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的《六国论》珠玉在前,萧凌云你还不认输,难道是想当着天下学子之面自取其辱吗?”
萧天赐高昂着头颅,眼神中满是轻蔑与不屑,嘲讽道。
场中的考生也暗暗点头,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小侯爷妙笔生花,这《六国论》简直可为经世之道,萧凌云这次恐怕是在劫难逃,注定要败了。”
“那是自然!小侯爷得天独厚,自幼便饱读诗书,接受名师教诲。而萧凌云呢,不过是刚刚出狱几天的草民罢了。”
“不错!虽说二人同为儒道修身境,但这底蕴和才华,可有着云泥之别啊!”
“日后若能成为小侯爷的门生,得到他的指点,那将是我毕生之幸啊!”
……
主持监考的方孝存,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他凑近萧凌云,压低声音问道:“可有把握?”
他深知此次复试对萧凌云的重要性,也明白萧天赐的《六国论》确实颇具水准。
萧凌云神色镇定,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穷兵黩武之论,不过是纸上谈兵,我并不放在眼里。”
他的声音虽不大,却透着一股坚定与从容。
方孝存闻言,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随后,他挺直身躯,高声宣布道:“萧凌云,上前诵读策论。”
萧凌云迈着沉稳的步伐,缓步上前。
就在这时,他识海之中的丹书铁券微微震动,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蔓延开来。
只见他周身萦绕起象征文运之光的金色光点,那些光点如同点点繁星,在他脚下铺出一道璀璨夺目的光带,一直延伸到他站立的地方。
这奇异的光景,让一众先前看不起萧凌云的考生们顿时瞠目结舌。
“他……他究竟写出了什么文章?!”
一个考生惊讶得合不拢嘴,满脸的难以置信。
“尚未诵读,就有天地文运为其铺路,这般文章该是何等惊世骇俗之作!难道他真的能超越小侯爷?”
另一个考生眼中满是震惊与疑惑,忍不住喃喃自语。
萧天赐心中涌起一股不甘和嫉妒,他咬着牙,恨恨地开口:
“哼,只知道弄些花里胡哨的名堂,弄虚作假罢了,一切还要看真本事,等他读完就知道高下了。”
“此篇名为——《治国策》!”
萧凌云开口,声音清越响亮,如同击磬之声,在广场上回荡。
“王朝兴衰更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然兴衰之根本,不在兵强马壮,不在疆域辽阔,而在民心向背。”
话音未落,原本晴朗无云的天空突然掠过一道青虹。
那青虹如同一把利刃,瞬间划破长空。
紧接着,天空竟泛起层层祥云,如同一幅被巨手缓缓铺开的锦缎,边缘处鎏金溢彩,如梦如幻。
主考官看得有些失神,眼睛瞪得老大,怔怔地出言:
“首句便引来文脉祥云,如此景象,当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另一位考官则满脸震惊的看向萧凌云说道:“他口中所说的民心向背,莫非才是真正国之根基所在?!若不是如此,又何以引发如此震撼的文脉异象。”
萧凌云挥毫展卷,那策论上的字迹竟如活物般游走,仿佛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第一策:治国之道,首在富民。”
“今玄胤之民,困于苛捐杂税久矣。春耕之时,官家催粮如虎,百姓们战战兢兢,唯恐稍有迟缓便遭严惩。”
“秋收之后,却落得个十室九空,一年的辛苦劳作付诸东流。若能三年内祛除杂税,五年内裁撤无由之捐,则可使百姓家有蓄粮之仓,身有蔽体之衣,安居乐业。”
此言一出,观礼的百官们无不暗暗点头,尤以户部的官员最为激动。
一位户部官员忍不住拍手称赞:“此举甚妙,此计甚好啊!这简直是对症下药,切中时弊。若真能如此,百姓负担大减,国家根基也将更加稳固。”
“若以此推广到玄胤百城,则天下再无饥荒之祸也!实乃造福社稷之良策啊!”另一位官员也跟着附和道,脸上满是兴奋之色。
除了百官激动之外,周围温泉广场外的百姓们更是闻之落泪。
人群中,一位老妇人拄着拐杖,身形佝偻,浑浊的眼中满是泪水,她颤抖着声音说道:
“老朽一家五口,去年收的粟米全被征走,小孙子饿得实在没办法,只能啃树皮,吃观音土,最后腹胀难解,无药可医,活活痛死……”
“那情景,现在想起来都心如刀绞啊!若能如萧公子所言,我一家老小就能活下来了。”
说着,她用那满是皱纹的手擦了擦眼泪,眼巴巴的看向萧凌云。
萧天赐脸色铁青,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阴沉的仿佛能够滴出水来。
他手中的《六国论》被攥得褶皱不堪,仿佛那纸张成了他发泄怒火的对象。
他强撑着冷笑道:“妇人之仁!不征大税,何以强兵?若无强兵,何以护家国?!简直是满纸荒唐,不知所谓!”
萧凌云缓缓抬眸,目光如剑般扫过萧天赐,那眼神仿佛能洞察他内心的虚弱。
继而,他再次开口,声音坚定有力,掷地有声。
“兵者,国之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然养兵之道,亦在养民。若民不聊生,纵有雄师百万,不过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他顿了顿,只见那策论上竟然浮现出耕牛犁田、孩童读书的幻象。
那幻象栩栩如生,耕牛在田间辛勤劳作,孩童们在学堂里朗朗读书,一片祥和安宁的盛世景象。
“第二策:屯兵围田。”
“当兴屯田之制,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既减百姓赋税之负,又增边疆守备之力。此乃民富国强之根本。”
两策既出,文曲广场上空的祥云已汇聚成层层叠叠的书卷形状。
天际之上,隐约传来阵阵圣人之音,悠扬而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圣贤讲学的场景之中。
这一幕连方孝存都忍不住站起身来。
他满眼激动的望着天空中的文脉异象,感慨万千。
“天地有感,文脉显圣。萧凌云此策当有千秋之功也!如此才华,如此见识,实乃我玄胤之幸啊!”
“第三策:重教化,开民智。”
萧凌云继续道,声音中带着一些悲天悯人的味道。
“今玄胤境内,识字者十无一二,愚民政策虽便管理,却断了王朝根基。”
“应于各州县广设义学,凡适龄孩童,无论贵贱,皆可入学。十年之后,必见栋梁之材辈出。”
考场之外,一群衣着破旧的书生相拥而泣。
其中一人高举双手,涕泪横流:“我等寒门贱民,纵有报国之志,却苦无经书教义指导,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若真能开义学,让我们有机会学习知识,我等定当誓死报国!”
萧凌云这一策,便是为天下寒士大开方便之门。
如同一枚火种落下,瞬间烧沸他们早已冷却的热血,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萧天赐没来由地感到一阵窒息,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掐住了他的喉咙。
他引以为傲的《六国论》此刻在萧凌云的策论面前,竟显得如此单薄。
他很想再度反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被如潮的民意淹没。
周围百姓和官员们对萧凌云策论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如同汹涌的浪潮,将他的声音彻底吞噬。
此时,萧凌云四周,又一朵朵金色莲花绽放,悬浮于半空之中。
那莲花晶莹剔透,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带着神圣的气息。
“舌绽金莲……这是传闻中昔年圣人年轻时与人论经方有的场面啊!萧凌云有儒圣之资!”
诸多文脉弟子无不激动落泪,他们看着萧凌云的目光满是崇敬,竟有一股顶礼膜拜的冲动。
“第四策:纳民意,通上下之情。”
“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广开言路,于各州县闹市设公箱,百姓可匿名投书,直陈民间利弊、官员善恶。”
“如此上下之情相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萧凌云四策讲完,将手中策论高高举起。
刹那间,识海之中丹书铁券剧烈震荡,仿佛感受到了这篇策论的强大力量。
霎时间,四野八方有浩荡文运,滚滚而至。
那文运如同一股无形的洪流,向着萧凌云汇聚而来,场面震撼至极。
“以民为本,方乃治国之核心。唯有百姓富足、智识开启、律法公平、仁爱盛行、民意畅通,国家方能兴盛不衰。”
萧凌云诵读完毕,四周陷入了一片沉寂,所有人都还沉浸在他那震撼人心的策论之中久久无法自拔。
随后,不知是谁率先反应过来,如雷般的欢呼声骤然响起。
无论是平头百姓,亦或是观礼百官,无不被他的《治国策》所打动,心生向往。
“好好好!这篇《治国策》字字叩击民心,句句切中时弊,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此等策论,方为文试甲等第一,众考官可有异议?”
方孝存心中宽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出言看向一众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