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的手指停在通讯键上方,没有按下。他盯着终端屏幕上那条被拦截的异常数据包记录,时间戳清晰显示为装备更新完成后的第四十三秒。这个时间点太接近了,不可能是巧合。
他收回手,转而调出“天选系统”的情报网络模块。界面跳转,一串加密代码迅速生成,模拟成普通训练流量,悄然接入公共服务器日志池。他的目的很明确——查清这股外来的信号是否与对手有关。
三分钟后,系统标记出一条隐藏日志。目标战队在两小时前进入封闭服务器,进行了长达四十分钟的秘密演练。地图正是决赛预设场地,战术组合频繁切换,节奏远超以往公开比赛的表现。最关键的是,这场演练未登记备案,属于完全封闭的操作。
沈逸眼神微凝。对方已经开始变招了。
他立即启动策略模拟空间,将新获取的数据输入系统。百万次推演在虚拟沙盘中展开,结合地形结构、技能冷却和队员行为偏好,最终锁定三种高概率战术模型:双线穿插、静默包抄、爆发压制。其中,“静默包抄”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在无语音通信状态下,依靠震动和光效传递指令,提前埋伏并切断对手退路。而他们刚刚优化的“静默反击模式”,正是依赖同样的低信号交互机制。一旦双方同时启用类似系统,谁先一步完成部署,谁就掌握主动权。
根据推演结果,对方两名核心成员在静默状态下的位移启动时间比常规快了0.8秒。这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他们会比己方更早触发行动节点。这不是简单的反应速度问题,而是整套节奏控制权的争夺。
沈逸关闭模拟界面,打开加密频道,向林悦和小舟发送消息:“有新动态,五分钟内主控室集合。”
五分钟后,两人先后抵达。林悦刚做完体能恢复训练,额角还带着汗意,坐下时顺手擦了把脸。小舟站在她旁边,没说话,只是看了眼沈逸面前的屏幕。
“刚才发现对手进行了一场秘密演练。”沈逸直接切入主题,调出推演中最关键的一帧画面,“他们在静默环境下提前启动了包抄动作,比我们目前的响应速度快不到一秒。”
林悦皱眉:“但我们刚改完装备配置,就是为了适应静默作战,现在又要调整?”
“不是推翻,是微调。”沈逸指着屏幕上的时间节点,“他们的节奏变了,我们的启动条件也得加一层判断依据。原来的‘信号中断+能量波动’作为触发条件,容易被诱导。我建议增加环境光效变化判定,只有三项同时满足才激活静默反击。”
小舟点头:“可以。另外,我的护盾预警已经有边缘闪烁功能,我可以再加一个震动频率差异提示。比如左侧受压是短震两次,右侧是长震一次,这样即使看不到光,也能靠手感分辨方向。”
“行。”沈逸当场修改设定,将新的信号编码序列写入备用方案库,并同步到三人终端。这套备用编码只在极端干扰下启用,平时不会激活,避免混淆主系统逻辑。
林悦重新看了一遍自己的任务模块,确认新增判定条件后点头:“没问题,我能跟上。”
沈逸又调出团队协同监控面板,检查所有参数是否匹配最新策略。法袍的能量接收优先级已提升,护盾发生器的被动预警响应延迟降至最低,他自己终端的震动编码也完成了唯一性校验。
一切就绪。
他关闭策略文档,屏幕回归主界面。训练基地内依旧安静,设备运行声稳定而规律。但他知道,外面的局势已经不同了。
对手不再沿用旧套路,而是选择在暗处测试新战术。这说明他们意识到了原有打法已被研究透彻,开始寻求突破。而这次数据包的试探性接入,极有可能是对方在确认他们是否察觉异常。
这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信息战的开端。
沈逸没有放松警惕。他重新开启“潜力挖掘预警”功能,设置对手战队常用频段为持续监测目标。只要对方再次接入任何相关服务器,系统会在第一时间发出提示。
同时,他在本地日志中建立了一个新的追踪标签:“战术变动_持续观察”。每小时自动抓取一次公共训练区的活动记录,筛选异常组合与高频词组,确保不会再遗漏类似线索。
林悦站起身,准备返回个人终端做最后调试。临走前她问了一句:“我们要不要也安排一次封闭演练?试试新配置?”
“不用。”沈逸回答,“现在暴露新节奏,反而会让对方拿到样本。我们等决赛开场那一刻再亮底牌。”
小舟嗯了一声,转身离开。门合上前,他留下一句话:“保持频道畅通就行。”
房间里只剩下沈逸一个人。他没有动,视线落在对手训练日志的最后一行记录上。时间定格在两小时前,但对方的下一步动作尚未显现。
他调出通讯列表,找到之前保存的非标准数据包样本,再次比对来源路径。跳转节点太多,真实位置无法定位。但他注意到一个细节——那次接入虽然短暂,却恰好避开了系统自检周期的高峰时段,像是精准计算过防御间隙。
这不是随机试探。
他把这条信息拖进加密文件夹,和之前的“赛前干扰_初现”归为一类。然后打开团队监控面板,确认林悦和小舟的终端均处于在线状态,装备运行正常,策略版本一致。
他轻敲键盘,发送一条群发指令:【所有备用方案锁定,等待最终确认信号】。
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下午四点十七分。距离决赛开始还有整整二十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