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
谢朓
山中上芳月,故人清樽赏。
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
花枝聚如雪,芜丝散犹网。
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封壤。
……
赏析:
《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是谢朓与友人江水曹于干滨游玩时所作,描绘了春日干滨的美景,表达了与友人同游的欢乐及对友情的珍视。
一、开篇点明同游之乐
“山中上芳月,故人清樽赏”,首句点明时间为山中花开正盛的美好月份,“上芳月”描绘出春日繁花似锦、芬芳馥郁的景象。此时,诗人与“故人”一同以“清樽”共赏美景。“清樽”不仅指美酒,更营造出一种高雅、闲适的氛围,体现出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愉悦,为全诗奠定了欢快、惬意的基调,传达出与老友共度美好时光的悠然自得。
二、中间四句绘景如画
1. 远景勾勒:“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描绘出远处山峦层叠,呈现出百重翠色,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山水远景图。“翠百重”形象地展现出山峦的葱茏与层次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同时,曲折的江水回环流淌,“回流”描绘出水流的动态美,而“映千丈”则夸张地写出江水清澈,能倒映出千丈之景,山水相映,动静结合,营造出开阔、清幽的意境。
2. 近景工笔:“花枝聚如雪,芜丝散犹网”,诗人将视角拉近,聚焦于近处的花草。枝头的花朵簇拥在一起,洁白如雪,生动地描绘出花朵的繁茂与洁白。“聚如雪”运用比喻手法,使花朵的形象更加鲜明。“芜丝”指丛生的杂草,它们四处蔓延,犹如散开的罗网,“散犹网”细腻地刻画了杂草的形态。这两句从视觉角度,一写花之洁白繁茂,一写草之蔓延丛生,远近结合,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展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三、结尾抒情深化主旨
“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封壤”,诗人在前文描绘完同游美景后,笔锋一转,想到未来可能的分别。即便日后分隔两地,“异封壤”即身处不同地方,但只要彼此心中“能相思”,便无需嗟叹。此句由景入情,升华了诗歌主题,强调了友情的真挚与深厚,表达出诗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即空间的距离无法阻隔心灵的相通,体现出诗人对这份友情的珍视。
四、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诗歌前半部分着重写景,通过描绘春日山中、干滨的美景,营造出欢快的氛围;后半部分自然抒情,表达对友情的看法。景为情做铺垫,情因景而更显真挚,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 远近结合与细腻描写:在写景方面,既有“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的远景勾勒,展现山水的壮阔;又有“花枝聚如雪,芜丝散犹网”的近景工笔,刻画花草的细致形态,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宛如一幅生动的春日山水画卷。
3. 语言清新自然:谢朓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景物、抒发情感,无过多雕琢痕迹。如“花枝聚如雪,芜丝散犹网”,用质朴的文字将花朵与杂草的形态生动展现,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体现了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
解析:
1. 山中上芳月,故人清樽赏
- 解析: “山中”点明了地点,是在清幽的山林之中。“上芳月”指的是山中花草繁盛、芬芳四溢的美好月份,通常可理解为春天。这个表述生动地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香气的环境氛围。“故人”即老朋友,表明诗人是与相知相熟的友人一同出游。“清樽赏”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手持清酒,一同欣赏山中美景的画面。“清樽”(清澈的酒杯,代指美酒)不仅增添了雅趣,也体现出二人相聚时闲适、愉悦的心境。此句开篇点题,奠定了全诗轻松、欢快的情感基调,展现出诗人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惬意。
2. 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
- 解析: “远山翠百重”从视觉角度描绘远景,诗人极目远眺,看到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呈现出百重翠绿之色。“翠百重”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出山峦的葱郁繁茂,层次丰富,仿佛一幅展开的青绿山水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壮阔之美。“回流映千丈”则描写眼前的江水,“回流”描绘出江水曲折回环流淌的动态之美,说明此处水流并非一马平川地直下,而是蜿蜒有致。“映千丈”进一步夸张地写出江水的清澈程度,仿佛能倒映出千丈之遥的景物,江水与青山相互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开阔、清幽的山水画面,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 花枝聚如雪,芜丝散犹网
- 解析:这两句聚焦于近景描写。“花枝聚如雪”,诗人细致地刻画了枝头花朵的形态,花朵簇拥在一起,洁白似雪。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密集的花枝比作雪,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花朵的繁盛与洁白,让人联想到花开满树、洁白无瑕的美丽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芜丝散犹网”描写丛生的杂草,“芜丝”指杂乱的草茎,它们四处蔓延开来,如同散开的罗网。“散犹网”逼真地描绘出杂草肆意生长、纵横交错的状态,虽然是写杂草,却也展现出大自然中万物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与上句描绘的花朵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近景图。
4. 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封壤
- 解析: “别后能相思”笔锋一转,从眼前的美景过渡到对未来可能分别的思考。诗人想到,在这次欢乐的同游之后,终有分别的时刻,但只要彼此在分别之后能够相互思念,情谊不减。“相思”一词强调了诗人对这份友情的珍视,体现出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何嗟异封壤”则进一步深化这种情感,“嗟”表示叹息,“异封壤”指身处不同的地域。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有彼此,即便将来分隔两地,又何必为地域的差异而叹息呢?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诗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即真正的友情不会因距离而疏远,从而升华了诗歌主题,使整首诗在表达对美景喜爱的同时,更凸显了对真挚友情的歌颂。
……
句译:
1. 山中上芳月,故人清樽赏:
在山中花开芬芳的美好时节,我和老友手持清酒共赏美景。
2. 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
远处的山峦,呈现出层层叠叠的翠绿;曲折的江水,仿佛能倒映千丈之遥的景物。
3. 花枝聚如雪,芜丝散犹网:
枝头的花朵簇拥在一起,洁白得如同雪花;丛生的杂草四处蔓延,好似散开的罗网。
4. 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封壤:
分别之后只要我们能相互思念,又何必为身处不同地方而叹息呢?
……
全译:
在山中鲜花盛开、芬芳四溢的美好时节,我和老友端着清酒共赏美景。
远处的山峦,呈现出层层叠叠的翠绿;曲折的江水,仿佛能倒映千丈之遥的景物。
枝头的花朵簇拥在一起,洁白得如同雪花;丛生的杂草四处蔓延,好似散开的罗网。
分别之后只要我们能相互思念,又何必为身处不同地方而叹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