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君咏?阮步兵
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
赏析:
《五君咏·阮步兵》是颜延之《五君咏》组诗中的一首,通过对阮籍生平事迹与性格特点的描绘,展现了阮籍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的情感与思考。
一、思想内容
1. 对阮籍才识与洞察的赞颂:开篇“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高度评价阮籍。尽管他在乱世中选择隐藏踪迹,看似避世,但内心见识精密,对世事有着深刻洞察。这不仅展现阮籍的智慧,也暗示其身处政治高压下不得已的韬晦之策,体现作者对阮籍智慧与生存策略的赞赏。
2. 揭示阮籍的隐晦表达与反抗精神:“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生动呈现阮籍独特的处世与表达。他常借沉醉隐藏光芒,用隐晦言辞在作品中寄托讽刺。如司马昭欲为子求婚,他醉酒六十日以拒,同时其《咏怀诗》以比兴象征隐晦批判现实,这种隐晦表达实则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反映出阮籍身处政治漩涡中心,却不愿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
3. 展现阮籍的孤独与不羁:“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描绘出阮籍的孤独与不羁。苏门山长啸,既为抒发胸中块垒,也为寻求知音,体现其内心孤独。而他诸多越礼行为,如母丧食肉饮酒、与嫂话别等,打破传统礼教束缚,惊世骇俗,显示其不拘小节、追求自由真实的性格,表达对传统礼教虚伪性的蔑视。
4. 表达对阮籍无奈与悲愤的同情:“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深刻揭示阮籍无奈与悲愤。当时政治黑暗,世事复杂,评论易招祸端,他只能沉默。驾车途穷而哭,尽显对现实无奈、对人生迷茫。作者通过此句表达对阮籍遭遇的深切同情,也反映出对那个时代压抑人性、束缚自由的批判。
二、艺术特色
1. 以事写人,形象鲜明:全诗选取阮籍醉酒拒婚、创作《咏怀诗》、苏门山长啸、越礼之举、途穷而哭等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刻画阮籍形象,使其复杂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阮籍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2. 语言精炼,意蕴深刻:语言简洁精炼,寥寥数语概括阮籍一生重要特点与经历。如“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仅十个字就精准概括阮籍隐晦表达的处世方式。每个词句都蕴含深刻含义,“途穷能无恸”短短五字,道尽阮籍内心无奈、悲愤与迷茫,引发读者对阮籍内心世界及所处时代的深入思考。
3. 情感真挚,引发共鸣:作者对阮籍的赞颂、同情与对时代的批判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阮籍的描写,读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压抑与挣扎,以及对自由、真实的渴望,从而引发对历史、人生的思考与共鸣。
……
解析:
1.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 解析:“阮公”指阮籍,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沦迹”描绘他在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选择隐藏自己的行迹,有意低调行事,避免过多卷入政治纷争,这是他在乱世中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识密”表明他内心对事物有着细密的认知和思考,具备深刻的洞察力。“鉴亦洞”进一步强调他对世事的观察透彻、明晰,能透过表象看清本质。尽管阮籍表面上表现出一种避世的姿态,但实际上他对周围的一切都看得十分清楚。例如,在魏晋政权交替之际,政治局势波谲云诡,阮籍凭借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对各方势力的动向和意图有着清晰的判断,从而巧妙地在乱世中寻求生存之道。此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展现出阮籍看似消极避世,实则内心清醒睿智的形象特点。
2.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 解析:“沉醉似埋照”中,“沉醉”是阮籍生活中的一个显着特征,他常常借饮酒沉醉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才华。“埋照”意思是将自身的光芒隐藏起来,这里的“照”可理解为他的智慧、才能以及对世事的见解。在当时政治高压的环境下,过于显露自己可能会招来灾祸,所以他以醉酒作为一种掩护,使自己的真实意图不被轻易察觉。比如司马昭欲为其子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为躲避这一政治联姻,竟大醉六十日,让司马昭始终没有机会开口,成功摆脱了这一困境。“寓词类托讽”指阮籍在文学创作上,尤其是在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常常采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来寄托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讽刺。由于当时言论受限,直接表达对政治黑暗、社会不公等现象的不满可能会带来危险,所以他借助比兴、象征等手法,将深刻的寓意蕴含在看似平常的词句之中,让读者透过表面文字去体会其深层的讽刺意味。这种创作方式既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又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批判态度。
3.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 解析:“长啸若怀人”的典故源于阮籍游苏门山的经历。当他与苏门山的隐居高士交流时,对方起初不与他言语,阮籍便对其发出长啸。下山途中,他听到山间传来如凤凰鸣叫般的声音,方知是高士的回应。这里的“长啸”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发声行为,它更像是阮籍抒发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方式,仿佛在借长啸表达对知音的渴望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有一种怀想、思念志同道合之人的意味。“越礼自惊众”描述阮籍的行为常常突破当时传统礼教的规范,做出一些让众人惊讶的举动。在魏晋时期,礼教对人们的言行有着严格的约束,而阮籍却对此并不在意。例如,他在母亲去世后,依旧饮酒食肉,并且在守丧期间,面对前来吊唁的客人,他披头散发,箕踞而坐,完全不符合当时礼教所规定的丧礼仪式。又如,他与嫂嫂话别,在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观念下,这种行为被视为不合礼法,但阮籍却认为“礼岂为我辈设也”,公然表达对传统礼教的蔑视。这些越礼行为显示出阮籍不拘泥于世俗礼教的束缚,追求真实、自由的个性。
4.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 解析:“物故不可论”中的“物故”指世事变故,“不可论”表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极其险恶,各种政治斗争残酷复杂,谈论世事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危险,所以阮籍选择对许多事情保持沉默,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反映出他在高压政治下的无奈,为了自保,不得不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途穷能无恸”描绘了阮籍一个着名的行为:他时常独自驾车,随意前行,不遵循固定的道路,当走到前方没有路可走的时候,他便会痛哭而返。这一行为看似怪异,实则深刻地反映出他内心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悲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阮籍虽有才华和抱负,但却无法施展,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难以捉摸的未来,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条没有尽头的困境之路,找不到出路,只能以痛哭来宣泄内心的痛苦。此句将阮籍内心的无奈、迷茫与悲愤之情推向高潮,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压抑以及他个人命运的悲剧色彩。
……
句译:
1.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阮籍先生虽然在乱世中隐藏自己的行迹,但其见识细密,对世事的洞察也极为透彻。
2.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他常沉醉于酒,好似借此埋藏自己的智慧光芒,而在作品中寄托言辞,大多类似含沙射影的讽刺。
3.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他引吭长啸,仿佛在怀念心中之人,其行为超越礼教,自然令众人惊愕。
4.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世事变故复杂到不可言说,当走到路的尽头,又怎能不悲痛?
……
全译:
阮籍先生虽然在乱世中选择隐藏行迹,不显露自己,但他的见识细密,对世事的洞察也极为透彻。
他常常沉醉于酒,仿佛是借此来埋藏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外露;而他在作品中寄托言辞,大多是类似含沙射影、有所讽刺的内容。
他引吭长啸,那姿态仿佛是在怀念心中倾慕的人或理想中的境界;他的行为常常超越当时的礼教规范,自然让众人感到惊愕。
世间的事情已经复杂、糟糕到不可以随便谈论的地步了,当他走到路的尽头,没有路可走的时候,又怎么能不悲痛呢?