,我们必须更快出手。”
林悦点头,立刻调整站姿,双刃微扬。小舟的护盾完全展开,形成一道弧形屏障。星语已经到位,隐身技能进入最后三秒倒计时。
全场气氛紧绷。
敌方远程角色再次蓄力,技能光效在手中凝聚。
沈逸盯着屏幕,手指悬在发动键上方。
下一秒,技能释放。
准星刚抬,偏移出现。
沈逸按下信号键。
“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