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到建安饷杖诗
任昉
故人有所赠,称以冒霜筠。
定是湘妃泪,潜洒遂邻彬。
扶危复防咽,事归薄暮人。
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复资后坐彦,候余方欠伸。
献君千里笑,纾我百忧嚬。
坐适虽有器,卧游苦无津。
何由乘此竹,直见平生亲。
……
赏析:
任昉的这首诗围绕友人赠送竹杖展开,通过对竹杖的描述及自身感受的抒发,展现对友人关怀的感激,同时融入对时光、人生的感慨。
一、开篇点明馈赠及竹杖特质
“故人有所赠,称以冒霜筠”,诗的开头便点明友人赠送竹杖,且提及此竹杖乃经霜之竹所制。“冒霜筠”突出竹杖材质坚韧,历经霜寒,暗示友人所赠并非普通物件,而是蕴含深意,象征坚韧品质,为下文对竹杖意义及自身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二、联想竹杖来历,增添文化底蕴
“定是湘妃泪,潜洒遂邻彬”,诗人由竹杖联想到湘妃泪的典故。传说中湘妃泪洒竹子形成斑竹,诗人猜测此竹杖或许沾染湘妃之泪,赋予竹杖神秘浪漫色彩,增添文化内涵,也表明竹杖珍贵非凡,侧面反映对友人馈赠的重视。
三、阐述竹杖实用价值与自身感慨
“扶危复防咽,事归薄暮人”,写出竹杖对诗人的实用之处。“扶危”表明可助行走不便时支撑身体,“防咽”可能指其可作警醒之物。“薄暮人”指代暮年之人,诗人感慨竹杖对暮年自己意义重大,暗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渐弱,更需外物辅助,流露出对时光流逝、身体渐衰的无奈。
四、感激友人尊老之情
“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尚齿”体现友人尊重老人,“杖乡辰”指老人拄杖可在乡里行走的年纪。诗人感激友人念及自己年老,借赠竹杖表达敬重,体现两人深厚情谊,友人关怀细致入微,令诗人感动。
五、描述竹杖用途及带来的欢乐
“复资后坐彦,候余方欠伸”,写竹杖不仅供诗人使用,还可为座中晚辈所用,“候余方欠伸”描绘众人等待诗人起身活动,竹杖成为众人生活关联之物,增添温馨氛围。“献君千里笑,纾我百忧嚬”,友人赠杖如同送来千里之外的欢笑,让诗人舒展因忧愁紧锁的眉头,表明馈赠给诗人带来愉悦,排解诸多烦恼。
六、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期望
“坐适虽有器,卧游苦无津”,诗人坐着时有竹杖相伴舒适,但躺卧时无法如出游般与友人相聚交流,仍觉遗憾。“何由乘此竹,直见平生亲”,诗人渴望借助竹杖,像能跨越距离直接见到老友,将对友人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以竹杖为纽带,传达对友人深深眷恋。
七、艺术特色
1. 用典巧妙:湘妃泪典故运用自然,增添诗意与文化深度,丰富竹杖象征意义。
2. 情感细腻:从对竹杖来历猜测到实用感慨,再到对友人感激与思念,情感丰富且细腻,真实动人。
3. 以物传情:竹杖贯穿全诗,成为情感寄托,借其描述将对友人复杂情感生动展现。
……
解析:
1. 故人有所赠,称以冒霜筠:
- 解析:开篇即点明友人送来一份珍贵的礼物——竹杖。“称以冒霜筠”表明友人提及,这竹杖是以经历过霜寒的竹子制成。“冒霜”二字,突出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在霜寒中坚韧生长,暗示竹杖材质优良,富有韧性,也从侧面反映出友人所赠之物并非寻常,蕴含着对诗人的特殊情谊与关怀,同时为竹杖赋予了坚韧品质的象征意义,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2. 定是湘妃泪,潜洒遂邻彬:
- 解析:诗人由眼前的竹杖,展开丰富联想,联想到了湘妃泪的传说。传说舜帝南巡驾崩,娥皇、女英二妃伤心痛哭,泪水洒在竹子上,形成斑竹。诗人猜测这根竹杖或许也沾染了湘妃的泪水,仿佛那些泪水悄然洒落在竹子上,使得竹子呈现出这般独特的模样。“遂邻彬”描绘竹杖纹理或许与斑竹相近,更增添了竹杖的神秘与浪漫色彩。这一联想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竹杖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典故,也进一步凸显了竹杖的珍贵与非凡,体现诗人对友人馈赠的珍视。
3. 扶危复防咽,事归薄暮人:
- 解析:此句阐述竹杖对于诗人的实用价值。“扶危”明确指出竹杖可在诗人行走时提供支撑,帮助他应对身体的不便,尤其是在年事渐高,身体状况不佳时,竹杖成为其行走的依靠,维持身体平衡,防止摔倒。“防咽”含义较隐晦,可能指竹杖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警醒作用,比如提醒诗人行路注意安全,避免意外发生。“薄暮人”指代暮年的诗人自己,表达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诸多事情变得力不从心,竹杖对于暮年的自己而言,意义重大,不可或缺。此句在感慨竹杖实用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身体渐衰的无奈之情。
4. 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 解析:“劳”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友人费心赠送竹杖,这份心意让诗人感动。“尚齿”体现了友人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古人重视尊老,以年龄为尊,友人通过赠送竹杖,表达对诗人年高的敬重。“矜”有怜惜、重视之意,“杖乡辰”指老人到了可以拄杖在乡里行走的年纪,通常指六十岁。友人珍视诗人的暮年时光,借赠送竹杖表达对诗人的关怀与祝福,体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友人对诗人的关怀细致入微,令诗人倍感温暖。
5. 复资后坐彦,候余方欠伸:
- 解析:“复资”表明竹杖不仅对诗人自身有用,还能为“后坐彦”提供帮助。“后坐彦”指代在座的晚辈才俊,竹杖除了辅助诗人行动,还可在晚辈需要时发挥作用,比如作为支撑工具或在特定场合作为一种辅助物品。“候余方欠伸”描绘出一种场景,众人围坐,等待诗人起身活动(欠伸即起身伸懒腰,代表日常活动),竹杖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维系众人与诗人之间的一个纽带,体现出竹杖在生活中的实用普遍性,也营造出一种温馨、融洽的氛围,暗示着友人赠送的竹杖不仅是一件实用物品,还增进了人际间的互动与联系。
6. 献君千里笑,纾我百忧嚬:
- 解析:诗人认为友人从远方送来的竹杖,如同带来了千里之外的欢笑。“献君千里笑”形象地表达出友人馈赠所蕴含的喜悦之情跨越距离传递到诗人心中,让诗人感受到友人的关怀与温暖,仿佛友人就在眼前,带着笑意将竹杖赠予。“纾我百忧嚬”则表明这份馈赠对诗人有着重要的情感慰藉作用,“纾”即缓解、解除,“百忧嚬”指诗人平日里因各种琐事而紧锁眉头,忧愁不已。而友人的这份礼物成功地化解了诗人的忧愁,让他舒展了紧皱的眉头,心情变得愉悦。此句生动地描绘出竹杖在情感层面给诗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凸显了友人馈赠的珍贵意义,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情谊表达。
7. 坐适虽有器,卧游苦无津:
- 解析:“坐适虽有器”,这里的“器”指友人赠送的竹杖,表明诗人在坐着的时候,竹杖能为他提供舒适与便利,让他可以依靠竹杖调整坐姿,或者在起身时借助竹杖之力,体现竹杖在日常生活中对诗人坐立行为的辅助作用。然而,“卧游苦无津”则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的遗憾。“卧游”原指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览,此处可理解为诗人躺在床上时,虽然有竹杖相伴,但却无法像出游时那样与友人相聚交流,仿佛缺少了某种连接彼此的途径。“苦无津”的“津”可理解为渡口、途径,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卧榻之际,因不能与友人直接相见而产生的苦闷之情,即使有竹杖这一珍贵礼物,也难以填补心中对友人的思念空缺。
8. 何由乘此竹,直见平生亲:
- 解析:此句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诗人面对友人赠送的竹杖,内心充满渴望,“何由”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期盼与无奈交织的情绪,他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借助这根竹杖,“乘”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希望如同驾驭某种工具一般,通过竹杖跨越空间距离。“直见平生亲”明确道出诗人的心愿,即能够直接见到平生挚友,将竹杖视为连接自己与友人的神奇纽带,渴望它能实现自己与友人相见的愿望。这种想象大胆而真挚,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眷恋之情,以竹杖为情感寄托,展现出两人之间深厚而浓烈的情谊。
……
句译:
1. 故人有所赠,称以冒霜筠:老友赠送我一物,说是经霜竹子制成。
2. 定是湘妃泪,潜洒遂邻彬:想来定是湘妃泪,悄然洒落让竹身似有斑纹。
3. 扶危复防咽,事归薄暮人:它能助我稳住身形,或许还能警醒,对暮年的我很是有用。
4. 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多谢你尊老的心意,看重我这该拄杖的年纪。
5. 复资后坐彦,候余方欠伸:也可供座中晚辈使用,大家等着我起身活动。
6. 献君千里笑,纾我百忧嚬:你从远方赠礼带来欢笑,为我排解诸多忧愁。
7. 坐适虽有器,卧游苦无津:坐着时有这竹杖相伴舒适,躺卧时却难与你交流。
8. 何由乘此竹,直见平生亲:怎样借助这竹杖,直接见到老友你呢?
……
全译:
老友送我一件礼物,说是用经霜的竹子做成的竹杖。
我想这竹杖上的斑纹定是湘妃的泪水,悄悄洒落在上面,让竹子呈现出类似斑竹的纹理。
这竹杖可以帮我在行走时稳住身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警醒我,对我这暮年之人来说很有用处。
多谢你有尊老的心意,看重我这到了该拄杖的年纪。
这竹杖也可供座中的晚辈才俊使用,当我起身活动时,它也能发挥作用。
你从远方赠来的礼物带来了欢笑,为我排解了诸多忧愁。
坐着的时候有这竹杖相伴很舒适,可是躺卧的时候,却难以借助它与你交流。
怎样才能凭借这根竹杖,直接见到我平生的好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